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坑伺服钢支撑系统轴力校核与调控系统及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土木工程施工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基坑伺服钢支撑系统轴力校核与调控系统及方法。
技术介绍
[0002]传统的深基坑工程往往通过在围护结构内部设置混凝土支撑或预应力钢支撑结构,作为控制围护结构变形的手段。但由于这两种支撑体系被动受力的特点,即需要围护结构产生一定变形后压缩支撑,才能提供充足的支撑轴力,并且传统的预应力钢支撑普遍存在轴力损失的问题,使得传统的内支撑结构很难满足基坑变形控制要求较高的工程。为了能有效满足严格的基坑工程变形控制要求,伺服钢支撑系统应运而生。由于该支撑系统对基坑变形控制效果显著,不断推广应用于软土地区基坑工程。传统预应力钢支撑安装后,由于围护结构变形、钢管原件连接不精密、钢构件热胀冷缩、下一道预应力支撑安装引起围护结构反向变形等原因,存在支撑轴力损失的现象。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旨在专利技术一种基坑伺服钢支撑系统轴力校核与调控系统及方法,通过实时监测伺服钢支撑系统变形与轴力,将伺服钢支撑变形与支撑轴力实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坑伺服钢支撑系统轴力校核与调控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在围护结构内侧设置伺服钢支撑系统,所述伺服钢支撑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活络接头、第一伺服液压系统、钢支撑、第二伺服液压系统、以及第二活络接头,所述第一活络接头以及第二活络接头支撑于对应围护结构上;在第一伺服液压系统的两端分别设置第一水平距离测量装置以及第二水平距离测量装置,在第二伺服液压系统的两端分别设置第三水平距离测量装置以及第四水平距离测量装置,第一水平距离测量装置、第二水平距离测量装置、第三水平距离测量装置以及第四水平距离测量装置中至少有一个是双向水平距离测量装置;在第一伺服液压系统或者第二伺服液压系统上安装一压力测量传感装置;设定伺服钢支撑系统在正常工作条件下的钢支撑轴力设定值P,测量伺服支撑系统在正常工作条件下的整体长度D,第一伺服液压系统的千斤顶在正常工作条件下伸出外壳的行程长度d21;第二伺服液压系统的千斤顶在正常工作条件下的伸出外壳的行程长度d41;通过第一水平距离测量装置、第二水平距离测量装置、第三水平距离测量装置以及第四水平距离测量装置测量第一活络接头的实时长度D1、第一伺服液压系统的实时长度D2、钢支撑的实时长度D3、以及第二活络接头的实时长度D5,第一伺服液压系统的实时长度D2等于第一伺服液压系统的千斤顶伸出外壳的行程长度D21和外壳长度D22之和;第二伺服液压系统的实时长度D4等于第二伺服液压系统的千斤顶伸出外壳的行程长度D41和外壳长度D42之和;通过压力测量传感装置实时测量伺服钢支撑系统的钢支撑轴力实测值Pt;实时获取钢支撑轴力损失
△
P,钢支撑轴力损失
△
P等于钢支撑轴力实测值Pt与钢支撑轴力设定值P的差值:
△
P=Pt
‑
P;根据钢支撑轴力损失
△
P,调整第一伺服液压系统以及第二伺服液压系统中千斤顶的行程方向和距离。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坑伺服钢支撑系统轴力校核与调控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获取第一伺服液压系统的千斤顶的伸出外壳的行程长度减去第一伺服液压系统的千斤顶在正常工作条件下伸出外壳的行程长度d21的差值
△
dt1,
△
dt1=D21
‑
d21;获取第一伺服液压系统的千斤顶的伸出外壳的行程长度减去第一伺服液压系统的千斤顶在正常工作条件下伸出外壳的行程长度d21的差值
△
dt1,
△
dt2=D41
‑
d41;获取第一伺服液压系统的千斤顶和第二伺服液压系统的千斤顶的变形差值之和
△
dt,
△
dt=
△
dt1+
△
dt2。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坑伺服钢支撑系统轴力校核与调控方法,其特征在于,若钢支撑轴力损失
△
P<0,则第一伺服液压系统以及第二伺服液压系统中千斤顶分别需要增大行程,以弥补由于轴力损失
△
P造成的整个伺服钢支撑系统的变形损失,满足正常工作条件下的钢支撑轴力设定值。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坑伺服钢支撑系统轴力校核与调控方法,其特征在于,计算钢支撑轴力损失
△
P即伺服钢支撑系统轴力差值
△
P对应的变形量x,x=
△
P
×
D
÷
P;第一伺服液压系统以及第二伺服液压系统中千斤顶的行程分别为:
△
dt1+(
△
Dt
‑△
dt)
÷△
Dt
×
x
×
(
△
dt1/
△
dt);
△
dt2+(
△
Dt
‑△
dt)
÷△
Dt
×
x
×
(
△
dt2/
△
dt)。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坑伺服钢支撑系统轴力校核与调控方法,其特征在于,若钢支撑轴力损失
△
P>0,则需要减小支撑轴力,则第一伺服液压系统以及第二伺服液压系统中千斤顶分别需要减小行程,以弥补由于轴力损失
△
P造成的整个伺服钢支撑系统的变形损失,满足正常工作条件下的钢支撑轴力设定值,计算钢支撑轴力损失
△
P对应的变形量x,x=
△
P
×
D
÷
P;第一伺服液压系统以及第二伺服液压系统中千斤顶的行程分别为:
‑
(
△
dt1+(
△
Dt
‑△
dt)
÷△
Dt
×
x
×
(
△
dt1/
△
dt));
‑
(
△
dt2+(
△
Dt
‑△
dt)
÷△
Dt
×
x
×
(
△
dt2/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新新,张阿晋,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