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半入耳式耳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395215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2-20 09:3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半入耳式耳机,包括入耳部,入耳部包括前壳、后壳、导声管、隔板架和反馈麦克风;所述导声管设置在前壳的外侧并向远离前壳的方向倾斜向下延伸,在导声管的远离所述前壳的端面上设有出声孔;所述隔板架布设在导声管中,将导声管的内腔分隔成出音腔和拾音腔;出音腔的一端连通喇叭前腔,另一端连通出声孔;拾音腔通过隔板架上开设的反馈拾音孔与出音腔连通;所述反馈麦克风布设在拾音腔中,用于拾取出音腔中的混合声信号。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对导声管的形状、方向和长度进行特定设计,使其在佩戴时可以伸入耳道但不接触耳道,在提高降噪效果的同时,兼顾了佩戴舒适性。兼顾了佩戴舒适性。兼顾了佩戴舒适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半入耳式耳机


[0001]本技术属于音频输出设备
,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半入耳式耳机。

技术介绍

[0002]TWS耳机(真无线耳机)按照佩戴方式不同,可分为入耳式耳机(如图1所示)和半入耳式耳机(如图2所示)。入耳式耳机和半入耳式耳机最明显的区别在于耳塞的设计不同,入耳式耳机的前端以胶质塞头插入耳道内,与耳道内壁紧密贴合,因此能够获得很好的密闭性,但长时间佩戴舒适度极差。半入耳式耳机主要依靠人耳的耳屏、对耳屏以及对耳廓来支撑耳机,与耳道无接触,佩戴较为稳定,即使长时间佩戴,耳道也不会有不适感,但容易将外部噪声泄露到耳内,因此音效较之入耳式耳机略差。
[0003]为了提高音频输出效果,目前的TWS耳机通常在耳机中采用主动降噪技术。现有的主动降噪技术一般可以细分为 Feedforward ANC (前馈主动降噪)、 Feedback ANC (反馈主动降噪)和Hybrid ANC (混合主动降噪,即,前馈主动降噪与反馈主动降噪的结合)。主动降噪是一种通过发出与噪声相位相反、频率和振幅相同的声波,与噪声反相叠加,来消除噪声的技术。在前馈主动降噪技术中,拾取噪声信号的FF microphone(前馈麦克风)通常设置于耳机的外侧,实际采集到的噪声与人耳鼓膜收到的噪声并不完全一样。在反馈主动降噪技术中,拾取噪声的FB microphone(反馈麦克风)设置于耳机内喇叭的前方,拾取耳机喇叭发出的声音和耳道内的噪声,并且通过反馈回路迭代来去除噪声。其中,FB microphone拾取的耳道内噪声越接近将要传输至人耳鼓膜中的噪声,则提供给算法处理的噪声信号就越准确,降噪效果就越好。混合主动降噪技术是将前馈主动降噪技术与反馈主动降噪技术相结合,利用前馈主动降噪系统消减FF microphone检测到的原始噪声,利用反馈主动降噪系统抑制窄带噪声,两者结合使用,可以增强有源噪声控制系统的灵活性,并能依据环境自适应调节降噪水平,从而比使用单一降噪系统能够获得更好的降噪效果。
[0004]目前用户对TWS耳机降噪的需求不断提升,在耳机上实现Hybrid ANC功能可以明显提升降噪水平。但是,半入耳式耳机受其结构设计的限制,不可避免地会将外部噪声泄露到耳内,因此无法很好地呈现出反馈主动降噪的效果。故而,为了保障降噪效果,Hybrid ANC技术基本上都是应用在入耳式的TWS耳机中。
[0005]综合以上原因,目前的TWS耳机面临的一个痛点问题是,无法兼顾佩戴舒适度与降噪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改进结构的半入耳式耳机,可以实现反馈主动降噪技术在半入耳式耳机上的理想应用。
[0007]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0008]一种半入耳式耳机,包括入耳部,所述入耳部包括前壳和后壳,所述前壳和后壳围成内腔室,所述内腔室中布设有喇叭并在喇叭前方形成有喇叭前腔;所述入耳部还包括导
声管、隔板架和反馈麦克风;其中,所述导声管设置在所述前壳的外侧并向远离前壳的方向倾斜向下延伸,在导声管的远离所述前壳的端面上设有出声孔;所述隔板架布设在所述导声管中,将导声管的内腔分隔成两个独立的腔体,分别为出音腔和拾音腔;所述出音腔的一端连通所述喇叭前腔,另一端连通所述出声孔;所述拾音腔通过隔板架上开设的反馈拾音孔与所述出音腔连通;所述反馈麦克风布设在所述拾音腔中,用于拾取出音腔中的混合声信号。
[0009]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拾音腔仅在所述反馈拾音孔处形成开口,其余部位封闭,由此可以防止反馈麦克风拾取到从耳机硬件上传播的声音,使反馈麦克风拾取到的混合声信号更纯净。
[0010]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反馈拾音孔在隔板架上的开设位置邻近所述出声孔的位置,所述反馈麦克风布设在所述隔板架上且正对所述反馈拾音孔的位置,由此可以使反馈麦克风拾取到的噪声更接近实际的耳道内噪声,继而提升主动降噪效果。
