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空气呼吸器的使用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2431561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2-24 18:45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空气呼吸器的使用方法,步骤包括:使用者佩戴好空气呼吸器;呼气过程中,将使用者每次先呼出的气体引入储气腔室内储存,将使用者每次后呼出的气体排至大气环境;所述先呼出的气体是指使用者上一次吸入并储存在使用者气管和/或口腔中的气体,所述后呼出的气体是指使用者上一次吸入并经过使用者肺部气体交换后的气体;吸气过程中,将使用者上一次呼出并储存在储气腔室内的气体吸入肺部再利用。采用发明专利技术方案后,可以将现有的常用供气瓶灌满新鲜空气后的有效使用时间延长,且使用过程中的舒适性好。且使用过程中的舒适性好。且使用过程中的舒适性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空气呼吸器的使用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空气呼吸器的使用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市面上常用的空气呼吸器主要为文献CN202289250U公开的产品或其类似产品,这类空气呼吸器包括壳体,壳体内设置有阀芯、阀芯致动机构,阀芯上通供气管、下通口鼻罩,口鼻罩位于外罩内,供气管外连供气瓶,阀芯致动机构用于驱动阀芯的活塞下移以实现为使用者供气,供气结束后阀芯的活塞在弹簧作用下复位以实现停止供气,壳体上还设置有排气阀用于将使用者呼出的气体排至大气环境。
[0003]现有的空气呼吸器及其供气阀虽然能够实现供气功能,但其都存在如下问题:(1)、无法实现供气瓶内新鲜空气的最大化利用,供气瓶使用时间(单个常用/标准供气瓶灌满新鲜空气后的有效使用时间)较短,在高等强度劳动作业情况下,现有的常用(标准)供气瓶灌满新鲜空气后通常只能使用约30分钟;(2)、使用过程中舒适性较差,特别是使用者(如消防员)戴上呼吸器灭火时,极易出现呼吸不畅甚至缺氧的情况;(3)、使用过程中,易出现供气困难的情况。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实现新鲜空气的最大化利用的空气呼吸器的使用方法。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了如下所述技术方案。
[0006]一种空气呼吸器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包括:步骤1,使用者佩戴好空气呼吸器;步骤2,呼气过程中,将使用者每次先呼出的气体引入储气腔室内储存,将使用者每次后呼出的气体排至大气环境;所述先呼出的气体是指使用者上一次吸入并储存在使用者气管和/或口腔中的气体,所述后呼出的气体是指使用者上一次吸入并经过使用者肺部气体交换后的气体;步骤3,吸气过程中,将使用者上一次呼出并储存在储气腔室内的气体吸入肺部再利用。
[0007]作为优选方案,吸气过程中,将使用者上一次呼出并储存在储气腔室内的气体先引入使用者肺部再利用,随后将储气瓶内的新鲜空气引入使用者肺部、气管和口腔;或者:吸气过程中,将使用者上一次呼出并储存在储气腔室内的气体和储气瓶内的新鲜空气同时引入使用者肺部、气管和口腔。
[0008]作为优选方案,所采用的空气呼吸器包括供气阀,供气阀连接外罩,外罩内设有口鼻罩;空气呼吸器具有单向通道A,用于将储气瓶内的空气引入口鼻罩内;空气呼吸器还具有:
通道B,用于将使用者每次先呼出的气体引入储气部件的储气腔室内储存;单向通道C,用于将使用者每次后呼出的气体排至大气环境;通道D,用于将使用者上一次呼出并储存在储气腔室内的气体引入口鼻罩内。
[0009]作为更优选方案,通道B与通道D为同一个通道;在口鼻罩上设有单向阀二,单向阀二用于控制单向通道C的开闭,当储气腔室内气体压力达到预设值后,单向阀二开启。
[0010]作为更优选方案,通道B与通道D为两个单向通道。
[0011]作为更优选方案,在口鼻罩上设有单向阀一、单向阀二和单向阀三,单向阀一用于控制单向通道D的开闭,单向阀二用于控制单向通道C的开闭,单向阀三用于控制单向通道B的开闭;呼气过程中,当储气腔室内气体压力达到预设值后,单向阀二开启。
[0012]进一步地,供气阀包括壳体,壳体上设有进气管,壳体内设有阀芯和阀芯致动机构,阀芯沿壳体中轴线布置。这种结构颠覆了传统结构设计思路(现有的产品要么是将壳体设置成偏心结构,要么是将阀芯靠边布置,二者只能顾其一),实现了阀芯、壳体基本同轴或同轴布置的结构,即无需将阀芯靠边布置,也无需将壳体设置成偏心结构,这不仅方便使用者佩戴呼吸器,方便使用者调整呼吸器位置或状态,而且方便拆装呼吸器,还能够确保使用者呼吸的顺畅性,即使在使用者呼吸急促的情况下,也不会出现呼吸不均匀的问题。
[0013]进一步地,壳体中轴线、阀芯中轴线与口鼻罩中心线相交或基本交汇于同一平面的同一点,壳体采用同心结构。
[0014]为防止使用过程中出现供气困难的情况,采用三级杠杆传动组件或三级以上的杠杆传动组件作为所述阀芯致动机构,通过储气部件下压所述阀芯致动机构以实现阀芯开启。理论上而言,在不增大阀芯致动机构占用空间的情况下,杠杆级数越多,通过吸气实现阀芯开启的难度越小。
[0015]作为优选方案,采用弹性气囊、伸缩气囊或活塞组件作为所述储气部件。
[0016]为进一步地提高呼吸舒适性,阀芯的出气口位于口鼻罩内,以实现储气瓶内的空气能够直接引入口鼻罩内。
