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感知体系服务平台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512212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02 10:5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物联感知体系服务平台,所述平台包括:物联感知基础系统,与物联感知服务系统和物联感知管理系统连接,用于进行物联网感知终端和物联网感知底座的注册认证,进行物联网感知终端台账和物联网感知底座台账的管理,并进行物联网感知终端的编码管理;物联感知服务系统,与物联感知基础系统和物联感知管理系统连接,用于进行物联网感知终端和物联网感知底座的网络管理、感知数据的共享管理,通过搭建感知体系模型为领域应用提供数据打包服务支撑,展示物联网感知终端和物联网感知底座的统计信息;物联感知管理系统,与物联感知基础系统和物联感知服务系统连接,用于进行物联感知体系服务平台的参数配置和管理。行物联感知体系服务平台的参数配置和管理。行物联感知体系服务平台的参数配置和管理。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物联感知体系服务平台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于物联网感知
,尤其是涉及一种物联感知体系服务平台。

技术介绍

[0002]现有技术中提出了强化统筹协作,依托跨部门、跨行业的标准化协作机制,协调推进物联网标准体系建设的目标。按照急用先立、共性先立原则,加快编码标识、接口、数据、信息安全等基础共性标准、关键技术标准和重点应用标准的研究制定。
[0003]基础共性标准包括城市统一的感知码编码规则,在兼容市级“城市码”规则的基础上,更好地规范城市物联感知终端设备的统一编码工作,便于感知终端设备编码的识别和应用。现有技术中明确提出“建立全市感知终端

一套台账

,强化感知终端统筹管理,建设全市统一的感知管理服务平台。基于

城市码

推进城市实体感知数据统管共用。”[0004]关键技术标准包括物联感知数据的标准传输接口、标准存储管理及使用制度、标准共享流程、标准存证制度。城市物联感知体系服务平台建成后,将以上标准融入到平台的具体使用操作流程中,保证平台与业务系统间通过标准数据流调度接口进行城市脉搏数据和城市影像数据的传输共享,保证高可靠性、高扩展性和高效率的数据存储,保证实现感知数据详情的真实呈现,为各部门提供便捷、公开、可信的感知信息查询及申请通道,保证完备严谨的感知数据采集共享审批流程,保证感知数据正确、有效、安全地使用。
[0005]物联感知体系是实现城市管理“自动感知、快速反应、科学决策”的关键基础设施,通过物联感知技术解决城市感知设施底账不清、烟囱林立、数据孤岛、感知盲区等问题。随着物联网感知硬件的不断普及,传输网络构建尤其是 5G移动通信网络覆盖的不断完善,互联网基础应用业务系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然而,由于建设时缺乏统筹规划,使得各家建设单位仅根据自身短期需求设计业务系统,使得业务系统缺乏广泛应用型、长期有效性、协同发展性和集约可复用性。因此,亟待建立通用性物联感知体系服务平台,将已建成业务系统资源基于统一标准进行统一整合,促进信息系统间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避免形成新的信息孤岛。系统整合之后,可进行统筹协调,更准确地把握城市物联网发展的全局性和战略性问题,加强科学规划,统筹推进物联网应用、技术、产业、标准的协调发展,加强部门、行业、地方间的协作协同,更好地服务经济发展。
[0006]物联感知体系是新一代物联网技术的高度集成和综合运用,已成为新一轮产业革命的重要方向和推动力量。大力推动物联网技术和产业创新发展。但是在多年的物联网建设过程中,大多遵循自需、自建、自给、自足的模式,城市现有各类感知终端设备的建设和管理分散在各建设管理单位中,应用分散在各业务系统中,在建设过程中,缺乏统筹规划、统一调度、集中管理。这就导致以下问题:
[0007]1、各个物联网业务系统并未在一个统一的平台上集中登记,目前缺乏对城市物联网建设的清晰明了的总览;
[0008]2、各个物联网业务系统所对接的感知终端设备以及感知载体并未在一本统一的台账上集中注册,目前缺乏对城市物联感知终端设备和感知载体的排查摸底;
[0009]3、感知网络没有统一接入规范,缺乏统筹管理和运行监管,存在很多资源浪费和使用安全的问题;
[0010]4、各个物联网业务系统所采集的感知数据并未统一格式,目前缺乏不同业务系统之间互相调用共享数据的基础;
[0011]5、各个物联网业务系统孤立建设,不清楚其他系统的存在,或者导致重复建设、浪费资源,或者阻碍多系统之间的协同合作,阻碍新应用能力的产生;
[0012]6、各个物联网业务系统分散建设,功能狭窄,场景单一,偏重数据采集和简单呈现,缺乏数据分析和综合应用。
[0013]7、城市影像数据独立于其他物联网业务系统运行管理,作为一种建设范围广泛、应用场景丰富、边缘计算算法成熟的特殊的物联网系统,应促进其与其他系统间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打造更为丰富实用的视频识别应用。

