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热设备及换热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2416778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2-24 13:2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换热设备及换热装置,高温烟气从燃烧腔流入换热腔内并与换热组件进行换热,由于内壳体与外壳体之间间隔设置并采用冷空气作为填充介质,从而能够降低传递至外壳体的热量,避免外壳体的表面的温度过高。同时,高温烟气流动过程中,风机运转,使得冷空气从冷却通道内流动至第一间隙,从而能够对换热组件的端部进行降温与冷却,避免安装组件的表面温度过高。另外,被加热后的冷空气通过第一出气通孔流入至换热腔内,使得冷空气能够与高温烟气一同进入集烟罩内。而且,采用风冷的形式,将壳体结构、换热组件和安装组件实现模块化设计,从而能够简化结构,降低装配难度,装配简单,提高了装配效率。提高了装配效率。提高了装配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换热设备及换热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换热
,特别是涉及换热设备及换热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燃气热水器等换热设备在使用过程中,燃烧器将燃气供入壳体结构的燃烧腔内燃烧成高温烟气。高温烟气流入换热腔内与换热组件的换热管和换热翅片进行换热,换热完成后的高温烟气通过集烟罩排出。为了避免壳体结构的表面温度过高而损坏周围的电器元件,传统的方式为在壳体结构的外侧设置相应的水冷管道,导致装配较为复杂,影响装配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所解决的第一个技术问题是要提供一种换热装置,其装配简单,装配效率高。
[0004]本技术所解决的第二个技术问题是要提供一种换热设备,其装配简单,装配效率高。
[0005]上述第一个技术问题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进行解决:
[0006]一种换热装置,所述换热装置内部形成有换热腔,包括:
[0007]壳体结构,所述壳体结构包括内壳体和套接于所述内壳体之外的外壳体,所述内壳体内部形成所述换热腔,所述内壳体和所述外壳体之间形成有供空气流通的冷却通道;
[0008]换热组件,所述换热组件位于所述换热腔;
[0009]安装组件,所述安装组件设置于所述换热组件的至少一端,所述换热组件经所述安装组件与所述壳体结构固定连接,所述安装组件设有与所述冷却通道连通的第一间隙,所述安装组件开设有第一出气通孔,所述换热腔经所述第一出气通孔与所述第一间隙连通。
[0010]本技术所述的换热装置,与
技术介绍
相比所产生的有益效果:高温烟气从燃烧腔流入换热腔内并与换热组件进行换热,由于内壳体与外壳体之间间隔设置并采用冷空气作为填充介质,从而能够降低传递至外壳体的热量,避免外壳体的表面的温度过高。同时,高温烟气流动过程中,风机运转,使得冷空气从冷却通道内流动至第一间隙,从而能够对换热组件的端部进行降温与冷却,避免安装组件的表面温度过高。另外,被加热后的冷空气通过第一出气通孔流入至换热腔内,使得冷空气能够与高温烟气一同进入集烟罩内。而且,采用风冷的形式,将壳体结构、换热组件和安装组件实现模块化设计,从而能够简化结构,降低装配难度,装配简单,提高了装配效率。
[00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安装组件包括第一安装板及第二安装板,所述第一安装板及所述第二安装板相对间隔设置形成所述第一间隙,所述第一安装板设有所述第一出气通孔。
[00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安装板设有朝向所述第一安装板设置的第一限位
部,所述第一限位部与所述第一安装板间隔设置形成第一插接间隙,所述内壳体包括第一安装部,所述第一安装部安装于所述第一插接间隙,所述第一限位部、所述第一安装部和所述第一安装板层叠固定连接。
[00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限位部、所述第一安装部和所述第一安装板通过焊接或经紧固件固定连接。
[00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安装板设有朝向所述第一安装板设置的第一定位部,所述第一定位部抵接于所述第一安装板。
[001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安装板的顶端设有第一翻边,所述第二安装板的顶端设有第二翻边,所述第二翻边与所述第一翻边贴合设置,且所述第二翻边在高温烟气流通方向上的投影落在所述第一翻边上。
[001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翻边和所述第二翻边通过焊接、铆接或经紧固件固定连接。
[001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换热组件包括换热管,所述第一安装板开设有供所述换热管穿设的第一安装通孔,所述第一安装通孔的边缘设有第一凸缘,所述第二安装板开设有供所述换热管穿设的第二安装通孔,所述第二安装通孔的边缘设有第二凸缘,所述第一凸缘插设于所述第二安装通孔内,使所述第二凸缘套设于所述第一凸缘的外侧壁,所述外壳体与所述安装组件安装的一侧设有第七挡边,所述第七挡边设有用于承托所述第二凸缘的第十翻边。
