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风道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417911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2-24 13:2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风道组件。所述的风道组件包括:风道支架,所述风道支架上设有第一限位部、第二限位部和出风口,所述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相对设置,所述第一限位部和所述第二限位部位于所述出风口两侧;摆叶,所述摆叶包括摆叶本体和转轴,所述摆叶本体和所述转轴固定连接,所述转轴一端与所述第一限位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限位部连接;第一传动件,所述第一传动件上设有定位孔,所述传动件设置在所述风道支架上,所述传动件相对所述风道支架可移动,所述转轴的一端穿过所述传动件的所述定位孔后与所述第一限位部或第二限位部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风道组件能够实现全方位进风,进而能够提高风量,提高送风效果。提高送风效果。提高送风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风道组件


[0001]本技术涉及电器制造
,特别是涉及一种风道组件。

技术介绍

[0002]家用型送风电器如取暖器、暖风机、空调等产品,风道摆叶的调节幅度有限,从而限制了电器出风的角度,因此不能全方位的进、出风,最终影响电器产品的整体风量,影响送风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0003]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能够实现全方位进风,进而提升风量的风道组件。
[0004]一种风道组件,所述的风道组件包括:风道支架,所述风道支架上设有第一限位部、第二限位部和出风口,所述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相对设置,所述第一限位部和所述第二限位部位于所述出风口两侧;摆叶,所述摆叶包括摆叶本体)和转轴,所述摆叶本体和所述转轴固定连接,所述转轴一端与所述第一限位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限位部连接;第一传动件,所述第一传动件上设有定位孔,所述传动件设置在所述风道支架上,所述传动件相对所述风道支架可移动,所述转轴的一端穿过所述传动件的所述定位孔后与所述第一限位部或第二限位部连接。
[0005]上述的风道组件,包括风道支架、摆叶和第一传动件,摆叶包括摆叶本体和转轴,摆叶本体上通过转轴的两端分别与风道支架的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连接,从而将摆叶定位于风道支架上。在上述的风道组件中,还设有第一传动件,第一传动件上设有定位孔,摆叶本体上的转轴穿过所述第一传动件的定位孔后,再与风道支架上的第一限位部或第二限位部连接,从而实现第一传动件贴合于风道支架上。第一传动件在相对风道支架可移动,当摆叶本体上的转轴转动时,牵引第一传动件移动。上述风道组件通过设置第一传动件,方便摆叶相对风道支架的摆动角度调整,结构简单,还为多个摆叶在风道支架上同时实现摆动角度调整提供技术基础。
[000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限位部和所述第二限位部的数量为多个,所述摆叶的数量为多个,所述第一传动件上设有多个定位孔,所述多个转轴的一端分别穿过所述多个定位孔后,分别与所述多个第一限位部或第二限位部连接。
[0007]上述的风道组件,风道支架上设置多个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风道组件还设置多个摆叶,第一传动件上还设有多个定位孔,多个摆叶的转轴分别穿过第一传动件上的多个定位孔后,再分别与风道支架上的第一限位部或第二限位部连接,从而使多个摆叶定位于风道支架上。在此基础上,由于第一传动件能相对风道支架移动,当牵引其中一个摆叶的转轴转动时,转轴牵引第一传动件移动,第一传动件在移动过程中牵引其他的摆叶的转轴转动,从而牵引其他摆叶的摆叶本体转动,最终实现风道组件上的摆叶整体上相对风道支架角度调整。上述设计的风道组件,结构简单,风道组件上的摆叶角度调整操作方便。
[000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限位部为限位槽,所述限位槽为开口由槽口处向槽底不断收缩的U形槽。
[0009]上述的风道组件,第一限位部设置为限位槽,且限位槽的开口设计为由槽口处向槽底不断收缩的U形槽。通过限位槽的方式,可以使摆叶的转轴更好地卡合定位于风道支架上。与此同时,限位槽为槽口向槽底不断收缩的U形槽,可以通过槽口开口的大小调节摆叶相对风道支架的摆动角度。
[0010]通过上述设计,摆叶可相对风道支架作0
°
~180
°
的角度调整,从而方便风道组件实现全方位的进风,提高风道组件的进风量。
[00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风道组件,还包括加热组件,所述加热组件包括加热件和加热件支架,所述加热件设置在加热件支架上,所述加热件支架与所述风道支架连接,所述加热件与所述出风口相对设置。
[0012]上述的风道组件,还设置有加热组件,从而使上述风道组件具备具有加热功能的设备的风道组件,如散热器、取暖器的风道组件。同时,加热组件的加热件设置在加热件支架上,加热件支架与风道支架可拆卸连接,从而方便风道组件上加热件的保养维护和更换时从所述风道组件上拆卸下来,有利于延长风道组件的使用寿命。
