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转换机构、显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2515440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02 11:0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形态转换机构、显示装置,其中形态转换机构中所述第一连接件包括第一外端、第一枢接部和第一内端,所述第二连接件包括第二外端、第二枢接部和第二内端;所述第三连接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枢接部、第二枢接部枢接,所述第四连接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内端、第二内端连接。已构成联动机构的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第三连接件、第四连接件中至少一个承受外力后,第三连接件、第四连接件共同作用,使第一外端到第二外端的距离稳定地改变,连接在第一外端、第二外端上的柔性屏体在第一外端、第二外端的作用下稳定地发生形态变化,提高柔性屏体发生形态变换后的形态稳定性,提高柔性屏体的形态转换质量。提高柔性屏体的形态转换质量。提高柔性屏体的形态转换质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形态转换机构、显示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图像显示
,特别涉及一种形态转换机构、显示装置。

技术介绍

[0002]显示器产品的尺寸的越来越大,现今的电脑类的显示器堪比以前的电视机大小,现今的电视类的显示器也追求更大的显示器屏幕。但使用者的使用距离却时常受限,使用距离通常不到一米,大屏显示器近距离观看体验感较差;应运而生的是曲面显示器,曲面显示器能够让使用者的眼部位于显示器曲率中心附近,提高了观看体验,使用者视角更加全面,但更容易产生眼疲劳;此外使用者并不是一直需要曲面的使用状态,使用者的对显示器的曲面、平面的形态变化的需求日益增加。
[0003]柔性屏体能够满足曲面与平面之间的形态变化,但是每次形态变化后柔性屏体的形态各不相同,形态变换质量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形态转换机构,旨在提高柔性屏幕的形态转换质量。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出的形态转换机构,用于与柔性屏体的背侧连接,包括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第三连接件和第四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所述第四连接件、所述第二连接件依次连接;所述第一连接件包括第一外端、第一枢接部和第一内端,所述第二连接件包括第二外端、第二枢接部和第二内端,所述第一外端用于与所述柔性屏体的一侧端连接,所述第二外端用于与所述柔性屏体的另一侧端连接;所述第三连接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枢接部、第二枢接部枢接,所述第四连接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内端、第二内端连接,所述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三连接件、所述第四连接件中至少一个用于承受外力以改变所述第一外端到所述第二外端的距离。
[0006]可选地,所述第四连接件与所述第一内端之间设有第一枢接结构,所述第一枢接结构包括第一连接孔和第一轴体,所述第一连接孔套设在所述第一轴体上,所述第一轴体与所述第一连接孔转动连接。
[0007]可选地,所述第一枢接结构还包括与所述第一连接孔并排设置的第二连接孔,所述第二连接孔用于与所述第一轴体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接孔与所述第二连接孔之间设有通过槽,所述通过槽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孔和所述第二连接孔连通,所述第一轴体具有沿所述通过槽的长度方向移动的通过路径。
[0008]可选地,所述第四连接件具有沿远离所述柔性屏体方向的远离路径,所述第四连接件具有抵接所述第三连接件的抵接位置;在所述抵接位置,所述第一连接件在所述第一内端处朝向所述第一外端方向的切线方向与所述远离路径的夹角大于等于90度。
[0009]可选地,所述第一连接孔设置在所述第二连接孔的内侧;在所述抵接位置,所述第一轴体与所述第一连接孔连接;当所述第四连接件位于所述远离路径的起点时,所述第一
轴体与所述第二连接孔连接。
[0010]可选地,所述第一内端上设有第一开口,所述第四连接件朝向所述第一连接件的一侧上设有第一凸起,所述第一凸起延伸至所述第一开口内,所述第一枢接结构设置在所述第一凸起与所述第一开口之间。
[0011]可选地,所述第一轴体横向贯穿所述第一凸起和所述第一开口的侧壁,所述第一轴体的端部设有凸缘;所述第一开口的侧壁的外侧上设有沉孔,所述凸缘容纳在所述沉孔内。
[0012]可选地,所述第三连接件与所述第一枢接部之间设有第二枢接结构,所述第二枢接结构包括第三连接孔、第四连接孔和第二轴体,所述第三连接孔、第四连接孔分别套设所述第二轴体的两端上,所述第四连接孔与所述第二轴体转动连接;所述第三连接孔与所述第二轴体螺纹连接;或,所述第三连接孔、所述第四连接孔均与所述第二轴体沿轴向滑动连接,所述第二枢接结构还包括使所述第二轴体抵接所述第四连接孔的底壁的弹性件;所述第四连接孔的底壁上设有抵接通孔,所述抵接通孔的一端朝向所述第二轴体的端部。
[0013]可选地,所述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二连接件均设置为弧形板,所述第三连接件朝向所述第四连接件的一侧上设有第一弧形面;所述第一连接件的外凸面的内侧段、所述第二连接件的外凸面的内侧段均用于与所述第一弧形面抵接。
[0014]可选地,所述第三连接件还包括第二弧形面,所述第一弧形面、所述第二弧形面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枢接部的两侧,所述第一弧形面与所述第二弧形面的距离沿远离所述第四连接件的方向逐渐增大,所述第一弧形面用于与所述第一连接件抵接。
[0015]可选地,所述第三连接件朝向所述第四连接件的一侧上设有第一立板,所述第一弧形面、所述第二弧形面均设置在所述第一立板朝向所述第四连接件的一侧上。
[0016]可选地,所述第三连接件朝向所述第四连接件的一侧的外端上还设有第二立板,至少部分所述第二立板的高度大于所述第一立板的高度,以使所述第二立板至少部分遮盖所述第一连接件的端部和/或第二连接件的端部。
[0017]可选地,所述第三连接件上设有连接通孔,所述第四连接件上设有朝向所述第三连接件延伸设置的牵引件,所述牵引件用于穿入所述连接通孔。
[0018]可选地,所述第四连接件设有屏体连接端,所述屏体连接端用于与所述柔性屏体连接。
