复合胶带、电池及制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2553694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05 11:54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复合胶带、电池及制造方法,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复合胶带包括:第一胶粘层和可撕层;可撕层包括粘接段和折弯段;粘接段的长度小于折弯段的长度,粘接段与第一胶粘层的第一粘接面粘接,粘接段位于第一胶粘层和折弯段之间;第一胶粘层的第二粘接面用于与电芯粘接。电池包括:壳体、电芯和胶粘层;电芯设置在壳体内并且电芯相对的两面上均设置有胶粘层,胶粘层分别与电芯和壳体粘接。制造方法包括:在电芯的两个相对表面上粘贴复合胶带,复合胶带的可撕层的折痕处紧靠电芯的底壁设置;将贴有复合胶带的电芯放入壳体内;从暴露在壳体外的可撕层的末端将复合胶带的可撕层从第一胶粘层上撕下,从而电芯可与壳体粘接固定。定。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复合胶带、电池及制造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复合胶带、电池及制造方法,属于电池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电子产品进入到人们的生活中,很大一部分电子产品都通过电池进行驱动。其中,锂离子电池因为其使用寿命长、能量密度高等优点在各领域的电子产品中都得到广泛的应用。
[0003]相关技术中,电池包括壳体、泡棉和至少一个长方体形的电芯;壳体为一体式的筒状结构;电芯和泡棉并排设置在壳体内,电芯背离泡棉的表面与壳体抵接,泡棉背离电芯的表面与壳体抵接,通过泡棉使得电芯与壳体过盈配合,从而电芯与壳体紧配固定;电芯包括至少两个子电芯,至少两个子电芯并排设置构成一个长方体形的电芯组;子电芯包括由铝塑膜制成的芯壳和设置在芯壳内的卷芯。
[0004]然而,当电池受到冲击时会使得电芯相对于壳体发生位移,从而电芯的内部结构出现损坏。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复合胶带、电池及制造方法,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当电池受到冲击时会使得电芯相对于壳体发生位移,从而电芯的内部结构出现损坏的问题。
[0006]本专利技术的第一个方面是提供一种复合胶带,包括第一胶粘层和可撕层;
[0007]所述可撕层包括粘接段和折弯段;
[0008]所述粘接段的长度小于所述折弯段的长度,所述粘接段与所述第一胶粘层的第一粘接面粘接,所述粘接段位于所述第一胶粘层和所述折弯段之间;
[0009]所述第一胶粘层的第二粘接面用于与电芯粘接,所述第一粘接面与所述第二粘接面相对设置。
[0010]可选地,所述粘接段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一胶粘层的长度。
[0011]可选地,沿所述第一胶粘层的长度方向,所述折弯段和所述粘接段的折痕处与所述第一胶粘层上紧靠所述折痕处的第一端之间的间距为1mm~20mm。
[0012]可选地,所述可撕层为离型膜或离型纸;和/或,
[0013]所述可撕层背离所述第一胶粘层的表面为非光滑面。
[0014]可选地,所述可撕层为PET膜、PE膜或OPP膜。
[0015]可选地,所述第一胶粘层与所述可撕层的粘接力小于所述第一胶粘层与所述电芯的粘接力。
[0016]可选地,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折弯段和所述粘接段之间的折弯虚断线;
[0017]沿第一方向,所述折弯虚断线包括间隔设置的至少两个裁断孔,所述裁断孔贯穿所述可撕层。
[0018]可选地,所述第一方向垂直于所述可撕层的长度方向,所述折弯虚断线的两端与
相邻的所述可撕层的长边之间的间距均大于1mm。
[0019]可选地,还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二胶粘层和泡棉层;
[0020]所述第一胶粘层覆盖所述泡棉层的表面设置并与所述泡棉层粘接;
[0021]所述第二胶粘层用于与电芯的表面粘接。
[0022]本专利技术的第二个方面是提供一种电池,包括壳体、电芯和胶粘层;
[0023]所述电芯设置在所述壳体内并且所述电芯相对的两面上均设置有所述胶粘层,所述胶粘层分别与所述电芯和所述壳体粘接。
[0024]可选地,还包括两个保护片;
[0025]所述电芯包括由铝塑膜制成的芯壳;
[0026]所述两个保护片分别粘接在所述芯壳相对的两面上;
[0027]所述胶粘层粘接在所述保护片背离所述电芯的表面上并与所述壳体粘接,所述胶粘层与所述保护片的粘接力小于所述保护片与所述芯壳的粘接力。
[0028]可选地,所述保护片的厚度为0.04mm~0.6mm;和/或,
[0029]所述保护片为PET片材、PC片材、PI片材、高密度聚乙烯片材或间位芳纶纤维片材。
[0030]本专利技术的又一个方面是提供一种电池的制造方法,包括:
[0031]在电芯的表面上粘贴至少一片复合胶带,所述复合胶带的第二粘接面与电芯的表面粘接,所述复合胶带的可撕层沿第一胶粘层的长度方向粘接在所述第一胶粘层的第一粘接面上并且所述可撕层在所述第一胶粘层的末端弯折后沿朝向所述第一胶粘层的首端的方向延伸,以使所述可撕层的末端超过所述第一胶粘层的首端;
[0032]将贴有复合胶带的电芯放入壳体内并使所述可撕层的末端位于所述壳体的开口上方;
[0033]从暴露在壳体外的可撕层的末端将复合胶带的可撕层从第一胶粘层上撕下并使所述第一粘接面与所述壳体的内壁粘接。
[0034]可选地,位于所述壳体外的所述可撕层的长度为5mm~25mm。
[0035]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复合胶带、电池及制造方法,包括第一胶粘层和可撕层;可撕层包括粘接段和折弯段;粘接段的长度小于折弯段的长度,粘接段与第一胶粘层的第一粘接面粘接,粘接段位于第一胶粘层和折弯段之间;第一胶粘层的第二粘接面用于与电芯粘接,第一粘接面与第二粘接面相对设置。本专利技术在电芯的两个相对表面上粘贴复合胶带,复合胶带的可撕层在第一胶粘层的末端沿朝向第一胶粘层的首端的方向弯折并使得可撕层的末端超过第一胶粘层的首端,从而将贴有复合胶带的电芯放入壳体后,可撕层的末端位于壳体外,通过拉扯位于壳体外的可撕层的末端以将复合胶带的可撕层从第一胶粘层上撕下,进而电芯的两个相对表面均通过第一胶粘层与壳体粘接,从而在电池受到冲击时电芯不会相对于壳体位移,避免了电芯的内部结构出现损坏,进而提升电池的机械可靠性;可撕层的设置,使得贴有第一胶粘层的电芯能够放入壳体内。
附图说明
[0036]通过参照附图的以下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更容易理解。在附图中,将以示例以及非限制性的方式对本专利技术的多个实施例进行说明,其中:
[0037]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复合胶带的展开立体图;
[0038]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复合胶带的正视图;
[0039]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复合胶带的折叠正视图;
[0040]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复合胶带的爆炸图;
[0041]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复合胶带的仰视图;
[0042]图6为图5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0043]图7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具有泡棉层的复合胶带的立体图;
[0044]图8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具有泡棉层的复合胶带的爆炸图;
[0045]图9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电池的剖视图;
[0046]图10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具有保护片的电池的剖视图;
[0047]图1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电池的制造方法的步骤一的示意图;
[0048]图1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电池的制造方法的步骤二的示意图;
[0049]图1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电池的制造方法的步骤三的示意图。
[0050]附图标记:
[0051]10

