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利工程用的防堵蓄水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449792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2-26 08:1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水利工程用的防堵蓄水池,包括主池体、注水槽和清淤机构,主池体一侧设有排水口,主池体另一侧设有第一缓冲池,第一缓冲池与主池体连通,第一缓冲池远离主池体一端与带有过滤结构的注水槽连通,第一缓冲池内贴近注水槽的一侧依次设有第二缓冲池和第三缓冲池,第三缓冲池置于第二缓冲池的下方并与第二缓冲池呈阶梯式设置;该蓄水池的进水口处设有多个缓冲池,多个缓冲池呈阶梯式设计,能起到对水流的阻隔作用,使流入主池体内的水流更加平稳,同时降低水体流动时所产生的波动,提高水体淤泥的沉淀效果。提高水体淤泥的沉淀效果。提高水体淤泥的沉淀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水利工程用的防堵蓄水池


[0001]本技术涉及水利工程
,具体是一种水利工程用的防堵蓄水池。

技术介绍

[0002]随着城镇化的发展,雨水径流量增大,将雨水径流的高峰流量暂时储存在蓄水池中,待流量下降后,再从蓄水池中将水排出,以削减洪峰流量,降低下游雨水干管的管径,提高区域的排水标准和防洪能力,减少内涝灾害。传统蓄水池一般包括池体,池体底部设有排泥管道,污泥经沉淀后通过排泥管道排出,主池体两端连接有进出水口,进出水口处设有滤网,对水中枝叶进行过滤。由于污泥在沉淀时需要一定的时间,当新注入的水不断从进水口流入池体内时,就很容易使蓄水池内的水产生波动,造成水体浑浊,继而影响蓄水池内污泥的沉淀效果。对此,需要进行改善。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水利工程用的防堵蓄水池,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5]一种水利工程用的防堵蓄水池,包括主池体、注水槽和清淤机构,主池体一侧设有排水口,主池体另一侧设有第一缓冲池,第一缓冲池与主池体连通,第一缓冲池远离主池体一端与带有过滤结构的注水槽连通;
[0006]第一缓冲池内贴近注水槽的一侧依次设有第二缓冲池和第三缓冲池,第三缓冲池置于第二缓冲池的下方并与第二缓冲池呈阶梯式设置;
[0007]清淤机构包括第一清淤管件和第二清淤管件,第一清淤管件置于锥形腔室的底部,用于排出主池体内沉淀污泥,第二清淤管件置于第二缓冲池、第三缓冲池和第一缓冲池的底部,用于去除第二缓冲池、第三缓冲池和第一缓冲池内沉淀污泥。
[0008]优选的,所述主池体、第二缓冲池、第三缓冲池和第一缓冲池下端壁均为锥形腔室。
[0009]优选的,所述第一清淤管件包括设在主池体一侧的第一抽泥管,第一抽泥管一端与设在主池体池底的抽泥网管相连通,第一抽泥管另一端与安装在主池体上端的第一抽泥泵输出端连接。
[0010]优选的,所述第二清淤管件包括设在第一缓冲池一侧的第二抽泥管,第二抽泥管一端连接有三个辅助抽泥管,三个辅助抽泥管分别与第二缓冲池、第三缓冲池和第一缓冲池的底腔连通,第二抽泥管远离辅助抽泥管一端与设在第一缓冲池上端的第二抽泥泵输出端连接。
[0011]优选的,所述主池体与第一缓冲池的连接处开设有过流口,过流口内安装有第一滤板。
[0012]优选的,所述注水槽置于第一缓冲池上端口的一侧并与第一缓冲池相连通,注水
槽与第一缓冲池相连接的端口处设有呈倾斜角度放置的第二滤板,第二滤板两侧与设在注水槽内壁的固定卡座相配合。
[00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该蓄水池的进水口处设有多个缓冲池,多个缓冲池呈阶梯式设计,能起到对水流的阻隔作用,使流入主池体内的水流更加平稳,同时降低水体流动时所产生的波动,提高水体淤泥的沉淀效果,另外缓冲池与进水口和蓄水池的连接处均设有滤网,能对水体中枝叶进行有效阻隔,实用性强。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一种水利工程用的防堵蓄水池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2为一种水利工程用的防堵蓄水池中过流口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3为一种水利工程用的防堵蓄水池中注水槽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中:1、主池体;2、锥形腔室;3、第一抽泥管;4、抽泥网管;5、排水口;6、第一抽泥泵;7、第一缓冲池;8、过流口;9、第一滤板;10、第二抽泥泵;11、第二抽泥管;12、第二缓冲池;13、第三缓冲池;14、辅助抽泥管;15、注水槽;16、第二滤板;17、固定卡座。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0019]请参阅图1