[0019]可选地,形态转换机构还包括用于与所述柔性屏体固定连接的第一连接座,所述第一外端与所述第一连接座枢接;所述连接座上设有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外端上设有第二凸起,所述第二凸起延伸至所述第二开口内,所述第二凸起的侧壁与所述第二开口枢接。
[0020]可选地,形态转换机构还包括用于与所述柔性屏体固定连接的第一连接座、罩设在所述第一连接座上的盖体,所述盖体朝向所述第一连接件的一侧设有盖开口,所述第一连接件穿过所述盖开口,所述第一外端与所述第一连接座枢接。
[0021]可选地,所述盖体包括第一侧壁段,所述第一侧壁段设置在所述第一外端与所述第一连接座之间。
[0022]可选地,所述第一外端与所述第一连接座之间设有用于枢接的第三轴体,所述第三轴体的端部向外贯穿所述第一连接座或所述第一外端;所述盖体包括第二侧壁段,所述第二侧壁段用于抵接所述第三轴体的外伸的端部,和/或,所述盖体与所述第一连接座可拆
卸连接。
[0023]可选地,形态转换机构还包括用于与所述柔性屏体固定连接的第一连接座,所述第一连接座包括可拆卸连接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用于与所述柔性屏体连接,所述第二部分与所述第一外端枢接。
[0024]本专利技术还提出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柔性屏体,还包括上述形态转换机构。
[0025]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中已构成联动机构的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第三连接件、第四连接件中至少一个承受外力后,第三连接件、第四连接件共同作用,使第一外端到第二外端的距离稳定地改变,连接在第一外端、第二外端上的柔性屏体在第一外端、第二外端的作用下稳定地发生形态变化,提高柔性屏体发生形态变换后的形态稳定性,提高柔性屏体的形态转换质量。
附图说明
[002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形态转换机构,用于与柔性屏体的背侧连接,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第三连接件和第四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所述第四连接件、所述第二连接件依次连接;所述第一连接件包括第一外端、第一枢接部和第一内端,所述第二连接件包括第二外端、第二枢接部和第二内端,所述第一外端用于与所述柔性屏体的一侧端连接,所述第二外端用于与所述柔性屏体的另一侧端连接;所述第三连接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枢接部、第二枢接部枢接,所述第四连接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内端、第二内端连接,所述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三连接件、所述第四连接件中至少一个用于承受外力以改变所述第一外端到所述第二外端的距离。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形态转换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连接件与所述第一内端之间设有第一枢接结构,所述第一枢接结构包括第一连接孔和第一轴体,所述第一连接孔套设在所述第一轴体上,所述第一轴体与所述第一连接孔转动连接。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形态转换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枢接结构还包括与所述第一连接孔并排设置的第二连接孔,所述第二连接孔用于与所述第一轴体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接孔与所述第二连接孔之间设有通过槽,所述通过槽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孔和所述第二连接孔连通,所述第一轴体具有沿所述通过槽的长度方向移动的通过路径。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形态转换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连接件具有沿远离所述柔性屏体方向的远离路径,所述第四连接件具有抵接所述第三连接件的抵接位置;在所述抵接位置,所述第一连接件在所述第一内端处朝向所述第一外端方向的切线方向与所述远离路径的夹角大于等于90度。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形态转换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孔设置在所述第二连接孔的内侧;在所述抵接位置,所述第一轴体与所述第一连接孔连接;当所述第四连接件位于所述远离路径的起点时,所述第一轴体与所述第二连接孔连接。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形态转换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内端上设有第一开口,所述第四连接件朝向所述第一连接件的一侧上设有第一凸起,所述第一凸起延伸至所述第一开口内,所述第一枢接结构设置在所述第一凸起与所述第一开口之间。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形态转换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轴体横向贯穿所述第一凸起和所述第一开口的侧壁,所述第一轴体的端部设有凸缘;所述第一开口的侧壁的外侧上设有沉孔,所述凸缘容纳在所述沉孔内。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形态转换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连接件与所述第一枢接部之间设有第二枢接结构,所述第二枢接结构包括第三连接孔、第四连接孔和第二轴体,所述第三连接孔、第四连接孔分别套设所述第二轴体的两端上,所述第四连接孔与所述第二轴体转动连接;所述第三连接孔与所述第二轴体螺纹连接;或,所述第三连接孔、所述第四连接孔均与所述第二轴体沿轴向滑动连接,所述第二枢接结构还包括使所述第二轴体抵接所述第四连接孔的底壁的弹性件;所述第四连接孔的底壁上设有抵接通孔,所述抵接通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灵超陈伟雄郭玉宝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创维RGB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