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结构施工图模型与计算模型双向同步方法及存储介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模型信息交互
,尤其涉及一种结构施工图模型与计算模型双向同步方法及存储介质。
技术介绍
[0002]BIM是指建筑信息化模型,达到施工图深度的结构BIM模型,是一个真实反应梁、柱、墙、板布置的模型,即施工图模型。结构计算模型,是用于结构计算的简化模型,其中梁、柱简化为杆件,板、墙简化为壳。如何将施工图模型转化为能够直接计算的结构计算模型,是目前市面上各个BIM软件遇到的困境。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一种结构施工图模型与计算模型双向同步方法,本方法通过BIM模型建立相应的计算模型,使得BIM模型与计算模型互相关联,实现了施工图模型与结构计算模型之间的双向互导。
[0004]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5]第一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结构施工图模型与计算模型双向同步方法,包括:
[0006]步骤1:在每层建筑层中,通过BIM模型柱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结构施工图模型与计算模型双向同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步骤1:在每层建筑层中,通过BIM模型柱上的计算节点,由BIM模型柱生成计算模型柱,并建立BIM模型柱与计算模型柱之间的映射;步骤2:参照步骤1中计算模型柱的生成方式,分别生成属于相同建筑层的计算模型墙、计算模型梁和计算模型楼板,并分别建立每层建筑层中BIM模型墙与计算模型墙之间的映射、BIM模型梁与计算模型梁之间的映射、BIM模型楼板与计算模型楼板之间的映射,完成同一建筑层的计算模型的构建;步骤3:向计算模型柱、计算模型墙、计算模型梁和计算模型楼板分别输入计算参数;步骤4:获取当前计算模型柱、计算模型墙、计算模型梁和计算模型楼板最新的计算参数,将数据返回至BIM模型柱、BIM模型墙、BIM模型梁和BIM模型楼板。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结构施工图模型与计算模型双向同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通过BIM模型柱上的计算节点,由BIM模型柱生成计算模型柱具体包括:虚拟BIM模型柱上的计算节点,限定该虚拟计算节点为柱截面内的唯一节点,由所述虚拟计算节点生成计算模型柱节点,然后在所述计算模型柱节点上赋予柱截面,生成计算模型柱。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结构施工图模型与计算模型双向同步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通过设置虚拟轴线的方式控制计算模型柱和计算模型墙。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结构施工图模型与计算模型双向同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通过设置虚拟轴线的方式控制计算模型柱和计算模型墙具体包括:设置虚拟轴线,获取穿过所述虚拟轴线的BIM模型柱,所述BIM模型柱的虚拟计算节点投影在所述虚拟轴线上,通过所述虚拟轴线对所述虚拟计算节点进行控制;获取平行穿过虚拟轴线的BIM模型墙,所述BIM模型墙的虚拟计算轴线投影在所述虚拟轴线上,所述BIM模型墙与所述BIM模型柱相接的墙端的虚拟计算轴线的端节点并入所述虚拟计算节点,通过所述虚拟轴线对所述虚拟计算轴线进行控制。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结构施工图模型与计算模型双向同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中,生成计算模型墙具体包括:首先,针对某面BIM模型墙,该BIM模型墙包括第一墙端点和第二墙端点;先判断第一墙端点或第二墙端点是否与BIM模型柱相连,若是,则获取与BIM模型柱相连的第一墙端点或者第二墙端点,第一墙端点或者第二墙端点的计算节点为与第一墙端点或者第二墙端点相连的BIM模型柱的虚拟计算节点;若否,则再判断第一墙端点或第二墙端点是否与其他BIM模型墙相连,若是,则获取与其他BIM模型墙相连的第一墙端点或第二墙端点,第一墙端点或第二墙端点的计算节点为第一墙端点或第二墙端点的计算节点投影在相连的其他BIM模型墙的虚拟计算轴线上的计算节点;若第一墙端点或第二墙端点未与BIM模型柱相连,则获取未与BIM模型柱相连的第一墙端点或第二墙端点,第一墙端点或第二墙端点的计算节点为该墙端点的虚拟计算轴线的节点;最后,获取该BIM模型墙与其他BIM墙或其他BIM模型梁相交的交点,该交点为该BIM模型墙的内部节点,若相交的其他BIM模型墙或其他BIM模型梁已有与该BIM模型墙相交的内
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盟,赵广坡,唐军,方长建,康永君,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