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神经内科康复训练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2457273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2-26 08:38
一种神经内科康复训练装置,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定位板固定在传送带的外带面上;支撑滚轮嵌设在传送带内;驱动丝杆嵌设在升降板内,驱动丝杆上的丝母与活动板下表面上的滑块固定连接;驱动电机嵌设在升降板的右侧壁内;剪叉伸缩杆设置于升降机构的两侧,剪叉伸缩杆一侧的支杆旋接在底板以及升降板上;连接件旋接在剪叉伸缩杆一侧的上下两个支杆上,下侧的连接件与升降机构连接;扶手固定在活动板前后两侧的内壁上;调节限位机构设置于底板内,调节限位机构与左侧的驱动轮连接;手臂锻炼机构设置于活动板的上方,可实现患者四肢的活动,同时属于患者主动施力,提高了训练的效果,且可对患者施力的情况进行调节,满足不同情况的患者使用。情况的患者使用。情况的患者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神经内科康复训练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具体涉及一种神经内科康复训练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神经内科是独立的二级学科,不属于内科概念,神经系统由脑、脊髓及周围神经组成,主要诊治脑血管疾病、偏头痛、脑部炎症性疾病、脊髓炎、癫痫等,神经内科患者大多伴有肢体不灵敏或偏瘫等症状,适当的进行康复训练可降低疾病带来的后遗症,保持肢体的正常机能,为了增强患者康复训练的治疗效果,需要通过对患者四肢的锻炼提高康复效果,目前的康复训练多由医护人员搀扶进行,操作较为麻烦,给医务工作带来了负担,通常的机械化的康复训练装置由电机或气缸驱动使用,只需将患者的四肢放置在往复运动的支架上,即可实现患者四肢的活动,不属于患者主动施力,从而降低了训练的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和不足,提供一种设计合理、使用方便的神经内科康复训练装置,可实现患者四肢的活动,同时属于患者主动施力,提高了训练的效果,且可对患者施力的情况进行调节,满足不同情况的患者使用。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它包含底板、转动轮、升降板和活动板,所述的底板上表面的中心设有凹槽,且凹槽的左侧呈敞口式结构,该凹槽内部的左右两侧均设有驱动轮,驱动轮两侧的转动轴分别通过轴承与凹槽的前后两侧壁旋接,凹槽的内部设有传送带,该传送带的左右两端分别套设在左右两侧的驱动轮上,传送带的上侧设有升降板,升降板的上侧设有活动板,活动板和升降板均呈“U”形设置,且活动板的前后两侧边分别通过滑块滑动设置在升降板上;它还包含:
[0005]定位板,所述的定位板为数个,且其等距固定在传送带的外带面上;
[0006]支撑滚轮,所述的支撑滚轮为数个,且其从左至右等距嵌设在传送带内,支撑滚轮前后两侧的转动轴分别通过轴承与凹槽前后两侧的内壁旋接,支撑滚轮外环壁的上侧抵触在传送带的内顶面上;
[0007]驱动丝杆,所述的驱动丝杆为两个,且其分别嵌设在升降板的前后两侧边内,驱动丝杆的两端分别通过轴承与升降板的两侧壁旋接,前后两个驱动丝杆的右端通过转动轮副连接,该转动轮副嵌设在升降板的右侧内,驱动丝杆上的丝母与活动板下表面上的滑块固定连接;
[0008]驱动电机,所述的驱动电机嵌设在升降板的右侧壁内,驱动电机与蓄电池连接,蓄电池嵌设在升降板右侧壁的中心内,驱动电机的输出轴与其中一个转动轮副的转动轴连接;
[0009]升降机构,所述的升降机构为两个,且其分别设置于底板上表面的前后两侧;
[0010]剪叉伸缩杆,所述的剪叉伸缩杆为四个,同一侧的两个剪叉伸缩杆分别对应设置于升降机构的两侧,剪叉伸缩杆远离于升降机构一侧的支杆分别通过铰接座旋接设置在底
板以及升降板上;
[0011]连接件,所述的连接件为八个,且其分别两两对应通过螺栓旋接在剪叉伸缩杆相邻于升降机构一侧的上下两个支杆上,下侧的连接件滑动设置在底板上表面上的滑槽内,且其与升降机构连接;
[0012]扶手,所述的扶手为两个,且其均呈“U”形设置,两个扶手分别设置于活动板内部的前后两侧,扶手的两侧边分别固定在活动板前后两侧的内壁上;
[0013]调节限位机构,所述的调节限位机构设置于底板内,且调节限位机构与左侧的驱动轮相抵触设置;
[0014]手臂锻炼机构,所述的手臂锻炼机构为两个,且其分别前后对应设置于活动板的上方。
[0015]优选地,所述的升降机构均包含:
[0016]推动块,所述的推动块为两个,且其分别滑动设置在底板上表面的滑槽内,推动块的一侧抵触在与之相邻的连接件上;
[0017]推动杆,所述的推动杆为两个,且其下端分别通过螺栓与推动块旋接,两个推动杆的上端通过螺栓旋接;
[0018]连接块,所述的连接块呈“T”形设置,且其下侧的竖板套设在两个推动杆上的螺栓上;
[0019]固定架,所述的固定架呈倒“L”形设置,固定架的竖板固定在底板的上表面上,固定架的横板悬设在连接块的上侧;
[0020]升降电动推杆,所述升降电动推杆与蓄电池连接,升降电动推杆固定在固定架的横板上,升降电动推杆的活塞杆与连接块的横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
