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一体化式的自充填防砂防蜡石油强采工具及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2465431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2-26 09:0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一体化式的自充填防砂防蜡石油强采工具及方法,包括设于石油井套管内的油管串、第一油管和泵,泵伸入第一油管内,还包括设于石油井套管内的第二油管、第三油管和滤砂管,第一油管向下连接第二油管,第二油管的下部伸入第三油管内,且第三油管底部延伸至油层,且在油层内的第三油管部分的外壁缠绕有滤砂管,且在油层内的第三油管部分的外壁上设置有孔眼,石油从孔眼内进入第二油管,并由泵将采出的石油排出至油管串;第二油管的外径小于第三油管的内径。本发明专利技术结构简单、合理,把第二油管放到油层以下,相当于将泵的进液口放到油层以下,可实现最大限度放大生产压差,将油层供液能力挖掘到极限;实现石油开采过程中高效采油。高效采油。高效采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一体化式的自充填防砂防蜡石油强采工具及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石油开采
,具体涉及一种一体化式的自充填防砂防蜡石油强采工具及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哈萨克斯坦K&B油田Bektas油田油层压力低、温度低、胶结疏松,砂、蜡并存。油田开采时油井出砂现象普遍,影响生产,为适应少量携砂生产,避免地层激动和局部高速出液加剧出砂,普遍采取上提泵挂、逐步调参提高液量及泵下挂滤挡住地层砂进入泵筒的被动方式生产,没有发挥出地层应有的潜力。从目前油井生产状况和增产措施实施情况看,“砂、蜡”是制约提液的主要因素,结蜡严重存在蜡堵生产层段炮眼,特别是出砂防治已成为下步制约提液生产的一个重要问题。油田提液工作包括优化强注强采工艺配套技术和完善提液井筒综合治理,针对影响提液的“砂、蜡”问题,一井一策,分类治理,通过优化举升、防砂除蜡、油层改造及修井措施和作业配套技术,实现最大限度的提液增效。
[0003]现有技术中的石油提液强采工具防砂、防蜡往往是采用单独的工具进行,存在结构比较复杂、各部件配合难,且防蜡与防砂效果差,容易堵塞等问题。
[0004]因此,我们急需一种结构简易的一体化式自充填防砂防蜡石油强采工具来实现石油开采过程中高效采油,且实现防砂、防蜡。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技术中的石油提液强采工具存在结构比较复杂、各部件配合难,且防蜡与防砂效果差,容易堵塞且石油开采效果不佳等问题。本专利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一体化式的自充填防砂防蜡石油强采工具及方法,本专利技术结构简单合理,且各部件配合容易,实现石油开采过程中高效采油,且同时具有防砂、防蜡功能。
[0006]本专利技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0007]第一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一体化式的自充填防砂防蜡石油强采工具,包括设于石油井套管内的油管串、第一油管和泵,所述泵伸入所述第一油管内,且采出的石油排出至油管串;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于石油井套管内的第二油管、第三油管和滤砂管,所述第一油管向下连接第二油管,所述第二油管的下部伸入所述第三油管内,且所述第三油管底部延伸至油层,且在油层内的所述第三油管部分的外壁缠绕有所述滤砂管,且在油层内的所述第三油管部分的外壁上设置有孔眼,石油从所述孔眼内进入所述第二油管,并由所述泵将采出的石油排出至油管串;所述第二油管的外径小于所述第三油管的内径。
[0008]其中,本专利技术的泵可以是螺旋泵或者管式泵。
[0009]工作原理是:基于现有技术中的石油提液强采工具存在结构比较复杂、各部件配合难,且石油开采效果不佳的问题,本专利技术设计了一种一体化式的自充填防砂防蜡石油强采工具,该石油强采工具包括设于石油井套管内的油管串、第一油管、泵、第二油管、第三油管和滤砂管,本专利技术在现有技术油管串、第一油管和泵的基础上,第一,设计了小油管(即第
二油管)和大油管(即第三油管),且把小油管放到油层以下,相当于将泵的进液口放到油层以下,可实现最大限度放大生产压差,将油层供液能力挖掘到极限;第二,检泵作业时,可以不用起出井筒内油管串、泵筒、小油管,从地面附加Ф73mm的第三油管,利用1.9in的第二油管(外径Ф48.3mm),来过滤砂管内腔实现探砂面和冲砂清理滤砂管以下的套管空间的堆积物,相当于减少了一道作业工序,提高了作业时率和节省了作业费用;第三,第二油管的外径小于第三油管的内径,这意味着在相同流量下,外径Ф48.3mm的第二油管内的液体流速要比外径Ф73mm高,因此,第二油管具有速度管作用,同时减少了进泵的原油脱气,可提高泵效,有助实现强采提液生产目的;第四,生产过程中热油洗井时,热油可以循环冲洗清理全部精密的滤砂管内腔,可冲洗到全部滤缝,实现对精密滤砂管内腔全覆盖清蜡作用;并且可以冲洗清理至油层底界以下0.5米到1.0米的套管空间,实现过滤砂管清理井筒。
[0010]本专利技术结构简单、合理,设计了一体化式的小油管(即第二油管)和大油管(即第三油管),且把小油管放到油层以下,相当于将泵的进液口放到油层以下,可实现最大限度放大生产压差,将油层供液能力挖掘到极限;实现石油开采过程中高效采油。
