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应用于车灯的发光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476763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02 09:3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应用于车灯的发光结构,包括由内向外依次布置的支架、光导板和内灯罩,光导板与支架固定连接,所述内灯罩和支架与车体固定连接;所述光导板上具有入光面和发光面,所述发光面朝向所述内灯罩设置,所述入光面与所述发光面位于光导板的两个相邻侧面,所述支架上固定有正对入光面布置的光源;所述内灯罩上背对光导板的一侧表面具有喷漆镭雕区域,所述光导板上平行发光面的表面分布有若干与所述喷漆镭雕区域形状对应的光导齿;所述光导齿使从入光面进入的光线全反射至发光面。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侧面进光方式、同时通过光导板上的光导齿与内灯罩上的喷漆镭雕区域的配合实现不同造型的发光效果,灯具整体厚度减薄,发光效果好。发光效果好。发光效果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应用于车灯的发光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灯具制造
,尤其涉及一种应用于车灯的发光结构,主要用于侧标志灯。

技术介绍

[0002]如今汽车行业发展日新月异,各种技术和工艺都在不断地探索和创新,汽车行业不仅在新能源、高新技术上高速发展,而且外观上也越来越能吸引人们的眼球。在车灯上,各主机厂都在车灯的造型及创新上不遗余力,越来越多的车型增加了其特色造型,来实现跨度大的发光区域,冲击人们的视觉享受。
[0003]现有技术中的车灯大多通过在灯罩上做出特殊结构实现不同形状的发光图案,并且大多是通过正面照射光导板的方式进行打光,这对灯具的空间要求较高。侧标志灯由于位于车体的侧面,厚度空间有限,若采用现有技术中的发光结构,会造成侧标志灯向外凸出,影响车体美观,若仅能依靠简单灯罩打光,则会导致侧标志灯亮度降低且亮度不均匀,因此需要设计一种适用于侧标志灯、占用空间小且能实现不同发光图案的发光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车灯占用空间大、用于侧标志灯时会导致车灯凸出,影响车体美观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应用于车灯的发光结构来解决上述问题。
[0005]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应用于车灯的发光结构,包括由内向外依次布置的支架、光导板和内灯罩,所述内灯罩和光导板采用透明材质制成,所述光导板与支架固定连接,所述内灯罩和支架与车体固定连接;所述光导板上具有入光面和发光面,所述发光面朝向所述内灯罩设置,所述入光面与所述发光面位于光导板的两个相邻侧面,所述支架上固定有正对入光面布置的光源;所述内灯罩上背对光导板的一侧表面具有喷漆镭雕区域,所述光导板上平行发光面的表面分布有若干与所述喷漆镭雕区域形状对应的光导齿;所述光导齿使从入光面进入的光线全反射至发光面。
[0006]进一步的,所述光导板的厚度为1mm~2.5mm。
[0007]进一步的,所述光导板的厚度为2mm。
[0008]进一步的,所述光导齿由若干平行布置的条形楞槽组成,所述条形楞槽由光导板表面向内凹陷形成,且每个所述条形楞槽与所述入光面平行布置。
[0009]进一步的,所述入光面沿光导板的厚度方向呈波浪形弯曲。
[0010]进一步的,所述内灯罩通过连接于内灯罩外周的饰圈与车体固定,所述内灯罩、饰圈和车体形成适于容纳光导板和支架的密闭空腔。
[0011]进一步的,所述内灯罩与所述光导板平行布置,且内灯罩与光导板之间的间隙为3.5mm。
[0012]进一步的,所述内灯罩和所述光导板均采用PMMA或者PC材质制成。
[0013]进一步的,所述光导板与支架热铆固定。
[0014]进一步的,所述内灯罩的外周设有向光导板方向凹陷的安装台,所述饰圈的外缘通过超声波焊接方式固定于所述安装台上。
[0015]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6](1)本技术采用侧面进光方式、同时通过光导板上的光导齿与内灯罩上的喷漆镭雕区域的配合实现不同造型的发光效果,灯具整体厚度减薄,发光效果好。
[0017](2)本技术发光均匀性好。
[0018](3)本技术结构简单,外形圆滑,没有凸出结构。
附图说明
[0019]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
[0020]图1是本技术所述的应用于车灯的发光结构的具体实施方式的主视图;
[0021]图2是本技术中内灯罩与饰圈的装配示意图;
[0022]图3是本技术中光导板内部光线传播示意图;
[0023]图4是光导板上的光导齿结构示意图;
[0024]图5是光导板上的入光面结构示意图。
[0025]图中,1、支架,2、光导板,201、入光面,202、安装面,203、发光面,204、反射面,3、内灯罩,301、喷漆镭雕区域,4、光源板,5、光源,6、光导齿,601、条形楞槽,7、饰圈,701、环状凹槽,8、安装台,801、环状凸筋。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27]如图1

