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吸湿排汗的混纺纱线、面料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2486366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02 09:5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吸湿排汗的混纺纱线。所述吸湿排汗的混纺纱线包括:至少三组加强层,三组所述加强层之间螺旋相互缠绕;内吸湿层,所述内吸湿层缠绕在三组所述加强层的外表面;至少六组导湿层,六组所述导湿层螺旋缠绕在所述内吸湿层的外表面。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吸湿排汗的混纺纱线,能够有效的增强混纺纱线内芯层的抑菌抗菌效果,增加水分的干燥面积,加快吸收汗气和湿气的通风干燥,形成内外水分交互的作用,一方面能够加快对表面水分的吸收进行吸湿,另一方面能够加快对内部吸收的水分向外扩散,增加干燥通风面积,以便于湿气的排汗。以便于湿气的排汗。以便于湿气的排汗。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吸湿排汗的混纺纱线、面料及其制备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混纺纱线
,尤其涉及一种吸湿排汗的混纺纱线、面料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日常生活中的面料和纱线需求不断的增加,随着纺织技术的不断升级,混纺技术的不断成熟,能够混纺出质地轻薄,折皱回复性好,坚牢耐磨易洗快干,褶裥持久,尺寸稳定,不易虫蛀混纺纱线和面料,用于满足人们日常的需求。
[0003]混纺即混纺化纤织物,是化学纤维与其它棉毛、丝、麻等到天然纤维混合纺纱织成的纺织产品,既有涤纶的风格又有棉织物的长处,如涤棉布、涤毛华达呢等,混纺分为毛粘混纺、羊兔毛绲纺、TR面料、高密NC布、3M防水摩丝布、天丝面料、柔赛丝、TNC面料、复合面料,作为运动服装的装饰面料,步进需要满足穿戴时的舒适程度,同时需要对运动过程中产生的汗液和湿气进行快速的吸收和排出。
[0004]在现有技术中,现有的吸湿排汗纱线编织的面料在对湿气和水分进行吸收和输送的过程中,水分直接进入面料的内部,在面对水分积存的现象时,纱线的内部处于长期潮湿的环境,导致芯层易发霉而影响面料的使用。
[0005]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吸湿排汗的混纺纱线、面料及其制备方法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吸湿排汗的混纺纱线,解决了吸湿排汗的混纺纱线内芯长期处于潮湿的环境易发霉的问题。
[0007]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吸湿排汗的混纺纱线包括:至少三组加强层,三组所述加强层之间螺旋相互缠绕;内吸湿层,所述内吸湿层缠绕在三组所述加强层的外表面;至少六组导湿层,六组所述导湿层螺旋缠绕在所述内吸湿层的外表面;外吸湿层,所述外吸湿层缠绕在六组所述导湿层的外表面;所述吸湿排汗的混纺纱线交织成型后采用针织工艺制备,制得吸湿排汗的混纺纱线面料。
[0008]优选的,所述加强层包括以下重量百分比的成分:
[0009]聚酯纤维60~80%;
[0010]玻璃纤维15~20%;
[0011]竹炭纤维5~20%。
[0012]优选的,所述内吸湿层包括以下重量百分比的成分:
[0013]棉纤维70~85%;
[0014]羊毛纤维15~30%。
[0015]优选的,所述导湿层包括以下重量百分比的成分:
[0016]棉纤维20~30%;
[0017]腈纶纤维60~70%;
[0018]竹炭纤维6~8%;
[0019]抑菌纤维2~4%。
[0020]优选的,所述外吸湿层包括以下重量百分比的成分:
[0021]棉纤维30~40%;
[0022]羊毛纤维45~50%;
[0023]聚酯纤维10~20%。
[0024]优选的,所述加强层包括以下重量百分比的成分:聚酯纤维80%,玻璃纤维15%,竹炭纤维5%。
[0025]优选的,所述内吸湿层包括以下重量百分比的成分:棉纤维85%,羊毛纤维15%。
[0026]优选的,所述导湿层包括以下重量百分比的成分:棉纤维30%;腈纶纤维60%;竹炭纤维8%;抑菌纤维2%。
[0027]优选的,所述外吸湿层包括以下重量百分比的成分:棉纤维40%,羊毛纤维50%,聚酯纤维10%。
[0028]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吸湿排汗的混纺纱线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29]S1将按照重量配比的聚酯纤维、玻璃纤维和竹炭纤维进行称重,称重后的原料进入混纺工艺纺织,制得三组纱线基线;
[0030]S2将按照重量配比的棉纤维和羊毛纤维进行称重,称重后进入混纺工艺纺织,制得吸湿纱线A;
[0031]S3将按照重量配比的棉纤维、腈纶纤维、竹炭纤维和抑菌纤维进行称重,称重后进入混纺工艺纺织,制得六组导湿纱线;
[0032]S4将按照重量配比的棉纤维、羊毛纤维和聚酯纤维进行称重,称重后进入混纺工艺纺织,制得吸湿纱线B;
[0033]S5将步骤S1制备的三组纱线基线进行相互缠绕处理,缠绕的同时将步骤S2制备的吸湿纱线A螺旋缠绕在三组纱线的外侧,形成完全包覆,包覆后将步骤S3制备的六组导湿纱线螺旋缠绕在吸湿纱线A的外表面,最后将步骤S4制备的吸湿纱线B螺旋缠绕在六组导湿纱线的外表面,制得吸湿排汗的混纺纱线;
[0034]S5将步骤S5制得的混纺纱线进行针织工艺处理,制得吸湿排汗的混纺纱线面料。
