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仿生智能株间锄草机器人末端执行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516828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02 11:12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农业机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仿生智能株间锄草机器人末端执行机构。该末端执行机构包括平台车(1)、支架安装板(5)、横移架(7)和纵向支架(8)、锄草末端执行机构高度调整机构、锄草单元横移对行机构、锄草执行单元(9)、横移板(13)、第一滑轮(14)、齿条架(15)、滑轮轴(16)、锄草执行单元支架(17)、微波传感器(3)和工控机(10);本发明专利技术使用新型微波传感器(3),对田间作业中复杂光照情况适应能力强,自动化程度高,使用仿生型的锄草刀及运动方式,能耗少,不易磨损,使用齿轮组带动滑轮杆实现传动,工作平稳,智能化程度高,大大提高了株间锄草效率,降低人工工作强度。降低人工工作强度。降低人工工作强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仿生智能株间锄草机器人末端执行机构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农业机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仿生智能株间锄草机器人末端执行机构。

技术介绍

[0002]杂草是影响甚至危害作物生长的植物,在可耕土地上,它们与作物竞争养分、水和光照等资源,是作物产量减少的重要原因之一。在现有的除草方式中,化学除草仍是最主要的除草方式。在中国目前大量存在的家庭农场中,普遍存在从业人员年龄偏大、技术来源单一、除草方式参差不齐、农药使用量过大等诸多问题。而农药使用量过大会导致杂草抗药性增强等环境问题。解决田间除草方面的人力和环保问题的关键是大力发展除草机器人,采用机器视觉识别出作物和杂草,有针对性地喷洒化学除草剂以减少用药量,而使用机械化除草末端甚至可以不使用农药。
[0003]传统的中耕锄草机主要解决行间锄草的问题,相对行间杂草,株间杂草更接近作物,并将株间分割成不连续的区域,因此机械株间锄草更加困难,目前主要依靠人工。目前国内的株间锄草设备大多处于试验环境运行阶段,尚没有能投入产业化的设备。一款模块化的株间锄草末端执行器能够解决作物株间除草问题,大大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农业产量,对于解决目前中国农业生产存在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仿生智能株间锄草机器人末端执行机构,挂载在高地隙平台车下,可根据田间作物情况智能的进行执行机构高度调整、对行运动、锄刀避苗运动,从而实现快速高效、低伤苗率的作物株间锄草功能。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0006]一种仿生智能株间锄草机器人末端执行机构,该末端执行机构包括平台车1、支架安装板5、横移架7和纵向支架8,两组纵向支架8分别通过支架安装板5安装于平台车1底部的前部和后部,每组纵向支架8之间安装一个横移架7,该末端执行机构还包括锄草末端执行机构高度调整机构、锄草单元横移对行机构、锄草执行单元9、横移板13、第一滑轮14、齿条架15、滑轮轴16、锄草执行单元支架17、微波传感器3和工控机10;
[0007]前部的横移架7的后表面以及后部的横移架7的前表面各安装有一对水平布置的齿条架15,其中,上部的齿条架15的上表面为滑轨,下表面为齿条;下部的齿条架15的上表面为齿条,下表面为滑轨,前部的齿条架15的后侧以及后部的齿条架15的前侧分别设有一横移板13,每个横移板13上设有四个滑轮轴16,第一滑轮14位于滑轮轴16上,前部的第一滑轮14位于前部的横移板13的前侧,后部的第一滑轮14位于后部的横移板13的后侧,位于上部的两个第一滑轮14的下表面与上部齿条架15的滑轨接触,位于下部的两个第一滑轮14的上表面与下部的齿条架15的滑轨接触;
[0008]两个横移板13之间通过两个锄草执行单元支架17连接,锄草执行单元9与所述锄
草执行单元支架17固定连接,随其运动;
[0009]锄草执行单元9包括从动齿轮91、第二滑轮92、壳体93、上锄刀杆94、锄刀转轴95、下锄刀杆96、从动齿轮转轴97、主动齿轮98、主动齿轮轴99、向心推力轴承910和仿生锄刀911;
[0010]壳体93上装有两对向心推力轴承910,锄刀转轴95通过两端的向心推力轴承910固定,上锄刀杆94与下锄刀杆96分别与锄刀转轴95固定连接,主动齿轮轴99转动安装在壳体93上;伺服电机19固定在壳体93上,其输出轴与主动齿轮轴99连接,主动齿轮98固定在主动齿轮轴99上,一对从动齿轮转轴97转动连接在壳体93上,每个从动齿轮转轴97上均设有从动齿轮91,主动齿轮98与其中一个从动齿轮91啮合,两个从动齿轮91互相啮合,上锄刀杆94上部开有滑动槽,第二滑轮92与从动齿轮91的齿面固定,第二轮滑92容纳在上锄刀杆94的滑动槽内,使其在上锄刀杆94的滑动槽中滑动,一对仿生锄刀911固接在下锄刀杆96下端,仿生锄刀911的刀尖相向;
[0011]壳体93两侧与两个锄草执行单元支架17固定连接;
[0012]工控机10布置在平台车1的底部,电推杆2与工控机10通过数据线连接;
[0013]微波传感器3安装在平台车1的前端,微波传感器3与工控机10通过数据线连接;
[0014]锄草末端执行机构高度调整机构包括电推杆2和测高机构6;
[0015]横移架7的上部和平台车1下端面之间设有电推杆2;
[0016]测高机构6包括直线位移传感器61、测高筒62、伸缩滑块64、地轮63和弹簧65;
[0017]测高筒62固定在横移架7的前表面;
[0018]伸缩滑块64的顶部与弹簧65固接,伸缩滑块64的底部装有地轮63,直线位移传感器61设置在弹簧65的顶部,伸缩滑块64在测高筒62中滑动;弹簧65装在测高筒62的内部空腔中,弹簧65上端与直线位移传感器61的下端固定;
[0019]直线位移传感器61固接在横移架7上;
[0020]直线位移传感器61通过数据线与工控机10连接;
[0021]锄草单元横移对行机构包括相机4、横移齿轮11、直角电机12和超声测距单元18;
[0022]相机4安装在平台车1的前部,相机4与工控机10通过数据线连接;
[0023]横移架7固定有一个直角电机12,其输出轴上装有横移齿轮11,与其中一根齿条架15啮合;两个锄草执行单元支架17的外侧各固定有一个超声测距单元18;
[0024]平台车1内部集成有电池及测速模块。
[0025]上锄刀杆94与下锄刀杆96的夹角范围为115
°‑
125
°

