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利用流体产生电力分解水垢的结构及软化水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2426109 阅读:4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2-24 13:3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利用流体产生电力分解水垢的结构及软化水装置,涉及软化水技术领域,所述利用流体产生电力分解水垢的结构包括依次设置的铜制导流件和锌制导流件,铜制导流件上设置有第一内旋流道和第一外旋流道,第一外旋流道环设于第一内旋流道的外侧,第一内旋流道的水流方向与第一外旋流道的水流方向相反;锌制导流件上设置有第二内旋流道和第二外旋流道,第二外旋流道环设于第二内旋流道的外侧,第二内旋流道的水流方向与第二外旋流道的水流方向相反;所述软化水装置包括所述利用流体产生电力分解水垢的结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勿需树脂、粗盐,勿需外接电源便可实现水质软化,不但结构简单,使用成本低廉,而且具有一定的水质软化效果。质软化效果。质软化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利用流体产生电力分解水垢的结构及软化水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软化水
,具体涉及一种利用流体产生电力分解水垢的结构及软化水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硬水的饮用会对人体健康与日常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用硬水烹调鱼肉、蔬菜,会因不易煮熟,而破坏或降低食物的营养价值,常饮用硬水会增加人体过滤系统结石的得病机率。在洗涤时,应是会与肥皂反应,产生不溶性的沉淀,洗涤效果不佳;同时,硬水在加热的情况下,会沉淀碳酸钙和碳酸镁,由于碳酸钙、镁不溶于水,会使镜面布满水渍,全棉衣服或毛巾板结僵硬,多次洗涤后颜色黯淡。
[0003]目前大众型软水设备以加盐设备为主,加盐设备通过离子交换对水质进行软化,其水质软化较为彻底,而饮用硬度极低的水依旧对人体存在着较大的危害,如下:
[0004]降低人体酶活性、饭菜营养流失,软水会使人体内包括脂肪酶的各种酶活性降低,长期饮用会增加患心脑血管病的风险。特别是儿童长期饮用软水,影响酶活性,会对生长发育造成影响。如果在煮饭做菜时使用软水,会导致饭菜中的营养物质流失到水中。
[0005]水中镁离子的含量过低,会增加心脏病风险;长期饮用含镁不足的软水,导致体内镁离子缺乏,易引起蛋白质合成障碍和神经功能失常,出现震颤、共济失调、血管硬化和心肌操作等病症。
[0006]由此可知,硬度适中的水质最适合于日常的使用,而现有的软化水装置要么采用树脂进行软化,要么需要外界电源,水质软化较为彻底,不但不适用于生活饮用,而且结构较为复杂,体积较为庞大,并且使用成本较高。
[0007]综上,一种具有一定水质软化效果,且结构简单,使用成本低廉的新型软化水装置亟待专利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0008]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利用流体产生电力分解水垢的结构及软化水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的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的诸多技术方案中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能产生的诸多技术效果(铜制导流件包括铜制盘体,铜制盘体为主要结构件,配合其上设置的第一内旋流道和第一外旋流道,用于水的截挡和导流;铜制盘体中部位置设置有第一内过流孔和第一内导流叶片,能够形成第一内旋流道,便于中部位置水的旋流;铜制盘体外周位置设置有第一外过流孔和第一外导流叶片,能够形成第一外旋流道,便于外部位置水的旋流,其与内部位置水旋流方向相反,水流错乱效果显著,汽化现象显著;锌制导流件包括锌制盘体,锌制盘体为主要结构件,配合其上的第二内旋流道和第二外旋流道,用于水的截挡和导流,其与铜制导流件相互配合,能够有效保证铜制导流件与锌制导流件之间的水流呈汽液混合体,保证电力的产生;锌制导流件与铜制导流件结构相同,水流错乱效果显著,汽化效果显著;软化水装置包括多个依次交替设置的铜制导流件和锌制导流件,能够形成电
池组,具有良好的水质软化效果;软化水装置包括壳体,壳体用于铜制导流件和锌制导流件的容置和安装,壳体连通有进水口和出水口,用于的导流等);详见下文阐述。
[0009]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0010]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利用流体产生电力分解水垢的结构,包括依次设置的铜制导流件和锌制导流件,其中:所述铜制导流件上设置有第一内旋流道和第一外旋流道,所述第一外旋流道环设于所述第一内旋流道的外侧,所述第一内旋流道的水流方向与所述第一外旋流道的水流方向相反;所述锌制导流件上设置有第二内旋流道和第二外旋流道,所述第二外旋流道环设于所述第二内旋流道的外侧,所述第二内旋流道的水流方向与所述第二外旋流道的水流方向相反。
[0011]优选地,所述铜制导流件包括铜制盘体,所述第一内旋流道和所述第一外旋流道均设置在所述铜制盘体上。
[0012]优选地,所述铜制盘体的中部位置周向均匀设置有第一内过流孔,所述铜制盘体的出水侧位于所有所述第一内过流孔的位置均设置有第一内导流叶片,所有所述第一内导流叶片沿同一时针方向倾斜设置,以形成所述第一内旋流道。
