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钢管内表面修磨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钢管内抛用粉尘收集装置及钢管内抛设备,所述钢管内抛用粉尘收集装置,包括集尘室、连通所述集尘室的除尘管道、用于在所述集尘室内形成负压的除尘器以及用于供钢管沿所述除尘管道的延伸方向架设的钢管承载机构,所述除尘管道用于供钢管的任一端口伸入。钢管一端的端口始终位于除尘管道中,确保钢管内腔中因内抛产生的粉尘只能从上述端口溢出;除尘管道的内腔相较于集尘室的空间很小,所以除尘管道中的气流流速较大,在除尘管道中对钢管内抛产生的粉尘进行清除,除尘效果较好。一种钢管内抛设备,包括所述钢管内抛用粉尘收集装置,还包括用于伸入钢管内腔并进行抛光的内抛机。抛光的内抛机。抛光的内抛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钢管内抛用粉尘收集装置及钢管内抛设备
[0001]本技术涉及钢管内表面修磨工程
,具体涉及一种钢管内抛用粉尘收集装置及钢管内抛设备。
技术介绍
[0002]不锈钢管是一种中空的长条圆形钢材,主要用于石油、化工、医疗、食品、轻工等工业输送管道以及机械结构部件等。由于不锈钢管在生产过程中,会因各种因素造成管体内表面出现氧化皮、锈层、小铁块等影响不锈钢管的品质,因此,人们常常在不锈钢管生产后,对其内部进行修磨处理。通常情况下采用对不锈钢管内表面进行内抛工艺完成修磨处理,在实际的加工过程中,为保证抛光效果,通常会使用内抛机的磨头对不锈钢管内表面进行多次反复的抛光,在此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粉尘,污染生产现场,甚至危害操作人员的身体健康。
[0003]为减少上述内抛工序产生粉尘,市面上出现了许多能够与内抛设备匹配使用的粉尘收集设备,如申请号为201620412713.3的中国专利所公开的一种不锈钢管内抛光机,包括支撑座和支撑腿,所述支撑座外表面的左端设有凹槽,所述凹槽的上表面设有吸尘器,所述吸尘器通过管道与集尘箱连接,所述支撑座外表面顶部的右端设有挡板,所述挡板外表面左侧的中端设有伸缩液压杆,所述伸缩液压杆外表面的顶端设有电机座,所述电机座的表面设有电机,所述电机通过转轴与打磨头传动连接。该专利中的吸尘器可对不锈钢管抛光过程中产生的粉尘进行吸附,并存储在集尘箱内,不仅降低了环境的污染,也保护了作业人员的身体健康,但该专利中的吸尘器位于转轴和打磨头的下方,所以所述吸尘器未实现对抛光工艺发生处进行完全的包裹,不能确保所有粉尘都能够落下并被吸尘器吸收,部分粉尘极有可能从上方溢出,污染生产现场并危害操作人员的身体健康,同时,所述吸尘器朝上方敞开,需要大功率运行才能够达到相应的吸力,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对上述技术问题做出改进,即本技术所要提供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钢管内抛用粉尘收集装置,包括集尘室、连通所述集尘室的除尘管道、用于在所述集尘室内形成负压的除尘器以及用于供钢管沿所述除尘管道的延伸方向架设的钢管承载机构,所述除尘管道用于供钢管的任一端口伸入。
[0005]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所述除尘管道包括相向拼接的上槽体和下槽体,所述上槽体的一侧边缘与所述下槽体的同一侧边缘转动连接,所述上槽体的另一侧边缘与所述下槽体的同一侧边缘通过卡扣连接。
[0006]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所述上槽体和所述下槽体的两侧拼接处皆覆盖有密封条。
[0007]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所述除尘管道呈圆筒形。
[0008]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所述上槽体和所述下槽体是由同一PE波纹管沿轴向切割
后形成的两部分。
[0009]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所述钢管承载机构包括至少两个托轮组件,所述托轮组件包括轮架、转动安装在所述轮架上的两个托轮以及用于驱动至少一个所述托轮转动的第一驱动电机,两个所述托轮用于从两侧对钢管进行支撑,两个所述托轮的转动轴线平行并且与所述除尘管道的轴向之间存在夹角。
[0010]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所述除尘管道的两端出入口皆设置有用于感应钢管端口的接近开关,所述接近开关与所述第一驱动电机相连并控制其正反转。
[0011]一种钢管内抛设备,包括所述钢管内抛用粉尘收集装置,还包括用于伸入钢管内腔并进行抛光的内抛机。
[0012]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所述内抛机包括第二驱动电机、与所述第二驱动电机的主轴连接并沿所述除尘管道的轴向延伸的抛杆、安装在所述抛杆末端的打磨头、供所述第二驱动电机固定安装的底座以及供所述底座沿所述抛杆的延伸方向移动的轨道。
[0013]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所述内抛机还包括用于驱动所述底座在所述轨道上移动的第三驱动电机,所述第三驱动电机上设置有能够根据所述第二驱动电机转向改变来切换所述第二驱动电机转向的信号开关。
[0014]有益效果:
[0015]钢管一端的端口始终位于除尘管道中,确保钢管内腔中因内抛产生的粉尘只能从上述端口溢出;除尘管道的内腔相较于集尘室的空间很小,所以除尘管道中的气流流速较大,在除尘管道中对钢管内抛产生的粉尘进行清除,除尘效果较好。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技术一种钢管内抛用粉尘收集装置的总体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所述除尘管道的示意图;
[0018]图3为托轮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4为内抛机的总体结构示意图;
[0020]图5为本技术一种钢管内抛设备的总体示意图;
[0021]图中:1、集尘室,2、除尘管道,21、上槽体,22、下槽体,3、钢管承载机构,4、托轮组件,41、托轮,42、轮架,43、第一驱动电机,5、接近开关,6、内抛机,61、打磨头,62、抛杆,63、第二驱动电机,64、底座,65、轨道,66、第三驱动电机,7、钢管。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以下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技术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技术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技术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0023]图1示出本技术一种钢管内抛用粉尘收集装置,包括集尘室1、连通所述集尘室1的除尘管道2、用于在所述集尘室1内形成负压的除尘器以及用于供钢管7沿所述除尘管道2的延伸方向架设的钢管承载机构3,所述除尘管道2用于供钢管7的任一端口伸入。所述集尘室1内负压,所以外界大气压将空气通过所述除尘管道2压入所述集尘室1中,所述除尘管道2的内腔相较于集尘室1的空间很小,所以除尘管道2中的气流流速较大,本实施例在除
尘管道2中对钢管7内抛产生的粉尘进行清除,除尘效果较好;此外,由于钢管7内抛产生的粉尘在钢管7的内腔中,粉尘只能从钢管7内腔的两个端口溢出,而所述除尘管道2中始终存在将空气朝集尘室1压的气流,所以只要钢管7的一个端口位于所述除尘管道2中就能够保证钢管7内腔中的粉尘一定从这个端口溢出并经过除尘管道2进入集尘室1中,钢管7另一个端口是否位于所述除尘管道2中对除尘效果影响不大。钢管7一端伸入所述除尘管道2中,处于悬空状态,钢管7中没有伸入所述除尘管道2中的部分需要支撑架起,所以所述钢管内抛用粉尘收集装置还包括钢管承载机构3。上文提到只要钢管7的一个端口位于所述除尘管道2中就能够实现除尘,但为了保证良好的除尘效果,本实施例中除尘管道2的横截面尺寸较小,钢管也不仅仅是一个端口位于除尘管道中,而是钢管的一部分伸入在除尘管道2中,所以一旦钢管7的轴向与除尘管道2的延伸方向不一致,就极有可能造成钢管7与除尘管道2的碰撞和接触,造成钢管7或除尘管道2的损坏。因此本实施例中架设在所述钢管承载机构3上的钢管7的轴向与所述除尘管道2的延伸方向一致,这样只要钢管7一端对准除尘管道2的入口,不论钢管7伸入除尘管道2的长度有多长,都能够避免钢管7与除尘管道2发生碰撞和接触。
[0024]在工厂的实际加工中,钢管7通常重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钢管内抛用粉尘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集尘室(1)、连通所述集尘室(1)的除尘管道(2)、用于在所述集尘室(1)内形成负压的除尘器以及用于供钢管沿所述除尘管道(2)的延伸方向架设的钢管承载机构(3),所述除尘管道(2)用于供钢管的任一端口伸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钢管内抛用粉尘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除尘管道(2)包括相向拼接的上槽体(21)和下槽体(22),所述上槽体(21)的一侧边缘与所述下槽体(22)的同一侧边缘转动连接,所述上槽体(21)的另一侧边缘与所述下槽体(22)的同一侧边缘通过卡扣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钢管内抛用粉尘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槽体(21)和所述下槽体(22)的两侧拼接处皆覆盖有密封条。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钢管内抛用粉尘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除尘管道(2)呈圆筒形。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钢管内抛用粉尘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槽体(21)和所述下槽体(22)是由同一PE波纹管沿轴向切割后形成的两部分。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钢管内抛用粉尘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钢管承载机构(3)包括至少两个托轮组件(4),所述托轮组件(4)包括轮架(42)、转动安装在所述轮架(42)上的两个托轮(41)以及用于驱动至少一个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钱超,柳良,慎佳良,孙敏龙,杨婷婷,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久立特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