技术实现思路

[001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物联感知体系服务平台,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
[0015]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物联感知体系服务平台,包括:
[0016]物联感知基础系统,与物联感知服务系统和物联感知管理系统连接,用于进行物联网感知终端和物联网感知底座的注册认证,进行物联网感知终端台账和物联网感知底座台账的管理,并进行物联网感知终端的编码管理;
[0017]物联感知服务系统,与物联感知基础系统和物联感知管理系统连接,用于进行物联网感知终端和物联网感知底座的网络管理、感知数据的共享管理,通过搭建感知体系模型为领域应用提供数据打包服务支撑,展示物联网感知终端和物联网感知底座的统计信息;
[0018]物联感知管理系统,与物联感知基础系统和物联感知服务系统连接,用于进行物联感知体系服务平台的参数配置和管理。
[0019]采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能够实现资源共享、设施共建、空间共用;与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数据智能基础设施有机结合,为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提供有力支撑。
[0020]上述说明仅是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说明
[002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2]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物联感知体系服务平台的示意图;
[0023]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物联感知体系服务平台的系统架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5]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
[0026]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所述特征。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物联感知体系服务平台,其特征在于,包括:物联感知基础系统,与物联感知服务系统和物联感知管理系统连接,用于进行物联网感知终端和物联网感知底座的注册认证,进行物联网感知终端台账和物联网感知底座台账的管理,并进行物联网感知终端的编码管理;物联感知服务系统,与物联感知基础系统和物联感知管理系统连接,用于进行物联网感知终端和物联网感知底座的网络管理、感知数据的共享管理,通过搭建感知体系模型为领域应用提供数据打包服务支撑,展示物联网感知终端和物联网感知底座的统计信息;物联感知管理系统,与物联感知基础系统和物联感知服务系统连接,用于进行物联感知体系服务平台的参数配置和管理。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物联感知基础系统具体包括:注册认证子系统,用于进行物联网感知终端和物联网感知底座的规范化统一注册、认证、以及入账;终端台账子系统,用于对数据采集终端和视频采集终端的物联网感知终端数据进行汇聚和统筹管理,基于物联网感知终端数据建立动态更新、信息完善、编码规范的物联网感知终端台账;底座台账子系统,用于汇聚物联网感知底座数据,对物联网感知底座数据进行统筹管理,建立物联网感知底座台账,与感知物联网感知终端台账进行互联;编码管理子系统,用于根据物联感知终端设备编码规范,进行物联感知终端设备的统一感知编码,实现感知码与物联网感知终端的一一关联映射,构造物码镜像,支撑物联网感知终端的感知编码的识别和应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平台,其特征在于,注册认证子系统具体用于:通过填报、批量导入、和/或API传输三种注册方式实现物联网感知终端和物联网感知底座的规范化统一注册。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物联感知服务系统具体包括:网络管理子系统,用于利用物联网感知终端所用网络资源、物联网感知终端数据传输量的环比、数据量的波动、以及物联网感知终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宫庆松李凌云于洋
申请(专利权)人:首都信息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