[0017]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具体实施方案,所述三级杠杆传动组件包括各自铰接连接在呼吸器上的第一杠杆、第二杠杆和第三杠杆,第一杠杆、第二杠杆、第三杠杆依次传动连接,第一杠杆的动力臂作用在呼吸器的吸气阀片上,第三杠杆作用在阀芯的活塞上。
[0018]为方便拆卸,同时方便控制吸入气量,阀芯包括可分离的阀芯上体和阀芯下体,阀芯上体与阀芯下体转动连接;在阀芯下体底部设有气量调节开关。
[0019]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具体实施方案,阀芯整体位于口鼻罩上方。
[0020]为防止面罩内起雾,同时方便使用者在疲倦情况下快速清醒,所述空气呼吸器还包括冲泄阀,冲泄阀的开关位于壳体侧壁。当使用者疲倦或者困倦时,或者面罩内起雾时,只需要打开冲泄阀,面罩内即可快速充入新鲜空气防止雾化,同时能够让使用者快速清醒。
[0021]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空气呼吸器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呼气过程中,能够对使用者刚呼出的气体进行分离,使用者每次先呼出的气体(使用者前一次吸入并储存在人体气管和/或口腔中的气体)经过通道B流向储气腔室内暂时储存,每次后呼出的气体(使用者前一次吸入并经过肺部气体交换后气体)通过单向通道C排至大气环境;吸气过程中,能够借助于通道B将储气腔室内暂时储存的气体再次吸入肺内进行利用,从而能够避免气体浪费,实现新鲜空气的最大化利用,延长储气瓶使用时间;采用
专利技术方案后,在高等强度劳动作业情况下,可以将现有的常用(标准)供气瓶灌满新鲜空气后的有效使用时间延长至40分钟甚至更长。
[0022](2)、使用过程中,能够确保每次吸气时先进入肺部的是符合肺气交换的气体,而不是残留在呼吸器供给阀内二氧化碳含量较高的气体,从而提高了呼吸过程中的舒适性;(3)、颠覆了传统结构设计思路,实现了阀芯、壳体基本同轴或同轴布置的结构,即无需将阀芯靠边布置,也无需将壳体设置成偏心结构,这不仅方便使用者佩戴呼吸器,方便使用者调整呼吸器位置或状态,而且方便拆装呼吸器,还能够确保使用者呼吸的顺畅性和舒适性,即使在使用者(如消防员)戴上呼吸器灭火时,也不会出现呼吸不均匀和缺氧的情况;(4)、能够在较小的壳体空间内确保吸气过程的舒适性和均匀性,在不增大杠杆组件所占空间的情况确保了阀芯开启难度小的优点,达到了吸气省力、呼吸阻力小的效果,不会出现供气困难的情况。
附图说明
[0023]图1为实施例1中空气呼吸器示意图一(初次吸气状态);图2为实施例1中空气呼吸器示意图二(呼气状态);图3为实施例1中空气呼吸器示意图三(呼气状态);图4为实施例1中空气呼吸器示意图四(第二次吸气状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空气呼吸器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包括:步骤1,使用者佩戴好空气呼吸器;步骤2,呼气过程中,将使用者每次先呼出的气体引入储气腔室内储存,将使用者每次后呼出的气体排至大气环境;所述先呼出的气体是指使用者上一次吸入并储存在使用者气管和/或口腔中的气体,所述后呼出的气体是指使用者上一次吸入并经过使用者肺部气体交换后的气体;步骤3,吸气过程中,将使用者上一次呼出并储存在储气腔室内的气体吸入肺部再利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呼吸器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吸气过程中,将使用者上一次呼出并储存在储气腔室内的气体先引入使用者肺部再利用,随后将储气瓶内的新鲜空气引入使用者肺部、气管和口腔;或者:吸气过程中,将使用者上一次呼出并储存在储气腔室内的气体和储气瓶内的新鲜空气同时引入使用者肺部、气管和口腔。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气呼吸器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采用的空气呼吸器包括供气阀,供气阀连接外罩(8),外罩(8)内设有口鼻罩(9);空气呼吸器具有单向通道A,用于将储气瓶内的空气引入口鼻罩(9)内;空气呼吸器还具有:通道B,用于将使用者每次先呼出的气体引入储气部件(2)的储气腔室内储存;单向通道C,用于将使用者每次后呼出的气体排至大气环境;通道D,用于将使用者上一次呼出并储存在储气腔室内的气体引入口鼻罩(9)内。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气呼吸器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通道B与通道D为同一个通道;在口鼻罩(9)上设有单向阀二(92),单向阀二(92)用于控制单向通道C的开闭,当储气腔室内气体压力达到预设值后,单向阀二(92)开启。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气呼吸器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通道B与通道D为两个单向通道。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气呼吸器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口鼻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宁安书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诗曼格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