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副车架及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446136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2-26 08:1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前副车架及车辆,前副车架包括:车架主体,车架主体内设有容纳空间,车架主体的长度方向的两端设有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第一安装部用于安装车辆的左摆臂,第二安装部用于安装车辆的右摆臂;加强件,加强件设在容纳空间内,加强件沿着车架主体的长度方向延伸并连接车架主体,加强件的一端邻近第一安装部设置且另一端邻近第二安装部设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置加强件,加强件的一端临近第一安装部且另一端临近第二安装部,改善第一安装部与第二安装部之间的受力状况,提升前副车架的强度和刚度。前副车架的强度和刚度。前副车架的强度和刚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前副车架及车辆


[0001]本技术涉及车辆零部件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前副车架及车辆。

技术介绍

[0002]前副车架是汽车前悬架系统的承载基体,其安装在车辆前部,用于固定控制臂、稳定杆、转向器、动力总成悬置、排气管等零件,承受车辆行驶过程中制动、加速、转向等各种工况的载荷,因此前副车架对车辆的耐久可靠性、操纵稳定性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现有技术中的前副车架无法承受车辆行驶过程中的载荷。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有鉴于此,本技术旨在提出一种前副车架。
[0004]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0005]一种前副车架,包括:车架主体,所述车架主体内设有容纳空间,所述车架主体的长度方向的两端设有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所述第一安装部用于安装车辆的左摆臂,所述第二安装部用于安装所述车辆的右摆臂;加强件,所述加强件设在所述容纳空间内,所述加强件沿着所述车架主体的长度方向延伸并连接所述车架主体,所述加强件的一端邻近所述第一安装部设置且另一端邻近所述第二安装部设置。
[0006]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前副车架,通过设置加强件,加强件的一端临近第一安装部且另一端临近第二安装部,改善第一安装部与第二安装部之间的受力状况,提升前副车架的强度和刚度。
[0007]另外,根据本技术上述实施例的车辆的内饰件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0008]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车架主体的长度方向的两端构造有第一伸出部和第二伸出部,所述第一伸出部和所述第二伸出部沿着所述车架主体的宽度方向的一端延伸,所述第一安装部设在所述第一伸出部上,所述第二安装部设在所述第二伸出部上,所述加强件的一端朝向所述第一伸出部延伸且另一端朝向所述第二伸出部延伸。
[0009]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加强件邻近所述车架主体的宽度方向的一端且邻近所述第一伸出部和所述第二伸出部设置。
[0010]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车架主体包括:下架体;上架体,所述上架体设在所述下架体上,所述上架体和所述下架体共同限定出所述容纳空间,所述加强件的上端连接所述上架体,所述加强件的下端连接所述下架体。
[0011]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加强件包括:第一加强件,所述第一加强件设在所述车架主体的长度方向的一端;第二加强件,所述第二加强件设在所述车架主体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第三加强件,所述第三加强件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加强件且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加强件。
[0012]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加强件和所述第二加强件的结构相同且
呈对称设置,所述第一加强件和所述第二加强件上设有加强筋,所述加强筋沿着所述加强件的长度方向延伸。
[0013]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加强件上设有沿着所述加强件的延伸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第三连接部、第四连接部,其中,所述第一连接部设在所述第一加强件的上下两端,两个所述第一连接部分别连接所述上架体和所述下架体;所述第二连接部设在所述第一加强件的上下两端中的至少一端上,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所述上架体或所述下架体;所述第三连接部设在所述第一加强件的上下两端,两个所述第三连接部分别连接所述上架体和所述下架体;所述第四连接部设在所述第一加强件的上下两端,两个所述第四连接部分别连接所述上架体和所述下架体。
[0014]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前副车架还包括:悬置支架,所述悬置支架设在所述容纳空间内,所述第三加强件的中部设有弧形的避让部,所述避让部的边沿与所述悬置支架相连,所述第三加强件的长度方向的两端设有第五连接部和第六连接部,所述第五连接部连接所述第一加强件,所述第六连接部连接所述第二加强件。
[0015]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安装部和所述加强件的一端之间限定有第一预留间隙,所述第一预留间隙用于安装所述左摆臂的紧固件,所述第二安装部和所述加强件的另一端之间限定有第二预留间隙,所述第二预留间隙用于安装所述右摆臂的紧固件。
[0016]本技术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辆。
[0017]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0018]一种车辆,包括:主车架;前副车架,所述前副车架为上述的前副车架,所述前副车架设在所述主车架上;左摆臂,所述左摆臂设在所述第一安装部上;右摆臂,所述右摆臂设在所述第二安装部上。所述车辆和前副车架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0019]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20]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中前副车架的爆炸示意图;
[0021]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中加强件与下架体的配合示意图;
[0022]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加强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三加强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中前副车架的剖面示意图;
[0025]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中前副车架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中前副车架与左摆臂、右摆臂的配合示意图。
[0027]附图标记:
[0028]100

前副车架,
[0029]10

车架主体,11

下架体,111

下翻边部,12

上架体,121

上翻边部,13

第一伸出部,131

第一安装部,1311

紧固件,1312

第一预留间隙,14

第二伸出部,141

第二安装部,
1411

第二预留间隙,15

容纳空间,16

左安装支架,19

右安装支架,17

左安装套管,18

右安装套管,
[0030]20

加强件,21

第一加强件,211

加强筋,212

第一连接部,213

第二连接部,214

第三连接部,215

第四连接部,22

第二加强件,23

第三加强件,231

避让部,232

第五连接部,233

第六连接部,
[0031]30

悬置支架,31

上悬置支架,32

下悬置支架,
[0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前副车架,其特征在于,包括:车架主体(10),所述车架主体(10)内设有容纳空间(15),所述车架主体(10)的长度方向的两端设有第一安装部(131)和第二安装部(141),所述第一安装部(131)用于安装车辆的左摆臂(200),所述第二安装部(141)用于安装所述车辆的右摆臂(300);加强件(20),所述加强件(20)设在所述容纳空间(15)内,所述加强件(20)沿着所述车架主体(10)的长度方向延伸并连接所述车架主体(10),所述加强件(20)的一端邻近所述第一安装部(131)设置且另一端邻近所述第二安装部(141)设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主体(10)的长度方向的两端构造有第一伸出部(13)和第二伸出部(14),所述第一伸出部(13)和所述第二伸出部(14)沿着所述车架主体(10)的宽度方向的一端延伸,所述第一安装部(131)设在所述第一伸出部(13)上,所述第二安装部(141)设在所述第二伸出部(14)上,所述加强件(20)的一端朝向所述第一伸出部(13)延伸且另一端朝向所述第二伸出部(14)延伸。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前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件(20)邻近所述车架主体(10)的宽度方向的一端且邻近所述第一伸出部(13)和所述第二伸出部(14)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主体(10)包括:下架体(11);上架体(12),所述上架体(12)设在所述下架体(11)上,所述上架体(12)和所述下架体(11)共同限定出所述容纳空间(15),所述加强件(20)的上端连接所述上架体(12),所述加强件(20)的下端连接所述下架体(11)。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前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件(20)包括:第一加强件(21),所述第一加强件(21)设在所述车架主体(10)的长度方向的一端;第二加强件(22),所述第二加强件(22)设在所述车架主体(10)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第三加强件(23),所述第三加强件(23)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加强件(21)且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加强件(22)。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前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件(21)和所述第二加强件(22)的结构相同且呈对称设置,所述第一加强件(21)和所述第二加强件(22)上设有加强筋(211),所述加...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雪峰
申请(专利权)人: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