图5所示,一种应用于车灯的发光结构,包括由内向外依次布置的支架1、光导板2和内灯罩3,所述“内”是指靠近车体的方向,所述“外”是指远离车体的方向,内灯罩3和光导板2采用透明材质制成,例如可以选用PMMA或者PC材质制成。支架1贴合车体固定,光导板2固定在支架1上,两者可以采用热铆方式固定,光导板2为六面体结构,光导板2的其中一个侧面为入光面201,其余侧面为安装面202,支架1的边缘折弯后与安装面202热铆固定,光导板2上朝向内灯罩3的端面为发光面203、朝向支架1的端面为反射面204,反射面204上分布有光导齿6,支架1的一侧安装与入光面201正对的光源板4,光源板4上安装光源5。光源5通常为LED灯珠。
[0028]光线在光导板2内的传播路径如图3所示,光源5发出的光经入光面201进入光导板2内,再通过光导齿6全反射后经发光面203折射后离开光导板2。
[0029]内灯罩3与车体固定,并且将光导板2包围,外形上仅内灯罩3裸露在外,内灯罩3上背对光导板2的一侧表面具有喷漆镭雕区域301,喷漆镭雕区域301中的喷漆区域可以遮蔽光线,镭雕区域可以透射光线,可以根据需要制作出不同造型的图案,光导齿6根据喷漆镭雕区域301的形状分布,光导齿6可以将光线聚集后再均匀分散,提高图案亮度的同时使图案中各个部位的亮度均匀。
[0030]从发光面203折射出的光进入内灯罩3,最后通过喷漆镭雕区域301形成不同的造型。例如,可以呈现出三角形区域、六边形区域或者不同的图案、文字造型。
[0031]当用于侧标志灯时,光导板2可以适当减薄,为其余结构留出空间,作为优选的,光导板2的厚度为1mm~2.5mm。在本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光导板2的厚度为2mm。
[0032]光导齿6是在光导板2表面形成的凹凸结构,该凹凸结构可以使光线在光导齿6部位产生全反射,在本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光导齿6由若干平行布置的条形楞槽601组成,条形楞槽601由光导板2表面向内凹陷形成,且每个条形楞槽601与入光面201平行布置。条形楞槽601的侧面与入光面201平行,当光源通过入光面201进入光导板2后可以经条形楞槽601的侧面全反射至发光面203。如图3和图4所示,条形楞槽601向光导板2内部凹陷,一方面可以减少光导板2的厚度,减少光线的传播路径,降低能耗,另一方面使光源与光导齿6的接触部位增多,提高反射率。条形楞槽601可以为梯形、半圆形或者其他不规则形状梯形结构。在本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内灯罩3与光导板2平行布置,且内灯罩3与光导板2之间的间隙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应用于车灯的发光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由内向外依次布置的支架(1)、光导板(2)和内灯罩(3),所述内灯罩(3)和光导板(2)采用透明材质制成,所述光导板(2)与支架(1)固定连接,所述内灯罩(3)和支架(1)与车体固定连接;所述光导板(2)上具有入光面(201)和发光面(203),所述发光面(203)朝向所述内灯罩(3)设置,所述入光面(201)与所述发光面(203)位于光导板(2)的两个相邻侧面,所述支架(1)上固定有正对入光面(201)布置的光源(5);所述内灯罩(3)上背对光导板(2)的一侧表面具有喷漆镭雕区域(301),所述光导板(2)上平行发光面(203)的表面分布有若干与所述喷漆镭雕区域(301)形状对应的光导齿(6);所述光导齿(6)使从入光面(201)进入的光线全反射至发光面(20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于车灯的发光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导板(2)的厚度为1mm~2.5mm。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应用于车灯的发光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导板(2)的厚度为2mm。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于车灯的发光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导齿(6)由若干平行布置的条形楞槽(60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蒋志敏杨发泽
申请(专利权)人:常州星宇车灯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