[00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加热件为五脚接线的PTC发热器,从而使加热件具有五个加热风道。具有五个加热风道的加热件,可以有效防止在低暖模式下吹出的暖风发生偏移,从而可以改善受热均匀性。
[00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的风道组件,还包括风扇组件,所述风扇组件设置在加热件支架上。
[0015]上述的风道组件,还包括风扇组件,风扇组件设置在加热件支架上,风扇组件与加热件对应设置。风扇组件的设置,可以加速风道组件上所形成的热空气的流动速度,提高风道组件的加热效率。
[001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风扇组件包括至少两个风扇体,所述至少两个风扇体沿所述风道组件高度方向对应设置。
[0017]上述的风道组件,风扇组件包括至少两个风扇体,至少两个风扇体沿风道组件高度方向对应设置。通过设置多个风扇体,可以进一步提高风扇组件的风量,加快了热空气的流动速度,提高风道组件的加热功能。
[001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的风道组件,还包括壳体组件,所述风道支架设置在所述壳体组件内,所述壳体组件上设有第三限位部,所述风道组件还设有第二传动件,所述第二传动件穿过所述壳体组件的所述第三限位部以及所述第一传动件上的定位孔后,与摆叶本体上的转轴连接,所述第二传动件在所述第三限位部内移动时,能与所述第三限位部的两侧分别相抵接。
[0019]上述的风道组件还设有第二传动件,第二传动件穿过第一传动件上的定位孔后与摆叶本体上的转轴连接。第二传动件作转动运动时,带动与第二传动件连接的第一传动件运动,在第一传动件移动的情况下,再带动第一传动件上的摆叶摆动,从而实现一个或多个摆叶的角度调整。
[0020]此外,通过设置壳体组件,壳体组件上设置第三限位部,第二传动件穿过壳体组件的第三限位部以及第一传动件上的定位孔后,再与摆叶本体上的转轴连接。第三限位部在
第二传动件作旋转运动时,第二传动件可以分别与第三限位部的两侧相抵接,以限制第二传动件的摆动角度,最终限定摆叶的摆动角度。
[0021]可选地,通过设置旋钮,旋钮上设置第二传动件,能进一步方便通过第二传动件实现对风道组件上的一个或多个摆叶整体摆动角度调整的操作。
[002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壳体组件包括壳体本体、前盖体和后盖体,所述壳体本体分别与所述前盖体和后盖体连接,所述壳体本体、前盖体和后盖体围合形成安装容腔,所述风道支架和所述加热件支架设置在所述安装容腔内。
[0023]上述的风道组件,可以将风道支架和加热件支架设置在壳体组件所述形成的安装容腔内,进而对安装容腔内的风道组件形成更好地防护,还可以防止外界环境对风道组件内的加热件和风扇体造成干扰。
[0024]除此以外,壳体组件包括壳体本体、前盖体和后盖体,特别地,前盖体、后盖体与壳体本体可拆卸连接,从而使风道组件的整体安装更加简单方便。
[0025]可选地,壳体组件的前盖体和后盖体上均设有格栅,格栅的设置可以起到安全保护的作用,可以防止人为因素而误触风道组件内的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风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风道组件包括:风道支架(1),所述风道支架(1)上设有第一限位部(11)、第二限位部(12)和出风口,所述第一限位部(11)和第二限位部(12)相对设置,所述第一限位部(11)和所述第二限位部(12)位于所述出风口两侧;摆叶(2),所述摆叶(2)包括摆叶本体(21)和转轴(22),所述摆叶本体(21)和所述转轴(22)固定连接,所述转轴(22)一端与所述第一限位部(11)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限位部(12)连接;第一传动件(3),所述第一传动件(3)上设有定位孔(301),所述传动件(3)设置在所述风道支架(1)上,所述传动件(3)相对所述风道支架(1)可移动,所述转轴(22)的一端穿过所述传动件(3)的所述定位孔(301)后与所述第一限位部(11)或第二限位部(12)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部(11)和所述第二限位部(12)的数量为多个,所述摆叶(2)的数量为多个,所述第一传动件(3)上设有多个定位孔(301),所述多个转轴(22)的一端分别穿过所述多个定位孔(301)后,分别与所述多个第一限位部(11)或第二限位部(12)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部(11)为限位槽,所述限位槽为开口由槽口处向槽底不断收缩的U形槽。4.根据权利要求1

3所述任一一项的风道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加热组件(6),所述加热组件(6)包括加热件(61)和加热件支架(62),所述加热件(61)设置在加热件支架(62)上,所述加热件支架(62)与所述风道支架(1)连接,所述加热件(61)与所述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子福李昌林蔡先浩乐锦亮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顺德中午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