[0011]进一步地,还包括套装尼龙油管扶正器,所述套装尼龙油管扶正器设于第一油管底部,用于扶正第一油管;所述滤砂管的底部设有扶正器,用于扶正滤砂管。
[0012]进一步地,还包括油管变扣接头,所述第一油管底部通过所述油管变扣接头连接第二油管;
[0013]所述油管变扣接头、第二油管组成进液通道,紧接在所述泵下。
[0014]进一步地,还包括丢手式封隔器,所述丢手式封隔器设于第三油管顶部,且第三油管向下穿过丢手式封隔器,所述丢手式封隔器外接丢手服务工具,作为坐封前的油管试压工具。
[0015]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油管的外径为73mm、内径为62mm;
[0016]所述第二油管的外径为48.3mm、内径为35.6mm,第二油管的长度为17m;
[0017]所述第三油管的外径为73mm、内径为62mm,第三油管的长度为9.5m;
[0018]其中,所述第一油管为2

3/8in平式油管,所述第二油管为1.9in油管。
[0019]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油管的横截面积与第三油管的横截面积之比为3:1,这意味着在相同流量下,外径Ф48.3mm的第二油管内的液体流速要比外径Ф73mm的第三油管高3倍,因此第二油管具有速度管作用,同时减少了进泵的原油脱气,可提高泵效,有助实现强采提液生产目的。
[0020]本专利技术针对沉砂口袋有两种设计思路:
[0021](1)第一种设计思路:设计尾管和丝堵作为沉砂口袋,所述第三油管的底部依次设有尾管和丝堵;尾管的长度为50m;这样滤砂管以上、丢手式封隔器以下的第三油管与第二油管之间形成环形空间用于结蜡空间,同时,丢手式封隔器以上、套装尼龙油管扶正器以下的第二油管与套管之间作为进一步的结蜡空间;实现简易沉砂和结蜡。
[0022]同时,该设计解决了生产过程中Ф48.3mm的第二油管因腐蚀或磨损部分或全部断裂造成的作业打捞问题,断开的Ф48.3mm的第二油管可以落入精密滤砂管套管下接的外径Ф73mm油管内,下接的外径Ф73mm尾管长度达50米,底部被死堵堵死,正好托住因断裂掉下来的Ф48.3mm的第二油管,由于长度充足,可以保证Ф48.3mm的第二油管完全被容纳,其鱼顶要低于油层底界,这样就不会堵在油层部位滤砂管内腔里从而影响检泵后的地层供液,
更重要的是,不需要立即配备专门打捞工具来捞出落入井底的Ф48.3mm的第二油管,如果检泵后需要捞出滤砂管,则将因断裂而落入尾管口袋里的Ф48.3mm的第二油管一起带出地面。
[0023](2)第二种设计思路:设计所述第二油管的下部伸入所述第三油管内且第二油管的底部延伸至第三油管外;所述滤砂管底部碗口朝上反装有一个皮碗封隔器;所述皮碗封隔器与丢手式封隔器之间形成封闭的沉砂环形空间,作为沉砂口袋。具体地,所述第二油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一体化式的自充填防砂防蜡石油强采工具,包括设于石油井套管内的油管串、第一油管和泵,所述泵伸入所述第一油管内,且采出的石油排出至油管串;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于石油井套管内的第二油管、第三油管和滤砂管,所述第一油管向下连接第二油管,所述第二油管的下部伸入所述第三油管内,且所述第三油管底部延伸至油层,且在油层内的所述第三油管部分的外壁缠绕有所述滤砂管,且在油层内的所述第三油管部分的外壁上设置有孔眼,石油从所述孔眼内进入所述第二油管,并由所述泵将采出的石油排出至油管串;所述第二油管的外径小于所述第三油管的内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一体化式的自充填防砂防蜡石油强采工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套装尼龙油管扶正器,所述套装尼龙油管扶正器设于第一油管底部;所述滤砂管的底部设有扶正器。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一体化式的自充填防砂防蜡石油强采工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油管变扣接头,所述第一油管底部通过所述油管变扣接头连接第二油管;所述油管变扣接头、第二油管组成进液通道,紧接在所述泵下。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一体化式的自充填防砂防蜡石油强采工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丢手式封隔器,所述丢手式封隔器设于第三油管顶部,且第三油管向下穿过丢手式封隔器,所述丢手式封隔器外接丢手服务工具,作为坐封前的油管试压工具。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一体化式的自充填防砂防蜡石油强采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油管的外径为73mm、内径为62mm;所述第二油管的外径为48.3mm、内径为35.6mm,第二油管的长度为17m;所述第三油管的外径为73mm、内径为62mm,第三油管的长度为9.5m;其中,所述第一油管为2

3/8in平式油管,所述第二油管为1.9in油管。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一体化式的自充填防砂防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卢立泽韩炜肖伟贾振臧克一解宏伟刘冠峰曹淑慧蒋利平梁春雨杨勇韩绪军符奇王荣新杜新龙白海丰岑玉达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北方石油勘探开发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