复合胶带;
[0052]11

可撕层;111

粘接段;112

折弯段;
[0053]113

折弯虚断线;1131

裁断孔;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复合胶带,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胶粘层和可撕层;所述可撕层包括粘接段和折弯段;所述粘接段的长度小于所述折弯段的长度,所述粘接段与所述第一胶粘层的第一粘接面粘接,所述粘接段位于所述第一胶粘层和所述折弯段之间;所述第一胶粘层的第二粘接面用于与电芯粘接,所述第一粘接面与所述第二粘接面相对设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胶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粘接段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一胶粘层的长度。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复合胶带,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第一胶粘层的长度方向,所述折弯段和所述粘接段的折痕处与所述第一胶粘层紧靠所述折痕处的第一端之间的间距为1mm~20mm。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胶带,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撕层为离型膜或离型纸,和/或,所述可撕层背离所述第一胶粘层的表面为非光滑面。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胶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胶粘层与所述可撕层的粘接力小于所述第一胶粘层与所述电芯的粘接力。6.根据权利要求1

5任一项所述的复合胶带,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折弯段和所述粘接段之间的折弯虚断线;沿第一方向,所述折弯虚断线包括间隔设置的至少两个裁断孔,所述裁断孔贯穿所述可撕层。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复合胶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于所述可撕层的长度方向,所述折弯虚断线的两端与相邻的所述可撕层的长边之间的间距均大于1mm。8.根据权利要求1

5任一项所述的复合胶带,其特征在于,还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廖方俊罗自皓王燕青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冠宇电源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