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抗浪鱼苗转移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2491878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02 09:5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养殖业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抗浪鱼苗转移装置,包括套绳,套绳上设置有若干漂浮套和若干垂绳,垂绳的底端拴接有吊球,套绳的下方设置有挡网,挡网拴接在垂绳上,垂绳上设置有若干赶鱼结构,赶鱼结构包括底套、套盖以及震动马达。该抗浪鱼苗转移装置,通过使用挡网覆盖在垂绳上,使得将套绳置入到培养池内的一端并使套绳的首末两端分别与培养池的左右两侧池壁相贴合后,通过向培养池的另一侧拉扯套绳的两端即可使培养池内的抗浪鱼苗被挡网拨走,达到转移全部抗浪鱼苗的目的,同时通过设置在垂绳上的若干赶鱼结构,使得赶鱼结构在振动时能够达到追赶抗浪鱼苗的作用,使抗浪鱼苗能够在追赶下主动转移。使抗浪鱼苗能够在追赶下主动转移。使抗浪鱼苗能够在追赶下主动转移。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抗浪鱼苗转移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养殖业
,具体为一种抗浪鱼苗转移装置。

技术介绍

[0002]抗浪鱼一般指鱇浪白鱼,是鲤科、白鱼属动物,体细圆而不显著侧扁,身体呈狭长的纺锤型,背部平直,腹缘呈浅弧形,抗浪鱼游泳迅速,抗风浪能力较强,和其他鱼类一样,鱇浪白鱼含丰富的钾、钙、磷、锌、铁等有利于健康的矿物质,使得抗浪鱼目前被人们大量人工养殖。抗浪鱼在养殖时通常需要建造不同功能的鱼池,当抗浪鱼的鱼苗在养殖池中长大时,需要将抗浪鱼苗从幼苗养成池转移至成鱼培养池中进行培养,由于抗浪鱼较为活泼,使得抗浪鱼进行鱼池的转移工作变得难以进行,使得抗浪鱼苗难以全部进行转移,影响后续抗浪鱼苗的培育工作,鉴于此,我们提出一种抗浪鱼苗转移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抗浪鱼苗转移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5]一种抗浪鱼苗转移装置,包括套绳,所述套绳上套设有若干漂浮套,所述漂浮套漂浮在培养池的水面上,所述套绳上还拴接有若干垂绳,所述垂绳的底端拴接有吊球,所述套绳的下方设置有挡网,所述挡网拴接在所述垂绳上,所述垂绳的外围处拴接有若干栓绳,所述栓绳中套设有赶鱼结构,所述赶鱼结构包括底套、螺纹连接在所述底套顶端的套盖以及安装在所述底套内的震动马达。
[0006]优选的,所述套绳的首末两端均拴接有拉绳,所述拉绳的末端拴接有拉环。
[0007]优选的,所述垂绳的长度大于所述培养池内池水的深度,所述吊球沉于所述培养池的池底处。
[0008]优选的,位于所述套绳首末两端位置处的所述垂绳分别与所述培养池的左右两侧池壁相贴合。
[0009]优选的,底套和所述套盖的中部均开设有通孔,所述栓绳从通孔中穿过,所述底套的顶端开设有顶腔,所述顶腔的腔底处开设有安装腔,所述震动马达通过螺栓固定在所述安装腔内。
[0010]优选的,所述套盖的底端一体成型有凸台,所述凸台的外表面呈螺纹状,所述顶腔的内壁开设有与所述凸台螺纹形状相适配的内螺纹,所述凸台与所述顶腔螺纹连接。
[00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2]该抗浪鱼苗转移装置,通过设置在套绳上的垂绳并使用挡网覆盖在垂绳上,使得将套绳置入到培养池内的一端并使套绳的首末两端分别与培养池的左右两侧池壁相贴合后,通过向培养池的另一侧拉扯套绳的两端即可使培养池内的抗浪鱼苗被挡网拨走,达到转移全部抗浪鱼苗的目的,同时通过设置在垂绳上的若干赶鱼结构,使得赶鱼结构在振动
时能够达到追赶抗浪鱼苗的作用,使抗浪鱼苗能够在追赶下主动转移。
附图说明
[0013]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4]图2为本技术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0015]图3为本技术中赶鱼结构爆炸图;
[0016]图4为本技术的使用结构示意图。
[0017]图中各个称号的意义为:
[0018]1、套绳;11、漂浮套;12、拉绳;13、拉环;2、垂绳;21、吊球;22、栓绳;3、挡网;4、赶鱼结构;41、底套;411、顶腔;412、安装腔;42、套盖;421、凸台;43、震动马达;5、培养池。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0]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21]此外,术语“若干”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0022]请参阅图1