[0021]在调节高度时,启动升降电动推杆,升降电动推杆带动连接块向下移动,连接块推动推动杆的上端向下移动,进而使得推动杆的下端向两侧移动,推动杆带动推动块向两侧移动,进而带动与之相邻的连接件移动,该连接件带动剪叉伸缩杆的下端向底板的两侧移动,进而使得剪叉伸缩杆的上端向上侧移动,进而带动升降板向上移动,进而带动活动板以及扶手向上移动至合适的位置。
[0022]优选地,所述的调节限位机构包含:
[0023]限位轮,所述的限位轮为两个,且其分别嵌设在底板前后两侧的空腔内,且限位轮远离于驱动轮一侧的转动轴通过轴承与空腔的一侧壁旋接,限位轮另一侧的转动轴与驱动轮上的转动轴固定连接;
[0024]抵触垫,所述的抵触垫为两个,且其分别设置于空腔内部的下侧,抵触垫的上侧抵触在限位轮的下侧壁上;
[0025]抵触板,所述的抵触板为两个,且其一一对应固定在抵触垫的下侧;
[0026]螺杆,所述的螺杆为数个,且其等量并等距固定在抵触板的下表面上;
[0027]内螺纹管,所述的内螺纹管为数个,且其一一对应通过螺纹旋接套设在螺杆的下端上,内螺纹管的下端通过轴承与空腔的下侧壁旋接,数个内螺纹管的底部通过转动轮副连接;
[0028]从动伞齿轮,所述的从动伞齿轮套设并固定在其中一个内螺纹管的下端上;
[0029]主动伞齿轮,所述的主动伞齿轮设置于后侧的空腔内,且主动伞齿轮与从动伞齿
轮啮合设置;
[0030]转动杆,所述的转动杆的后端插设并固定在主动伞齿轮内,转动杆的左端通过轴承穿过空腔的左侧壁后,露设在底板的左侧;
[0031]转盘,所述的转盘固定在转动杆的外端上,转盘通过螺栓与底板连接;
[0032]根据患者的情况,转动转盘,转盘通过转动杆带动主动伞齿轮转动,主动伞齿轮带动从动伞齿轮转动,进而带动其内部的内螺纹管转动,该内螺纹管通过转动轮副带动其他数个内螺纹管转动,数个内螺纹管同时带动各自内部的螺杆向上移动,螺杆带动抵触板向上移动,抵触板带动抵触垫向上移动,使得抵触垫抵触在限位轮上,通过抵触垫与限位轮之间的摩擦力降低限位轮转动时的顺畅性,从而达到锻炼的效果。
[0033]优选地,所述的手臂锻炼机构均包含:
[0034]固定板,所述的固定板固定在活动板上表面的右侧;
[0035]滑动板,所述的滑动板滑动设置在活动板的侧边上,滑动板设置于固定板的左侧;
[0036]抵触弹簧,所述的抵触弹簧的两端分别与滑动板以及固定板固定连接;
[0037]拉绳,所述的拉绳的一端通过固定扣与滑动板固定连接,拉绳的另一端依次穿过抵触弹簧、固定板后,露设在固定板的左侧;
[0038]拉杆,所述的拉杆设置于固定板相邻于活动板中心一侧的左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神经内科康复训练装置,它包含底板(1)、驱动轮(2)、升降板(3)和活动板(4),所述的底板(1)上表面的中心设有凹槽(5),且凹槽(5)的左侧呈敞口式结构,该凹槽(5)内部的左右两侧均设有驱动轮(2),驱动轮(2)两侧的转动轴分别通过轴承与凹槽(5)的前后两侧壁旋接,凹槽(5)的内部设有传送带(6),该传送带(6)的左右两端分别套设在左右两侧的驱动轮(2)上,传送带(6)的上侧设有升降板(3),升降板(3)的上侧设有活动板(4),活动板(4)和升降板(3)均呈“U”形设置,且活动板(4)的前后两侧边分别通过滑块滑动设置在升降板(3)上;其特征在于,它还包含:定位板(7),所述的定位板(7)为数个,且其等距固定在传送带(6)的外带面上;支撑滚轮(8),所述的支撑滚轮(8)为数个,且其从左至右等距嵌设在传送带(6)内,支撑滚轮(8)前后两侧的转动轴分别通过轴承与凹槽(5)前后两侧的内壁旋接,支撑滚轮(8)外环壁的上侧抵触在传送带(6)的内顶面上;驱动丝杆(9),所述的驱动丝杆(9)为两个,且其分别嵌设在升降板(3)的前后两侧边内,驱动丝杆(9)的两端分别通过轴承与升降板(3)的两侧壁旋接,前后两个驱动丝杆(9)的右端通过转动轮副连接,该转动轮副嵌设在升降板(3)的右侧内,驱动丝杆(9)上的丝母与活动板(4)下表面上的滑块固定连接;驱动电机(10),所述的驱动电机(10)嵌设在升降板(3)的右侧壁内,驱动电机(10)与蓄电池(11)连接,蓄电池(11)嵌设在升降板(3)右侧壁的中心内,驱动电机(10)的输出轴与其中一个转动轮副的转动轴连接;升降机构(12),所述的升降机构(12)为两个,且其分别设置于底板(1)上表面的前后两侧;剪叉伸缩杆(13),所述的剪叉伸缩杆(13)为四个,同一侧的两个剪叉伸缩杆(13)分别对应设置于升降机构(12)的两侧,剪叉伸缩杆(13)远离于升降机构(12)一侧的支杆分别通过铰接座旋接设置在底板(1)以及升降板(3)上;连接件(14),所述的连接件(14)为八个,且其分别两两对应通过螺栓旋接在剪叉伸缩杆(13)相邻于升降机构(12)一侧的上下两个支杆上,下侧的连接件(14)滑动设置在底板(1)上表面上的滑槽内,且其与升降机构(12)连接;扶手(15),所述的扶手(15)为两个,且其均呈“U”形设置,两个扶手(15)分别设置于活动板(4)内部的前后两侧,扶手(15)的两侧边分别固定在活动板(4)前后两侧的内壁上;调节限位机构(16),所述的调节限位机构(16)设置于底板(1)内,且调节限位机构(16)与左侧的驱动轮(2)相抵触设置;手臂锻炼机构(17),所述的手臂锻炼机构(17)为两个,且其分别前后对应设置于活动板(4)的上方。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神经内科康复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升降机构(12)均包含:推动块(12