[0011]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优选将所述反馈拾音孔开设在隔板架的底面,所述底面为隔板架形成出音腔内壁的一面,所述底面为平面且同与其正对的导声管的周壁外缘平行,以避免喇叭发出的声音在出音腔中传导时产生损失。
[0012]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优选设计所述拾音腔位于所述出音腔的上方,所述隔板架的底面与所述导声管周壁的上边缘平行。将拾音腔布局在导声管中声能量较小的边缘处,一方面可以减少拾音腔占据导声管外端面的面积,使外端面上能够留出足够大的面积开设出声孔,不会遮挡喇叭发出的声音进入耳道;另一方面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声能量损失,保证耳机的出音效果。
[0013]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拾音腔优选设计成直腔,且围成拾音腔的内壁均设计成平面,由此可以减少声能量的传导损失。
[0014]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声管的延伸长度在耳机正常佩戴时至少到达外耳道口的位置,由此可以使得内置于导声管的反馈麦克风拾取到更加接近人耳鼓膜处的噪声,进一步减少外部噪声泄露的影响。
[0015]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声管位于所述前壳中间偏下的位置,且优选设计所述导声管的中轴线与入耳部的轴向所成的夹角在40
°
~60
°
之间,并且设计导声管的管径小于外耳道的内径,由此可以避免耳机佩戴期间,导声管与人体的外耳道接触,引起佩戴的不适感。
[0016]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优选在所述前壳和后壳所围成内腔室中进一步布设前馈麦克风,并在所述后壳的后端面上开设前馈拾音孔,将所述前馈麦克风正对所述前馈拾音孔设置,以实现前馈主动降噪功能。通过在半入耳式耳机中集成前馈主动降噪技术和反馈主动降噪技术,由此使得半入耳式耳机在保持其佩戴舒适性的前提下,实现了混合主动降噪功能,解决了TWS耳机无法兼顾佩戴舒适度与降噪效果的问题。
[0017]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半入耳式耳机还包括耳柄和语音麦克风;其中,所述耳柄为中空结构,连接所述入耳部,在所述耳柄上开设有语音拾音孔;所述语音麦克风布设在所述耳柄中,并与所述语音拾音孔正对,由此使得耳机可以支持通话功能。
[001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本技术通过将半入耳式耳机的导声管加长,并向远离入耳部的前壳的方向倾斜向下延伸,由此便于导声管能够延
伸至佩戴者的外耳道口或者更深的位置,继而使得内置于导声管的反馈麦克风能够拾取到更加接近人耳鼓膜处的噪声,从而减少外部噪声泄露的影响,给反馈主动降噪算法提供更加准确的噪声信号,以获得更好的反馈降噪效果。通过设计导声管的管径和角度,使得导声管在插入人耳时不会与耳道相接触,长时间佩戴,体验同普通半入耳式耳机相同,不会给用户带来不适感。进一步配置前馈麦克风,可以在半入耳式耳机上实现混合主动降噪功能,给用户带来良好的降噪体验,由此便实现了佩戴舒适度与降噪效果的兼顾,解决了TWS耳机的痛点问题。
[0019]结合附图阅读本技术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后,本技术的其他特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半入耳式耳机,包括:入耳部,其包括前壳和后壳,所述前壳和后壳围成内腔室,所述内腔室中布设有喇叭并在喇叭前方形成有喇叭前腔;其特征在于,所述入耳部还包括:导声管,其设置在所述前壳的外侧并向远离前壳的方向倾斜向下延伸,在导声管的远离所述前壳的端面上设有出声孔;隔板架,其布设在所述导声管中,将导声管的内腔分隔成两个独立的腔体,分别为出音腔和拾音腔;所述出音腔的一端连通所述喇叭前腔,另一端连通所述出声孔;所述拾音腔通过隔板架上开设的反馈拾音孔与所述出音腔连通;反馈麦克风,其布设在所述拾音腔中,用于拾取出音腔中的混合声信号。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入耳式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拾音腔仅在所述反馈拾音孔处形成开口,其余部位封闭。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入耳式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反馈拾音孔在隔板架上的开设位置邻近所述出声孔的位置,所述反馈麦克风布设在所述隔板架上且正对所述反馈拾音孔的位置。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半入耳式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反馈拾音孔开设在隔板架的底面,所述底面为隔板架形成出音腔内壁的一面,所述底面为平面且同与其正对的导声管的周壁外缘平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承谦孙小越李德华张兴金
申请(专利权)人:歌尔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