图4,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
[0023]一种抗浪鱼苗转移装置,包括套绳1,套绳1上套设有若干漂浮套11,漂浮套11为高密度聚乙烯制成,使得漂浮套11漂浮在培养池5的水面上,使套绳1能够在漂浮套11的作用下浮在培养池5的水面上。套绳1上还拴接有若干垂绳2,垂绳2的底端拴接有吊球21,在吊球21的重力作用下,吊球21沉入到培养池5内并使垂绳2拉伸展开。套绳1的下方设置有挡网3,挡网3拴接在垂绳2上,位于套绳1首末两端位置处的垂绳2分别与培养池5的左右两侧池壁相贴合,使得挡网3能够将培养池5进行横向覆盖,当在培养池5中拉扯套绳1的两端时,套绳1通过垂绳2带动挡网3对培养池5内的抗浪鱼进行追赶,使得抗浪鱼苗能够被转移至另一个培养池5内。
[0024]本实施例中,套绳1的首末两端均拴接有拉绳12,拉绳12的末端拴接有拉环13,使人们在培养池5的两边通过拉扯拉环13即可使拉环13通过拉绳12对套绳1进行拉扯,从而达到赶鱼的目的。
[0025]具体的,垂绳2的长度大于培养池5内池水的深度,吊球21沉于培养池5的池底处,使得在套绳1漂浮于培养池5水面的情况下,挡网3能够横置在培养池5内,使培养池5被挡网3隔开,防止抗浪鱼苗被转移时会游动至培养池5的另一侧。
[0026]进一步的,垂绳2的外围处拴接有若干栓绳22,栓绳22中套设有赶鱼结构4,赶鱼结构4包括底套41、螺纹连接在底套41顶端的套盖42以及安装在底套41内的震动马达43,通过
将震动马达43与外界电源相接通时,震动马达43开始工作,使得赶鱼结构4在水中震动,从而使培养池5中的抗浪鱼苗受到惊吓并远离挡网3,达到赶鱼的目的。
[0027]此外,底套41和套盖42的中部均开设有通孔,栓绳22从通孔中穿过,底套41的顶端开设有顶腔411,顶腔411的腔底处开设有安装腔412,震动马达43通过螺栓固定在安装腔412内,套盖42的底端一体成型有凸台421,凸台421的外表面呈螺纹状,顶腔411的内壁开设有与凸台421螺纹形状相适配的内螺纹,凸台421与顶腔411螺纹连接,使底套41和套盖42合拢成整体结构并将震动马达43密封在底套41内。
[0028]值得说明的是,本技术中涉及到的底套41为现有的常规技术,本新型中不再赘述。
[0029]本实施例的抗浪鱼苗转移装置在使用时,首先将套绳1、垂绳2和挡网3组成的整体布设到培养池5的一侧边缘处,此时在吊球21的重力作用下,垂绳2被展开,使得挡网3在培养池5中展开,然后将套绳1首末两端位置处的垂绳2分别与培养池5的左右两侧池壁相贴合,使挡网3能够将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抗浪鱼苗转移装置,包括套绳(1),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绳(1)上套设有若干漂浮套(11),所述漂浮套(11)漂浮在培养池(5)的水面上,所述套绳(1)上还拴接有若干垂绳(2),所述垂绳(2)的底端拴接有吊球(21),所述套绳(1)的下方设置有挡网(3),所述挡网(3)拴接在所述垂绳(2)上,所述垂绳(2)的外围处拴接有若干栓绳(22),所述栓绳(22)中套设有赶鱼结构(4),所述赶鱼结构(4)包括底套(41)、螺纹连接在所述底套(41)顶端的套盖(42)以及安装在所述底套(41)内的震动马达(4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浪鱼苗转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绳(1)的首末两端均拴接有拉绳(12),所述拉绳(12)的末端拴接有拉环(13)。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浪鱼苗转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垂绳(2)的长度大于所述培养池(5)内池水的深...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殷树茂
申请(专利权)人:云南茂湾水产养殖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