1),所述的推动块(12

1)为两个,且其分别滑动设置在底板(1)上表面的滑槽内,推动块(12

1)的一侧抵触在与之相邻的连接件(14)上;推动杆(12

2),所述的推动杆(12

2)为两个,且其下端分别通过螺栓与推动块(12

1)旋接,两个推动杆(12

2)的上端通过螺栓旋接;连接块(12

3),所述的连接块(12

3)呈“T”形设置,且其下侧的竖板套设在两个推动杆
(12

2)上的螺栓上;固定架(12

4),所述的固定架(12

4)呈倒“L”形设置,固定架(12

4)的竖板固定在底板(1)的上表面上,固定架(12

4)的横板悬设在连接块(12

3)的上侧;升降电动推杆(12

5),所述升降电动推杆(12

5)与蓄电池(11)连接,升降电动推杆(12

5)固定在固定架(12

4)的横板上,升降电动推杆(12

5)的活塞杆与连接块(12

3)的横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在调节高度时,启动升降电动推杆(12

5),升降电动推杆(12

5)带动连接块(12

3)向下移动,连接块(12

3)推动推动杆(12

2)的上端向下移动,进而使得推动杆(12

2)的下端向两侧移动,推动杆(12

2)带动推动块(12

1)向两侧移动,进而带动与之相邻的连接件(14)移动,该连接件(14)带动剪叉伸缩杆(13)的下端向底板(1)的两侧移动,进而使得剪叉伸缩杆(13)的上端向上侧移动,进而带动升降板(3)向上移动,进而带动活动板(4)以及扶手(15)向上移动至合适的位置。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神经内科康复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调节限位机构(16)包含:限位轮(16

1),所述的限位轮(16

1)为两个,且其分别嵌设在底板(1)前后两侧的空腔内,且限位轮(16

1)远离于驱动轮(2)一侧的转动轴通过轴承与空腔的一侧壁旋接,限位轮(16

1)另一侧的转动轴与驱动轮(2)上的转动轴固定连接;抵触垫(16

2),所述的抵触垫(16

2)为两个,且其分别设置于空腔内部的下侧,抵触垫(16

2)的上侧抵触在限位轮(16

1)的下侧壁上;抵触板(16

3),所述的抵触板(16

3)为两个,且其一一对应固定在抵触垫(16

2)的下侧;螺杆(16

4),所述的螺杆(16

4)为数个,且其等量并等距固定在抵触板(16

3)的下表面上;内螺纹管(16

5),所述的内螺纹管(16

5)为数个,且其一一对应通过螺纹旋接套设在螺杆(16

4)的下端上,内螺纹管(16

5)的下端通过轴承与空腔的下侧壁旋接,数个内螺纹管(16

5)的底部通过转动轮副连接;从动伞齿轮(16

6),所述的从动伞齿轮(16

6)套设并固定在其中一个内螺纹管(16

5)的下端上;主动伞齿轮(16

7),所述的主动伞齿轮(16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姚玮方圆张岚张正方
申请(专利权)人: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