[0035]与相关技术相比较,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吸湿排汗的混纺纱线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36]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吸湿排汗的混纺纱线,加强层为混纺纱线提供整体的支撑,并且配合竹炭纤维,能够有效的增强混纺纱线内芯层的抑菌抗菌效果,内吸湿层通过导湿层与外吸湿层连接,外吸湿层在接触到潮湿的环境时能够对表面接触的汗气和湿气进行吸收,吸收后的水分能够通过导湿层传递至内吸湿层,内吸湿层再将水分从多组导湿层向外吸湿层的表面扩散,增加水分的干燥面积,加快吸收汗气和湿气的通风干燥,形成内外水分交互的作用,一方面能够加快对表面水分的吸收进行吸湿,另一方面能够加快对内部吸收的水分向外扩散,增加干燥通风面积,以便于湿气的排汗。
附图说明
[0037]图1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吸湿排汗的混纺纱线的结构分布图;
[0038]图2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吸湿排汗的混纺纱线面料成型后检测使用的吸湿检侧装置;
[0039]图3为图2所示的活动罩板收起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0040]图4为图2所示的活动罩板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0041]图中标号:
[0042]100、加强层;
[0043]200、内吸湿层;
[0044]300、导湿层;
[0045]400、外吸湿层;
[0046]1、处理箱,11、伸缩槽;
[0047]2、伸缩件,21、联动架;
[0048]3、活动罩板,31、连接孔,32、滑动孔;
[0049]4、缓冲弹簧,41、夹持架,42、限位滑罩;
[0050]5、布料本体;
[0051]6、水箱,61、雾化发生器;
[0052]7、遮挡罩,71、湿度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0053]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
[0054]请结合参阅图1、图2、图3和图4,其中,图1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吸湿排汗的混纺纱线的结构分布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吸湿排汗的混纺纱线面料成型后检测使用的吸湿检侧装置;图3为图2所示的活动罩板收起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2所示的活动罩板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0055]一种吸湿排汗的混纺纱线包括:至少三组加强层100,三组所述加强层100之间螺旋相互缠绕;内吸湿层200,所述内吸湿层200缠绕在三组所述加强层100的外表面;至少六组导湿层300,六组所述导湿层300螺旋缠绕在所述内吸湿层200的外表面;外吸湿层400,所述外吸湿层400缠绕在六组所述导湿层300的外表面;
[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吸湿排汗的混纺纱线,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三组加强层,三组所述加强层之间螺旋相互缠绕;内吸湿层,所述内吸湿层缠绕在三组所述加强层的外表面;至少六组导湿层,六组所述导湿层螺旋缠绕在所述内吸湿层的外表面;外吸湿层,所述外吸湿层缠绕在六组所述导湿层的外表面;所述吸湿排汗的混纺纱线交织成型后采用针织工艺制备,制得吸湿排汗的混纺纱线面料。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湿排汗的混纺纱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层包括以下重量百分比的成分:聚酯纤维60~80%;玻璃纤维15~20%;竹炭纤维5~20%。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湿排汗的混纺纱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吸湿层包括以下重量百分比的成分:棉纤维70~85%;羊毛纤维15~30%。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湿排汗的混纺纱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湿层包括以下重量百分比的成分:棉纤维20~30%;腈纶纤维60~70%;竹炭纤维6~8%;抑菌纤维2~4%。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湿排汗的混纺纱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吸湿层包括以下重量百分比的成分:棉纤维30~40%;羊毛纤维45~50%;聚酯纤维10~20%。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吸湿排汗的混纺纱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层包括以下重量百分比的成分:聚酯纤维80%,玻璃纤维15%,竹炭纤维5%。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吸湿排汗的混纺纱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吸湿层200包括以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明宏戴月萍
申请(专利权)人:福建长源纺织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