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纳米碳酸钙的膜及其制备工艺及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2362071 阅读:10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2-20 03:31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基于纳米碳酸钙的膜及其制备工艺及装置,所述的膜包括基层,基层的内、外侧分设有粘接层和防护层,所述的粘接层:基层:防护层的厚度比例为(2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纳米碳酸钙的膜及其制备工艺及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纳米级新材料
,提供了一种基于纳米碳酸钙的膜及其制备工艺及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纳米碳酸钙又称超微细碳酸钙、超细碳酸钙。由于碳酸钙粒子的超细化,其晶体结构和表面电子结构发生变化,产生了普通碳酸钙所不具有的量子尺寸效应、小尺寸效应、表面效应和宏观量子效应,且粒径细而均匀、分布窄、比表面积大、表面活性及分散性好、表面能高,使其在实际使用中体现了很多普通碳酸钙材料所不具备的更加优异的性能。纳米碳酸钙在薄膜行业具有应用,可改善薄膜母料的流变性,提高其成型性,具有增韧补强的作用,提高薄膜的弯曲强度和弯曲弹性模量,热变形温度和尺寸稳定性。
[0003]现有的在薄膜
,有个很难攻克的问题,就在满足刚度的前提下,其柔韧性不高,这样就导致在类似外包薄膜这类领域的膜使用质量不高,且使用寿命有待提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基于纳米碳酸钙的膜及其制备工艺及装置,得到的薄膜质量高、柔韧性好,拉伸强度大,且采用本申请设计的装置制备(薄膜),成型稳定、平顺,生产质量高,合格产率高。
[0005]为了实现以上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基于纳米碳酸钙的膜,包括基层,基层的内、外侧分设有粘接层和防护层,所述的粘接层:基层:防护层的厚度比例为(2

2.5):7:(1

1.5);所述的基层包括以下重量组分:纳米碳酸钙20

30份、乙烯丁烯共聚物20

30份,二甲基乙酰胺5

10份,交联剂2

5份,改性剂2

5份;所述的粘接层包括丙烯丁烯共聚物20

30份,纳米碳酸钙5

10份,单硬酸甘油脂3

5份,脂肪醇聚醚酰胺3

5份,交联剂1

2份,改性剂1

2份;所述的防护层包括乙烯丙烯共聚物20

30份,均聚聚丙烯20

30份,纳米碳酸钙5

10份,交联剂1

3份,改性剂1

3份。
[0006]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的纳米碳酸钙的粒径为0.01

0.05μm。
[0007]再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的交联剂为苯基三乙氧基硅烷、辛基三甲氧基硅烷中的一种或两种,所述的改性剂包括纳米二氧化钛、羧甲基壳聚糖、钙锌稳定剂和纳米硅酸钠,该四者的比例依次为2:(1.5

2):(1.25

1.5);2。
[0008]基于上述配料,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基于纳米碳酸钙的膜的制备工艺,包括如下步骤:
[0009]1)、粘接层原料经过配比,在第一干燥单元中干燥,再由第一输送装置输送至挤出机的第一加热单元加热至熔融状态;基层原料经过配比,在第二干燥单元中干燥,再由第二输送装置输送至挤出机的第二加热单元中加热至熔融状态;防护层原料经过配比,在第三干燥单元中干燥,再由第三输送装置输送至挤出机的第三加热单元中加热至熔融状态熔融;第一加热单元的出料端设置430目

