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反应堆模型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455446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2-26 08:32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核反应堆模型。该核反应堆模型包括:上封头,具有开口向下的凹腔;上腔室,与上封头连接,侧壁设有出水口;筒体,与上腔室固定连接,筒体的设有第二进水口;上堆芯板,与筒体固定连接;上支撑部,与上封头固定连接,设有第一进水口;控制棒导向筒,穿过上支撑部,下端与上堆芯板固定连接;以及引压管,包括第一管段和与第一管段连接的第二管段,第一管段紧贴控制棒导向筒的侧壁沿竖直方向延伸,第一管段的一端与引压孔连通,第二管段沿水平方向穿出所述上支撑部。该模型包含了凹腔的上封头和伸入至凹腔内的控制棒导向筒,更接近原型,也能够在尽量避免引压管对核反应堆模型内流场的影响下检测控制棒导向筒内部的压力值。流场的影响下检测控制棒导向筒内部的压力值。流场的影响下检测控制棒导向筒内部的压力值。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核反应堆模型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核反应堆水力学实验研究
,特别是核反应堆模型。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核电技术也随之逐渐更新换代。在设计出新的核反应堆后,为了安全起见,一般采用同比例缩小的方法构建一个核反应堆模型来进行水力学实验研究,以获得核反应堆的相关水力学特性。
[0003]目前,在文献1[李华奇,胡俊.反应堆流场分布优化实验研究和理论分析,核动力工程,第23卷(2002年5月)第2期(增刊)43~48)]中,李华奇、胡俊等学者设计并建立了包含上封头、上腔室及其内部构件的核反应堆模型,并对该核反应堆模型开展水力学实验,通过实验获得了核反应堆上封头和上腔室内的流场分布情况。然而,在实验中,对于控制棒导向筒的模拟,仅对其外部结构进行了模拟,未考虑控制棒导向筒的内部结构,进而也未对控制棒导向筒的内部压力场进行测量和分析,这样会导致实验数据不够准确。在文献2[于平安,沈秀中,杨冠岳,等.压水堆上腔室流场的实验研究,核科学与工程,第16卷(1996年3月)第1期1~8]中,于平安、沈秀中等人设计并建立包含上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核反应堆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核反应堆模型包括:依次固定连接的上封头、上腔室以及筒体;所述核反应堆模型还包括固定连接在所述上封头与所述上腔室之间的上支撑部、固定连接在所述上腔室与所述筒体之间的上堆芯板、控制棒导向筒以及引压管;所述上封头具有开口向下的凹腔;所述上支撑部设有第一进水口,所述上支撑部包括底支撑部和与底支撑部固定连接的侧支撑部,所述底支撑部与所述侧支撑部围成开口向上的凹槽,所述凹槽与所述凹腔连通;所述侧支撑部的上端面开设有与所述第一进水口连通的流水孔,所述流水孔与所述凹腔连通;所述控制棒导向筒穿过所述上支撑部,所述控制棒导向筒的下端与所述上堆芯板固定连接,所述控制棒导向筒的上端伸入至所述凹腔,所述控制棒导向筒的侧壁设有引压孔,所述控制棒导向筒内具有过水通道,所述控制棒导向筒上端伸入至所述凹腔的部分具有与所述过水通道连通的进口,下端具有与所述过水通道连通的出口;所述引压管包括第一管段和与所述第一管段连接的第二管段,所述第一管段紧贴所述控制棒导向筒的侧壁并沿竖直方向延伸,所述第一管段远离所述第二管段的一端与所述引压孔连通,所述第二管段沿水平方向穿出所述上支撑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核反应堆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凹腔为部分球形凹腔。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核反应堆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棒导向筒包括相连接的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所述上半部分位于所述底支撑部上方,所述下半部分位于所述底支撑部下方;所述上半部分连接有所述引压管,该所述引压管的所述第二管段与所述第一管段的下端连接;和/或,所述下半部分连接有所述引压管,该所述引压管的所述第二管段与所述第一管段的上端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核反应堆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支撑部包括底支撑部和与底支撑部固定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阔洪荣坤邢军彭帆卢冬华童刚杨爱民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广核电力股份有限公司中广核研究院有限公司龙岗分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