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万晓跃专利>正文

双重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442554 阅读:4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2-26 08:0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双重管,其包括内管柱和外管柱,内管柱的下端连接有导向装置,导向装置的下端连接有钻头,导向装置能够驱动钻头偏转预设角度,内管柱的内部设有用于钻井循环介质流通的贯通流道;柔性外管柱套设于内管柱的外部,且柔性外管柱与内管柱之间形成有用于钻井循环介质流通的环形空间,导向装置的上部或内管柱的下部与柔性外管柱的下部相铰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双重管,在旋转的条件下,能通过导向装置驱动钻头按预设方向偏转预设角度,以改变井眼轨迹,从而实现短造斜率;通过设置柔性外管柱能够很好的承担轴向压力,以向导向装置传递用于驱动钻头旋转的扭矩,从而实现具有一定井眼延伸长度的导向钻井。一定井眼延伸长度的导向钻井。一定井眼延伸长度的导向钻井。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双重管


[0001]本技术涉及钻探技术和油气开采
,特别涉及一种双重管。

技术介绍

[0002]对地下物质资源和空间资源进行探、开发需要大量应用钻井技术。现有的导向钻井技术主要有井下马达导向钻井技术和旋转导向钻井技术。上述技术可达到的最大造斜率一般不超过15
°
/30米,均无法实现钻井可控轨迹短半径导向钻井或在已有的短半径井段的井底端继续进行导向钻井。现有技术中还存在诸多无法有效控制井眼轨迹的径向或短半径钻井技术,此类技术对地下资源开发利用效果不佳。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实现具有一定井眼延伸长度的导向钻井的双重管。
[0004]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双重管,其包括:
[0005]内管柱,其下端连接有导向装置,所述导向装置的下端连接有钻头,所述导向装置能够驱动所述钻头偏转预设角度,所述内管柱的内部设有用于钻井循环介质流通的贯通流道;
[0006]柔性外管柱,其套设于所述内管柱的外部,且所述柔性外管柱与所述内管柱之间形成有用于所述钻井循环介质流通的环形空间,所述导向装置的上部或所述内管柱的下部与所述柔性外管柱的下部对应位置相铰接。
[0007]如上所述的双重管,其中,所述柔性外管柱包括多个由上至下依次铰接的外连接短节,相邻的两所述外连接短节之间通过外铰接结构相接,位于最下方的所述外连接短节与所述导向装置相接。
[0008]如上所述的双重管,其中,所述柔性外管柱与所述内管柱之间设有多个间隔设置的扶正装置。<br/>[0009]如上所述的双重管,其中,所述扶正装置为扶正轴承或者滚轮扶正器。
[0010]如上所述的双重管,其中,每一所述外连接短节与所述内管柱之间均设有所述扶正装置。
[0011]如上所述的双重管,其中,所述内管柱为承压软管或者刚性管柱。
[0012]如上所述的双重管,其中,所述内管柱与所述柔性外管柱之间连接有悬挂装置,且所述悬挂装置位于所述内管柱的上部。
[0013]如上所述的双重管,其中,所述导向装置通过跨接线与井口控制端点连接。
[0014]如上所述的双重管,其中,所述导向装置包括由内至外依次套设的传动轴、承载本体和套筒,所述套筒的上端与所述柔性外管柱的下端铰接,所述承载本体的上端与所述内管柱的下端连接,所述传动轴的下端与所述钻头相接,所述传动轴与所述承载本体之间设置有环形活动空间,所述环形活动空间内设有偏转机构,所述偏转机构能驱动所述传动轴
与所述承载本体相对运动。
[0015]如上所述的双重管,其中,所述套筒的上部与所述承载本体之间通过第一铰接结构相接,所述偏转机构包括至少三组沿所述承载本体的下部周向间隔设置的驱动液压缸,所述驱动液压缸包括设置于所述承载本体的外壁中的活塞结构容置腔和设置于所述活塞结构容置腔内的驱动活塞结构,所述驱动活塞结构能推动所述传动轴和所述承载本体相对运动。
[0016]如上所述的双重管,其中,所述偏转机构包括偏心环和电驱动执行器,所述电驱动执行器设置于所述承载本体上,所述偏心环设置于所述传动轴与所述承载本体之间,所述传动轴的下部与所述承载本体之间通过第二铰接结构相接,所述电驱动执行器能驱动所述偏心环转动,所述偏心环的转动能驱动所述传动轴和所述承载本体相对运动,所述承载本体的上部与所述套筒之间设有第一扶正结构,所述承载本体的下部与所述套筒之间设有第二扶正结构,所述第二铰接结构位于所述第一扶正结构与所述第二扶正结构之间。
[001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如下:
[0018]本技术的双重管,通过设置导向装置,使得在旋转的条件下,能够通过导向装置驱动钻头按预设方向偏转预设角度,以改变井眼轨迹,从而实现短造斜率;通过设置柔性外管柱,使得在旋转的条件下,能够很好的向导向装置传递用于驱动钻头旋转的扭矩,从而实现具有一定井眼延伸长度的导向钻井。
附图说明
[0019]以下附图仅旨在于对本技术做示意性说明和解释,并不限定本技术的范围。其中:
[0020]图1是本技术的双重管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0021]图2是本技术的双重管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0022]图3是本技术的双重管的又一种结构示意图。
