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小球藻养殖池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379856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2-20 09:0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小球藻养殖池结构,包括池体,所述池体的两侧侧壁上均固定安装有电动推杆,且两个所述电动推杆的伸缩端均竖直朝上,两个所述电动推杆的伸缩端固定连接有同一个安装板,所述安装板的上端固定连接有安装架,所述安装架的上端固定安装有电机,所述电机输出轴的末端贯穿安装架并延伸至安装架的下方,所述电机输出轴的末端固定连接有连接轴,所述连接轴的下端贯穿安装板并固定连接有搅拌轴,所述搅拌轴的侧壁上固定连接有搅拌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在搅拌的同时实现添加物的间歇下料,使得添加物溶解更快速,分散更均匀,且通过上下移动的固定片对水体进行上下翻动,使得小球藻在水体中分布更均匀。使得小球藻在水体中分布更均匀。使得小球藻在水体中分布更均匀。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小球藻养殖池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小球藻养殖
,尤其涉及一种新型小球藻养殖池结构。

技术介绍

[0002]小球藻为绿藻门小球藻属普生性单细胞绿藻,光合作用非常强,是其他植物的几十倍。其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食物纤维、核酸及叶绿素等,是维持和促进人体健康所不可缺少的营养素,特别是含有令人注目的生物活性物质糖蛋白、多糖体以及高达13%的核酸等物质。具有增强人体免疫、防止病毒增殖、抑制癌细胞增殖、抑制血糖上升,降低血清胆固醇含量,排除毒素,迅速修复机体的损伤等功能。
[0003]现有的小球藻一般都通过养殖池进行人工养殖,但是现有的养殖池在向养殖水体中添加一些可溶性添加剂时,一般直接将添加剂一次性加入到水体中,在通过人工进行搅拌,使得添加剂溶解分散,造成添加剂溶解缓慢,易沉淀,进而影响正常养殖,且在对水体进行日常搅拌时,难以将池底的水体向上翻动,造成养殖效果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新型小球藻养殖池结构。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新型小球藻养殖池结构,包括池体,所述池体的两侧侧壁上均固定安装有电动推杆,且两个所述电动推杆的伸缩端均竖直朝上,两个所述电动推杆的伸缩端固定连接有同一个安装板,所述安装板的上端固定连接有安装架,所述安装架的上端固定安装有电机,所述电机输出轴的末端贯穿安装架并延伸至安装架的下方,所述电机输出轴的末端固定连接有连接轴,所述连接轴的下端贯穿安装板并固定连接有搅拌轴,所述搅拌轴的侧壁上固定连接有搅拌叶,所述安装板上设有下料机构,所述连接轴上设有翻动机构。
[0007]优选地,所述下料机构包括贯穿设置在安装板上且上端具有开口的储料筒,所述储料筒与安装板固定连接,所述连接轴贯穿储料筒的内底壁,且连接轴与储料筒转动连接,所述连接轴上固定套接有封板,所述封板位于储料筒的下方,所述储料筒的下端面上沿其周向等间距贯穿设有多个第一漏料孔,所述封板的上端面上沿其周向等间距贯穿设有多个与第一漏料孔位置对应的第二漏料孔。
[0008]优选地,所述翻动机构包括固定套接在连接轴上且水平设置的转动板,所述转动板位于封板的下方,所述转动板的下端沿其周向等间距固定连接有多个固定杆,且固定杆与转动板垂直设置,所述固定杆上滑动套接有活动筒,所述固定杆位于活动筒上方的侧壁上套接有弹簧,所述弹簧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在活动筒与转动板上,所述活动筒的侧壁上等间距固定套接有多个固定片,所述活动筒靠近上端的侧壁上固定套接有第一磁环,所述安装板的下端面上沿其周向等间距固定连接有多个与第一磁环对应的第二磁环,且第一磁环与第二磁环相对面极性相斥。
[0009]优选地,所述固定片与活动筒一体成型。
[0010]优选地,所述第一漏料孔与第二漏料孔均为圆形结构。
[0011]优选地,所述电机为伺服电机。
[0012]本技术的有益效果:
[0013]通过设置下料机构,可将需要添加的添加物存储于储料筒内,启动电机转动,进而驱动连接轴转动,进而带动封板转动,当第二漏料孔与第一漏料孔的位置上下重合时,即可使储料筒内的添加物下漏至池体中,连接轴转动带动搅拌轴转动,进而带动搅拌叶对池体中的培养水体进行搅拌,进而在搅拌的同时实现添加物的间歇下料,使得添加物溶解更快速,分散更均匀。
[0014]通过设置翻动机构,连接轴转动带动转动板转动,即可带动活动筒转动,对水体进行搅拌,且随着转动板转动,当固定杆转动至第二磁环的下方时,由于第一磁环与第二磁环相斥,进而使活动筒向下移动,当固定杆转离第二磁环的下方时,弹簧的拉力使活动筒上移复位,进而通过上下移动的固定片对水体进行上下翻动,使得小球藻在水体中分布更均匀。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新型小球藻养殖池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新型小球藻养殖池结构的第一漏料孔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3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新型小球藻养殖池结构的第二漏料孔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中:1池体、2搅拌轴、3搅拌叶、4活动筒、5固定片、6电动推杆、7固定杆、8第一磁环、9弹簧、10转动板、11安装板、12安装架、13第二磁环、14储料筒、15电机、16连接轴、17第一漏料孔、18封板、19第二漏料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0020]参照图1