[001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沿高温烟气流通方向,所述第一出气通孔设置于所述换热组件的下游;和/或,所述换热组件的两端均设置有所述安装组件。
[0019]上述第二个技术问题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进行解决:
[0020]一种换热设备,包括:
[0021]所述的换热装置;
[0022]集烟罩,所述集烟罩设置于所述换热装置的上方并与所述换热腔对应连通;
[0023]风机,所述风机)对应所述冷却通道设置;
[0024]燃烧器,所述燃烧器设置于所述换热装置的下方并与所述换热装置的燃烧腔对应连通。
[0025]本技术所述的换热设备,与
技术介绍
相比所产生的有益效果:燃烧器从下方将可燃气体供入换热装置的燃烧腔内,可燃气体在燃烧腔内燃烧而形成高温烟气,高温烟气从下往上流入换热装置的换热腔内,高温烟气在换热腔内进行换热,从而对换热介质进行加热以对外输出热水,换热完成后的高温烟气流入上方的集烟罩并最终排出。同时,高温烟气在从下往上流通过程中,风机运转,从而使得外界的冷空气在换热装置的冷却通道内流通,进而能够对换热装置的表面进行降温与冷却,能够避免换热装置的表面温度过高。并且,在换热装置上设置冷却通道并利用风机使得冷空气在冷却通道内流通以进行降温与冷却,结构简单,便于装配,生产成本低。而且,相比传统的采用铜管进行水冷的方式而言,不会在换热装置上产生焊点,避免出现漏水的问题,也能避免冷凝水的产生,从而防止冷凝水对电器元件的工作造成干扰或损坏,还能避免因铜管过长而造成的过大水阻问题。
附图说明
[0026]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
[002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8]图1为一个实施例的换热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0029]图2为图1的换热设备的剖视图;
[0030]图3为图1的换热设备B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0031]图4为图1的换热设备的爆炸图;
[0032]图5为图1的换热设备的壳体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33]图6为图5的换热设备的壳体结构的爆炸图;
[0034]图7为图1的换热设备的换热组件与安装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35]附图标记:
[0036]100、壳体结构;110、内壳体;111、燃烧腔;112、换热腔;113、第三出气通孔;114、第一内壳;1141、第七翻边;115、第一挡边;116、第二挡边;117、第五挡边;1171、第一插槽;118、第九挡边;119、第十挡边;120、外壳体;121、第一外壳;122、第三挡边;123、第四挡边;124、第七挡边;1241、第二插槽;1242、第十翻边;1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换热装置,所述换热装置内部形成有换热腔(112),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结构(100),所述壳体结构(100)包括内壳体(110)和套接于所述内壳体(110)之外的外壳体(120),所述内壳体(110)内部形成所述换热腔(112),所述内壳体(110)和所述外壳体(120)之间形成有供空气流通的冷却通道(150);换热组件(200),所述换热组件(200)位于所述换热腔(112);安装组件(130),所述安装组件(130)设置于所述换热组件(200)的至少一端,所述换热组件(200)经所述安装组件(130)与所述壳体结构(100)固定连接,所述安装组件(130)设有与所述冷却通道(150)连通的第一间隙(135),所述安装组件(130)开设有第一出气通孔(134),所述换热腔(112)经所述第一出气通孔(134)与所述第一间隙(135)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组件(130)包括第一安装板(131)及第二安装板(132),所述第一安装板(131)及所述第二安装板(132)相对间隔设置形成所述第一间隙(135),所述第一安装板(131)设有所述第一出气通孔(134)。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安装板(132)设有朝向所述第一安装板(131)设置的第一限位部(1321),所述第一限位部(1321)与所述第一安装板(131)间隔设置形成第一插接间隙(136),所述内壳体(110)包括第一安装部(117),所述第一安装部(117)安装于所述第一插接间隙(136),所述第一限位部(1321)、所述第一安装部(117)和所述第一安装板(131)层叠固定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部(1321)、所述第一安装部(117)和所述第一安装板(131)通过焊接或经紧固件固定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安装板(132)设有朝向所述第一安装板(131)设置的第一定位部(13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卢宇凡何意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万和新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