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隧道硐室衬砌台车及衬砌浇筑台车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隧道硐室施工
,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隧道硐室衬砌台车及设置有该隧道硐室衬砌台车的衬砌浇筑台车系统。
技术介绍
[0002]在隧道硐室衬砌工程施工中,通常是对硐室衬砌和与硐室衬砌相交的隧道正线衬砌进行同时施工。如图1和图2所示,传统的施工方法为:先将正线衬砌台车91移动至硐室92和隧道正线93的交叉口处,并对正线衬砌台车91进行定位;接着,由工人在硐室92内采用小钢板94拼装成硐室模板,并采用工字钢自制处简易支架95以对硐室模板进行支撑和固定,其中,由于硐室衬砌与隧道正线衬砌相交的洞口部位呈弧形曲面,导致难以用小钢板94进行搭接、拼装,故现有的做法是使用木模96代替小钢板94,以通过对木模96进行切割来使切割后的木模96符合搭接、拼装要求;接着,进行硐室92及隧道正线衬砌的混凝土浇筑施工。
[0003]可见,现有的硐室模板均为工人现场临时制作的,使得其可重复利用性差;而由于混凝土浇筑施工时往往是隧道正线衬砌及硐室衬砌一起浇筑,导致浇筑混凝土量大且浇筑压力大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隧道硐室衬砌台车,其特征在于,包括:车体单元;两个侧模单元,两个所述侧模单元沿所述车体单元的宽度方向分布在所述车体单元的相对的两侧上,所述侧模单元包括侧模组、第一驱动模组和第一支撑模组,所述侧模组的第一端成型有环向搭接面,所述第一驱动模组连接在所述侧模组和所述车体单元之间并可驱动所述侧模组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移动,所述第一支撑模组连接在所述侧模组和所述车体单元之间;顶模单元,所述顶模单元安装在所述车体单元的顶部并位于两个所述侧模单元之间,所述顶模单元包括顶模组和第二驱动模组,所述第二驱动模组连接在所述顶模组和所述车体单元之间并可驱动所述顶模组在所述车体单元的高度方向上移动;端墙模单元,所述端墙模单元包括端墙模组和第二支撑模组,所述端墙模组位于所述侧模组的第二端处,所述第二支撑模组连接在所述端墙模组和所述车体单元之间,在所述隧道硐室衬砌台车的展开位置,所述侧模组、所述顶模组和所述端墙模组对接形成定型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隧道硐室衬砌台车,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模组的第一端部上设置有第一密封条,所述第一密封条凸出于所述环向搭接面;所述顶模组的第一端部上设置有第二密封条,所述第二密封条凸出于所述顶模组的第一端面。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隧道硐室衬砌台车,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模组的第二端部上设置有第三密封条,所述顶模组的第二端部上设置有第四密封条,在所述展开位置,所述第三密封条连接在所述侧模组和所述端墙模组之间,所述第四密封条连接在所述顶模组和所述端墙模组之间;所述侧模组的底部设置有第五密封条,所述第五密封条凸出于所述侧模组的底面;所述端墙模组的底部设置有第六密封条,所述第六密封条凸出于所述端墙模组的底面。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隧道硐室衬砌台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车体单元包括两个以上的车体;所述侧模组包括两组以上的侧模模组,两组以上的所述侧模模组沿所述车体单元的长度方向分布,任意两组相邻的所述侧模模组可拆卸地连接,所述环向搭接面成型于位于所述侧模组首端处的侧模模组的第一端上,所述端墙模组可与位于所述侧模组末端处的侧模模组的第二端邻接;所述第一驱动模组包括两个以上的第一驱动机构,一个所述第一驱动机构连接在一组所述侧模模组和一个所述车体之间;所述第一支撑模组包括两组以上的第一伸缩杆组,一组所述第一伸缩杆组连接在一组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国强,王俊涛,周宝春,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十九局集团第六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