3,一种新型小球藻养殖池结构,包括池体1,池体1的两侧侧壁上均固定安装有电动推杆6,且两个电动推杆6的伸缩端均竖直朝上,两个电动推杆6的伸缩端固定连接有同一个安装板11,安装板11的上端固定连接有安装架12,安装架12的上端固定安装有电机15,电机15为伺服电机,可灵活控制转速,电机15输出轴的末端贯穿安装架12并延伸至安装架12的下方,电机15输出轴的末端固定连接有连接轴16,连接轴16的下端贯穿安装板11并固定连接有搅拌轴2,搅拌轴2的侧壁上固定连接有搅拌叶3,安装板11上设有下料机构,连接轴16上设有翻动机构。
[0021]本技术中,下料机构包括贯穿设置在安装板11上且上端具有开口的储料筒14,储料筒14与安装板11固定连接,连接轴16贯穿储料筒14的内底壁,且连接轴16与储料筒14转动连接,连接轴16上固定套接有封板18,封板18位于储料筒14的下方,储料筒14的下端面上沿其周向等间距贯穿设有多个第一漏料孔17,封板18的上端面上沿其周向等间距贯穿
设有多个与第一漏料孔17位置对应的第二漏料孔19,第一漏料孔17与第二漏料孔19均为圆形结构,通过设置下料机构,进而在搅拌的同时实现添加物的间歇下料,使得添加物溶解更快速,分散更均匀。
[0022]翻动机构包括固定套接在连接轴16上且水平设置的转动板10,转动板10位于封板18的下方,转动板10的下端沿其周向等间距固定连接有多个固定杆7,且固定杆7与转动板10垂直设置,固定杆7上滑动套接有活动筒4,固定杆7位于活动筒4上方的侧壁上套接有弹簧9,弹簧9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在活动筒4与转动板10上,活动筒4的侧壁上等间距固定套接有多个固定片5,固定片5与活动筒4一体成型,活动筒4靠近上端的侧壁上固定套接有第一磁环8,安装板11的下端面上沿其周向等间距固定连接有多个与第一磁环8对应的第二磁环13,且第一磁环8与第二磁环13相对面极性相斥,通过设置翻动机构,进而通过上下移动的固定片5对水体进行上下翻动,使得小球藻在水体中分布更均匀。
[0023]本技术使用时,启动电动推杆6,带动安装板11下降,启动电机15,驱动连接轴16转动,连接轴16转动带动转动板10转动,即可带动活动筒4转动,对水体进行搅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小球藻养殖池结构,包括池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池体(1)的两侧侧壁上均固定安装有电动推杆(6),且两个所述电动推杆(6)的伸缩端均竖直朝上,两个所述电动推杆(6)的伸缩端固定连接有同一个安装板(11),所述安装板(11)的上端固定连接有安装架(12),所述安装架(12)的上端固定安装有电机(15),所述电机(15)输出轴的末端贯穿安装架(12)并延伸至安装架(12)的下方,所述电机(15)输出轴的末端固定连接有连接轴(16),所述连接轴(16)的下端贯穿安装板(11)并固定连接有搅拌轴(2),所述搅拌轴(2)的侧壁上固定连接有搅拌叶(3),所述安装板(11)上设有下料机构,所述连接轴(16)上设有翻动机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小球藻养殖池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料机构包括贯穿设置在安装板(11)上且上端具有开口的储料筒(14),所述储料筒(14)与安装板(11)固定连接,所述连接轴(16)贯穿储料筒(14)的内底壁,且连接轴(16)与储料筒(14)转动连接,所述连接轴(16)上固定套接有封板(18),所述封板(18)位于储料筒(14)的下方,所述储料筒(14)的下端面上沿其周向等间距贯穿设有多个第一漏料孔(17),所述封板(18)的上端面上沿其周向等间距...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行李林声杨祎
申请(专利权)人:福清市新大泽螺旋藻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