[0013]优选地,所述铜制盘体的外周位置周向均匀设置有第一外过流孔,所述铜制盘体的出水侧位于所有所述第一外过流孔的位置均设置有第一外导流叶片,所有所述第一外导流叶片沿同一时针方向倾斜设置,以形成所述第一外旋流道。
[0014]优选地,所述锌制导流件包括锌制盘体,所述第二内旋流道和所述第二外旋流道均设置在所述锌制盘体上。
[0015]优选地,所述锌制盘体的中部位置周向均匀设置有第二内过流孔,所述锌制盘体的出水侧位于所有所述第二内过流孔的位置均设置有第二内导流叶片,所有所述第二内导流叶片沿同一时针方向倾斜设置,以形成所述第二内旋流道。
[0016]优选地,所述锌制盘体的外周位置周向均匀设置有第二外过流孔,所述锌制盘体的出水侧位于所有所述第二外过流孔的位置均设置有第二外导流叶片,所有所述第二外导流叶片沿同一时针方向倾斜设置,以形成所述第二外旋流道。
[0017]本技术提供一种软化水装置,包括所述利用流体产生电力分解水垢的结构。
[0018]优选地,所述铜制导流件的数量设置为多个,所述锌制导流件的数量设置为多个,所述铜制导流件和所述锌制导流件依次交替设置。
[0019]优选地,所述软化水装置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设置有容置腔,所述壳体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容置腔连通设置有进水口和出水口,所述利用流体产生电力分解水垢的结构设置在所述容置腔内。
[0020]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利用流体产生电力分解水垢的结构及软化水装置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21]所述利用流体产生电力分解水垢的装置包括依次设置的铜制导流件和锌制导流件,所述铜制导流件上设置有第一内旋流道和第一外旋流道,所述第一外旋流道环设于所述第一内旋流道的外侧,所述第一内旋流道的水流方向与所述第一外旋流道的水流方向相反,水流经过铜制导流件时,内侧水流的旋流方向与外侧水流的旋流方向相反,水流发生错乱,从而发生汽化现象,形成水与气泡的混合体。
[0022]所述锌制导流件上设置有第二内旋流道和第二外旋流道,所述第二外旋流道环设
于第二内旋流道外侧,所述第二内旋流道的水流方向与所述第二外旋流道的水流方向相反,水流经过锌制导流件时,内侧水流旋流方向与外侧水流旋流方向相反,水流发生错乱,发生汽化现象,形成水与气泡的混合体。
[0023]铜制导流件和锌制导流件相互配合,能够有效保证二者之间的水流呈汽液混合态,当水流流过铜制导流件和锌制导流件后,在无导向干扰的情况下,恢复至液体状态,水流在液态和汽液态下,会产生高低电位差,可实现正负电力的供应,在电压间通过的水,会产生氧化还原反应,使水中的碳酸钙、碳酸镁等水垢成分产生沉淀,从而起到软化水质的作用。
[0024]所述软化水装置包括所述利用流体产生电力分解水垢的结构,勿需树脂、粗盐,勿需外接电源便可实现水质软化,不但结构简单,使用成本低廉,而且具有一定的水质软化效果。
附图说明
[002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利用流体产生电力分解水垢的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设置的铜制导流件(11)和锌制导流件(12),其中:所述铜制导流件(11)上设置有第一内旋流道和第一外旋流道,所述第一外旋流道环设于所述第一内旋流道的外侧,所述第一内旋流道的水流方向与所述第一外旋流道的水流方向相反;所述锌制导流件(12)上设置有第二内旋流道和第二外旋流道,所述第二外旋流道环设于所述第二内旋流道的外侧,所述第二内旋流道的水流方向与所述第二外旋流道的水流方向相反。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流体产生电力分解水垢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铜制导流件(11)包括铜制盘体(111),所述第一内旋流道和所述第一外旋流道均设置在所述铜制盘体(111)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利用流体产生电力分解水垢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铜制盘体(111)的中部位置周向均匀设置有第一内过流孔(112),所述铜制盘体(111)的出水侧位于所有所述第一内过流孔(112)的位置均设置有第一内导流叶片(113),所有所述第一内导流叶片(113)沿同一时针方向倾斜设置,以形成所述第一内旋流道。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利用流体产生电力分解水垢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铜制盘体(111)的外周位置周向均匀设置有第一外过流孔(114),所述铜制盘体(111)的出水侧位于所有所述第一外过流孔(114)的位置均设置有第一外导流叶片(115),所有所述第一外导流叶片(115)沿同一时针方向倾斜设置,以形成所述第一外旋流道。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流体产生电力分解水垢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锌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严淑芬刘志强
申请(专利权)人:河北净星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