图3,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水利工程用的防堵蓄水池,包括主池体1、注水槽15和清淤机构,主池体1一侧设有排水口5,主池体1另一侧设有第一缓冲池7,第一缓冲池7与主池体1连通,第一缓冲池7远离主池体1一端与带有过滤结构的注水槽15连通;
[0020]第一缓冲池7内贴近注水槽15的一侧依次设有第二缓冲池12和第三缓冲池13,第三缓冲池13置于第二缓冲池12的下方并与第二缓冲池12呈阶梯式设置;雨水通过注水槽15过滤后水中的枝叶后,进入第一缓冲池7内,先一步落入第二缓冲池12中,蓄满后会溢到第三缓冲池13中,然后再从第三缓冲池13溢到第一缓冲池7内,最后通过第一缓冲池7进入主池体1中进行蓄水,第二缓冲池12、第三缓冲池13和第一缓冲池7的设计,能起到对水流的阻隔作用,使流入主池体1内的水流更加平稳,同时降低水体流动时所产生的波动,提高水体淤泥的沉淀效果。
[0021]清淤机构包括第一清淤管件和第二清淤管件,第一清淤管件置于锥形腔室2的底部,用于排出主池体1内沉淀污泥,第二清淤管件置于第二缓冲池12、第三缓冲池13和第一缓冲池7的底部,用于去除第二缓冲池12、第三缓冲池13和第一缓冲池7内沉淀污泥。
[0022]主池体1、第二缓冲池12、第三缓冲池13和第一缓冲池7下端壁均为锥形腔室2。锥形腔室2的设计有利于淤泥沉淀在主池体1、第二缓冲池12、第三缓冲池13和第一缓冲池7的底部,方便第一清淤管件和第二清淤管件将污泥从主池体1、第二缓冲池12、第三缓冲池13和第一缓冲池7中抽出。
[0023]第一清淤管件包括设在主池体1一侧的第一抽泥管3,第一抽泥管3一端与设在主池体1池底的抽泥网管4相连通,第一抽泥管3另一端与安装在主池体1上端的第一抽泥泵6输出端连接。第二清淤管件包括设在第一缓冲池7一侧的第二抽泥管11,第二抽泥管11一端
连接有三个辅助抽泥管14,三个辅助抽泥管14分别与第二缓冲池12、第三缓冲池13和第一缓冲池7的底腔连通,第二抽泥管11远离辅助抽泥管14一端与设在第一缓冲池7上端的第二抽泥泵10输出端连接。第一抽泥泵6启动,通过第一抽泥管3将沉淀的在锥形腔室2底部的淤泥抽出,第二抽泥泵10启动,通过第二抽泥管11和辅助抽泥管14将第二缓冲池12、第三缓冲池13和第一缓冲池7底部的淤泥抽出,然后第一抽泥泵6和第二抽泥泵10通过排泥管道将淤泥输送到排泥池中集中处理。
[0024]主池体1与第一缓冲池7的连接处开设有过流口8,过流口8内安装有第一滤板9;从第一缓冲池7内溢流出来的水会经过过流口8进入主池体1内,沉淀在水体内的杂物经过过流口8时,会被第一滤板9所阻隔。
[0025]注水槽15置于第一缓冲池7上端口的一侧并与第一缓冲池7相连通,注水槽15与第一缓冲池7相连接的端口处设有呈倾斜角度放置的第二滤板16,第二滤板16两侧与设在注水槽15内壁的固定卡座17相配合。第二滤板16两侧与固定卡座17相配合,第二滤板16通过扣合方式安装在注水槽15的端口处,悬浮在水面上枝叶经过注水槽15时,会被第二滤板16所阻隔,可拆卸连接的方式,易于工作人员对第二滤板16进行更换。
[0026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利工程用的防堵蓄水池,包括主池体(1)、注水槽(15)和清淤机构,所述主池体(1)一侧设有排水口(5),所述主池体(1)另一侧设有第一缓冲池(7),所述第一缓冲池(7)与主池体(1)连通,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缓冲池(7)远离主池体(1)一端与带有过滤结构的注水槽(15)连通;所述第一缓冲池(7)内贴近注水槽(15)的一侧依次设有第二缓冲池(12)和第三缓冲池(13),所述第三缓冲池(13)置于第二缓冲池(12)的下方并与第二缓冲池(12)呈阶梯式设置;所述清淤机构包括第一清淤管件和第二清淤管件,所述第一清淤管件置于锥形腔室(2)的底部,用于排出主池体(1)内沉淀污泥,所述第二清淤管件置于第二缓冲池(12)、第三缓冲池(13)和第一缓冲池(7)的底部,用于去除第二缓冲池(12)、第三缓冲池(13)和第一缓冲池(7)内沉淀污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利工程用的防堵蓄水池,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池体(1)、第二缓冲池(12)、第三缓冲池(13)和第一缓冲池(7)下端壁均为锥形腔室(2)。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利工程用的防堵蓄水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清淤管件包括设在主池体(1)一侧的第一抽泥管(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孝娟
申请(专利权)人:阜新市水利事务服务中心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