[0026]微波传感器3的内部集成有毫米波发射器和天线接收器,外部是圆形外壳。
[0027]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0028]1、本专利技术使用新型微波传感器3,对田间作业中复杂光照情况适应能力强,自动化程度高。
[0029]2、本专利技术使用仿生型的锄草刀及运动方式,能耗少,不易磨损。
[0030]3、专利技术总体结构简单易于实现,成本较低。
[0031]4、本专利技术使用伺服电机19提供动力,无需频繁调整转向,不易损坏,便于安装维护。
[0032]5、本专利技术使用齿轮组带动滑轮杆实现传动,工作平稳。
[0033]6、本专利技术智能化程度高,大大提高了株间锄草效率,降低人工工作强度。
[0034]7、本专利技术采用独立模块化设计,方便多组并联工作。
[0035]8、本专利技术易于拆解和维修,维护成本低。
[0036]本专利技术中的锄草执行单元9安装在横移架7上,可架设多个锄草单元,使用时根据需要增减锄草执行单元。横移架7同时可完成与地面相对距离调整功能和锄草单元对行功能。
[0037]本专利技术在锄草作业过程中,由于地面高度可能存在起伏,影响锄草效果。因此作业时由测高机构6实时测定地面相对高度信息,通过电推杆2调节横移架7相对地面的高度,使得各锄草执行单元9在整个作业过程中均处于合适高度。
[0038]本专利技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仿生智能株间锄草机器人末端执行机构,该末端执行机构包括平台车(1)、支架安装板(5)、横移架(7)和纵向支架(8),两组纵向支架(8)分别通过支架安装板(5)安装于平台车(1)底部的前部和后部,每组纵向支架(8)之间安装一个横移架(7),其特征在于:该末端执行机构还包括锄草末端执行机构高度调整机构、锄草单元横移对行机构、锄草执行单元(9)、横移板(13)、第一滑轮(14)、齿条架(15)、滑轮轴(16)、锄草执行单元支架(17)、微波传感器(3)和工控机(10);前部的横移架(7)的后表面以及后部的横移架(7)的前表面各安装有一对水平布置的齿条架(15),其中,上部的齿条架(15)的上表面为滑轨,下表面为齿条;下部的齿条架(15)的上表面为齿条,下表面为滑轨,前部的齿条架(15)的后侧以及后部的齿条架(15)的前侧分别设有一横移板(13),每个横移板(13)上设有四个滑轮轴(16),第一滑轮(14)位于滑轮轴(16)上,前部的第一滑轮(14)位于前部的横移板(13)的前侧,后部的第一滑轮(14)位于后部的横移板(13)的后侧,位于上部的两个第一滑轮(14)的下表面与上部齿条架(15)的滑轨接触,位于下部的两个第一滑轮(14)的上表面与下部的齿条架(15)的滑轨接触;两个横移板(13)之间通过两个锄草执行单元支架(17)连接,锄草执行单元(9)与所述锄草执行单元支架(17)固定连接,随其运动;锄草执行单元(9)包括从动齿轮(91)、第二滑轮(92)、壳体(93)、上锄刀杆(94)、锄刀转轴(95)、下锄刀杆(96)、从动齿轮转轴(97)、主动齿轮(98)、主动齿轮轴(99)、向心推力轴承(910)和仿生锄刀(911);壳体(93)上装有两对向心推力轴承(910),锄刀转轴(95)通过两端的向心推力轴承(910)固定,上锄刀杆(94)与下锄刀杆(96)分别与锄刀转轴(95)固定连接,主动齿轮轴(99)转动安装在壳体(93)上;伺服电机(19)固定在壳体(93)上,其输出轴与主动齿轮轴(99)连接,主动齿轮(98)固定在主动齿轮轴(99)上,一对从动齿轮转轴(97)转动连接在壳体(93)上,每个从动齿轮转轴(97)上均设有从动齿轮(91),主动齿轮(98)与其中一个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春龙于晓伟王松袁挺李伟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农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