[0023]附图标号说明:
[0024]1、内管柱;11、贯通流道;111、承压软管;112、刚性管柱;
[0025]2、导向装置;21、套筒;22、承载本体;23、传动轴;24、第一铰接结构;25、驱动液压缸;26、偏心环;27、电驱动执行器;28、第二铰接结构;291、第一扶正结构;292、第二扶正结构;
[0026]3、钻头;
[0027]4、柔性外管柱;41、外连接短节;42、外铰接结构;
[0028]5、环形空间;
[0029]6、悬挂装置;
[0030]7、扶正装置;71、扶正轴承;72、滚轮扶正器;
[0031]9、跨接线。
具体实施方式
[0032]为了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目的和效果有更清楚的理解,现结合附图说明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其中,形容词性或副词性修饰语“上”和“下”、“内”和“外”的使用
仅是为了便于多组术语之间的相对参考,且并非描述对经修饰术语的任何特定的方向限制。另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0033]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双重管,其包括内管柱1和柔性外管柱4,其中:
[0034]内管柱1的下端连接有导向装置2,导向装置2的下端连接有钻头3,导向装置2能够驱动钻头3偏转预设角度,即导向装置2能够驱动钻头3以预设的方向偏转预设的角度,从而改变井眼轨迹,以实现短造斜率,内管柱1的内部设有用于钻井循环介质流通的贯通流道11,钻井循环介质能通过贯通流道11流向钻头3,以驱动钻头3进行钻井作业,其中,钻头3的具体结构及其工作原理均为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0035]柔性外管柱4套设于内管柱1的外部,且柔性外管柱4与内管柱1之间形成有用于钻井循环介质流通的环形空间5,钻井循环介质能从环形空间5返回井口,导向装置2的上部或内管柱1的下部与柔性外管柱4的下部对应位置相铰接,使得柔性外管柱4既能将钻压扭矩传递给导向装置2,又能够对内管柱1起到保护作用。
[0036]本技术的双重管,通过设置导向装置2,使得在旋转的条件下,能够通过导向装置2驱动钻头3按预设方向偏转预设角度,以改变井眼轨迹,从而实现短造斜率;通过设置柔性外管柱4,使得在旋转的条件下,能够很好的向导向装置2传递用于驱动钻头3旋转的扭矩,从而实现具有一定井眼延伸长度的导向钻井。<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重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双重管包括:内管柱,其下端连接有导向装置,所述导向装置的下端连接有钻头,所述导向装置能够驱动所述钻头偏转预设角度,所述内管柱的内部设有用于钻井循环介质流通的贯通流道;柔性外管柱,其套设于所述内管柱的外部,且所述柔性外管柱与所述内管柱之间形成有用于所述钻井循环介质流通的环形空间,所述导向装置的上部或所述内管柱的下部与所述柔性外管柱的下部对应位置相铰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重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外管柱包括多个由上至下依次铰接的外连接短节,相邻的两所述外连接短节之间通过外铰接结构相接,位于最下方的所述外连接短节与所述导向装置相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重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外管柱与所述内管柱之间设有多个间隔设置的扶正装置。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重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扶正装置为扶正轴承或者滚轮扶正器。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重管,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外连接短节与所述内管柱之间均设有所述扶正装置。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重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管柱为承压软管或者刚性管柱。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重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管柱与所述柔性外管柱之间连接有悬挂装置,且所述悬挂装置位于所述内管柱的上部。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重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装置通过跨接线与井口控制端点连接。9.根据权利要求1至...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梓辰
申请(专利权)人:万晓跃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