450目的过滤网,第二加热单元的出料端设置440目

460目的过滤网,第三加热单元的出料端设置430目

450目的过滤网;第一、第二、第三加热单元的出料端对应设置模头,所述的模头为三层模头,第一、第二、第三加热单元出料端的熔体从三层模头中汇合挤出,模头温度为245℃~255℃;
[0010]2)、熔体从模头挤出后,用压缩空气贴附到15℃~18℃激冷辊上急冷形成铸片,再进入水浴冷却,用压缩空气对冷却后的铸片进行除水;
[0011]3)、铸片经过125℃~135℃预热,在115℃~118℃下纵向延伸,延伸倍率在2.0~3.0;纵拉后薄膜横向延伸,横拉前以150℃~160℃进行预热,在140℃~145℃下进行拉伸,(160
±
5)℃热定型,拉伸倍率为4.0~6.0,制成薄膜;
[0012]4)、薄膜经过风冷进入牵引装置展平;
[0013]5)、分切、包装制作成成品。
[0014]进一步优选的,步骤1)中模头温度为(248
±
1)℃。
[0015]再进一步优选的,步骤3)中铸片经过(127
±
1)℃预热,在115℃~118℃下纵向延伸,延伸倍率在2.0~3.0;纵拉后薄膜横向延伸,横拉前以(153
±
1)℃进行预热,在(142
±
1)℃下进行拉伸,热定型,拉伸倍率为4.0~6.0,制成薄膜。
[0016]基于上述工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基于纳米碳酸钙的膜的制备装置,包括挤出机本体,挤出机本体自下而上依次设置粘接层制备前端部、基层制备前端部和防护层制备前端部,所述的粘接层制备前端部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干燥单元、第一输送装置、第一加热单元,所述的基层制备前端部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二干燥单元、第二输送装置、第二加热单元,所述的防护层制备前端部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三干燥单元、第三输送装置、第三加热单元,第一、第二、第三加热单元的出料端对应设置模头,所述的模头为三层模头,所述的三层模头包括左、右、上三组连接块围合而成,汇合挤出部位于左、右、上三组连接块之间围合的空腔部位,三组连接块之间滑槽滑块式无缝连接,该滑槽为收口槽。
[0017]进一步的,第一、第二、第三加热单元的出料端的出料口为扩口,所述的扩口为内凹的弧形扩口。
[0018]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效果:本专利技术得到的薄膜质量高、柔韧性好,拉伸强度大,且采用本申请设计的装置制备(薄膜),成型稳定、平顺,生产质量高,合格产率高。
附图说明
[0019]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制备装置的模头的主视结构图,图中a、b、c分别表示防护层、基层、粘接层;
[0020]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制备装置的第一、第二、第三加热单元的出料部的侧视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1]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基于纳米碳酸钙的膜,包括基层,基层的内、外侧分设有粘接层和防护层,所述的粘接层:基层:防护层的厚度比例为(2

2.5):7:(1

1.5);所述的基层包括以下重量组分:纳米碳酸钙20

30份、乙烯丁烯共聚物20

30份,二甲基乙酰胺5

10份,交联剂2

5份,改性剂2

5份;所述的粘接层包括丙烯丁烯共聚物20

30份,纳米碳酸钙5

10份,单硬酸甘油脂3

5份,脂肪醇聚醚酰胺3

5份,交联剂1

2份,改性剂1

2份;所述的防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纳米碳酸钙的膜,其特征在于,包括基层,基层的内、外侧分设有粘接层和防护层,所述的粘接层:基层:防护层的厚度比例为(2

2.5):7:(1

1.5);所述的基层包括以下重量组分:纳米碳酸钙20

30份、乙烯丁烯共聚物20

30份,二甲基乙酰胺5

10份,交联剂2

5份,改性剂2

5份;所述的粘接层包括丙烯丁烯共聚物20

30份,纳米碳酸钙5

10份,单硬酸甘油脂3

5份,脂肪醇聚醚酰胺3

5份,交联剂1

2份,改性剂1

2份;所述的防护层包括乙烯丙烯共聚物20

30份,均聚聚丙烯20

30份,纳米碳酸钙5

10份,交联剂1

3份,改性剂1

3份。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纳米碳酸钙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纳米碳酸钙的粒径为0.01

0.05μm。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基于纳米碳酸钙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交联剂为苯基三乙氧基硅烷、辛基三甲氧基硅烷中的一种或两种,所述的改性剂包括纳米二氧化钛、羧甲基壳聚糖、钙锌稳定剂和纳米硅酸钠,该四者的比例依次为2:(1.5

2):(1.25

1.5);2。4.一种基于纳米碳酸钙的膜的制备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1)、粘接层原料经过配比,在第一干燥单元中干燥,再由第一输送装置输送至挤出机的第一加热单元加热至熔融状态;基层原料经过配比,在第二干燥单元中干燥,再由第二输送装置输送至挤出机的第二加热单元中加热至熔融状态;防护层原料经过配比,在第三干燥单元中干燥,再由第三输送装置输送至挤出机的第三加热单元中加热至熔融状态熔融;第一加热单元的出料端设置430目

450目的过滤网,第二加热单元的出料端设置440目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罗飞跃常玉坤赵东明
申请(专利权)人:中电建安徽长九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