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高速列车的主动抗侧风系统及其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2347968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2-20 02:0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高速列车的主动抗侧风系统及其方法,所述高速列车包括车体和构架,所述主动抗侧风系统包括:主动抗侧滚扭杆子系统、主动横向减振子系统和传感子系统,所述主动抗侧滚扭杆子系统和所述主动横向减振子系统分别设置于所述车体和所述构架之间,所述传感子系统设置于所述车体上,以用于获取高速列车的侧滚数据和所述高速列车的横移数据,并将所述侧滚数据和所述横移数据传输至远端。本发明专利技术所提供的用于高速列车的主动抗侧风系统及其方法,能够解决现有的高速列车受侧风影响所导致的倾覆稳定性的问题。响所导致的倾覆稳定性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高速列车的主动抗侧风系统及其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高速列车
,具体涉及一种用于高速列车的主动抗侧风系统及其方法。

技术介绍

[0002]伴随着我国铁道车辆速度高速化与车体材料的轻量化的发展,高速列车横向气动性能越来越受人们关注。在强侧风作用下,其空气动力学性能和列车运行的稳定性都将受到很大影响,由侧风效应所导致的列车失稳和倾覆问题在世界各国时有发生。侧风已经成为影响高速列车运行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尽量采取相应措施加强列车的抗侧风能力来保证其运行安全具有实际意义。
[0003]列车在曲线上受到侧风作用时的主要运动形式为横移与侧滚,二者耦合作用对列车的行车安全造成隐患。针对高速列车在侧风作用下的防护装置可以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即控制车体的横移与侧滚运动。
[0004]目前主要采取的措施是在高速列车转向架的中央悬挂装置(二系悬挂装置)中加装抗侧滚扭杆和横向减振器,经实际运行证明,传统抗侧滚扭杆装置对于高速列车在侧风作用下的倾覆稳定性确实有所提高,但随着扭杆刚度增大到一定范围后其效果不再明显。而普通二系横向减振其悬挂参数特定,不能随车辆运行工况的改变而调节,车辆运行的最优性能只能在特定运行情况下才能获得。当车辆过曲线侧风增大时,往往不能完全与车体发生作用,列车的倾覆稳定性得不到保障。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高速列车的主动抗侧风系统及其方法,以解决现有的高速列车受侧风影响所导致的倾覆稳定性的问题。
[0006]本专利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7]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用于高速列车的主动抗侧风系统,所述高速列车包括车体和构架,所述主动抗侧风系统包括:主动抗侧滚扭杆子系统、主动横向减振子系统和传感子系统,所述主动抗侧滚扭杆子系统和所述主动横向减振子系统分别设置于所述车体和所述构架之间,所述传感子系统设置于所述车体上,以用于获取高速列车的侧滚数据和所述高速列车的横移数据,并将所述侧滚数据和所述横移数据传输至远端。
[0008]可选择地,所述主动抗侧滚扭杆子系统包括:圆扭杆,所述圆扭杆具有彼此相对设置的两个端部;扭臂,所述扭臂具有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每个所述端部分别连接所述第一连接端;以及竖直作动器,所述第二连接端连接有所述竖直作动器,且所述竖直作动器远离所述第二连接端的一端连接所述车体;所述圆扭杆、所述扭臂和所述竖直作动器在空间内两两相互垂直,且所述竖直作动器的长度延伸方向为竖直方向。
[0009]可选择地,所述传感子系统包括位移传感器、车速传感器和风速传感器,所述位移传感器设置于所述车体的底部,且位于所述车体宽度的中线上,以用于获取所述车体在竖
直方向上的位移数据;所述车速传感器和所述风速传感器设置于所述车体的相对两侧,以分别获取驾驶时所述高速列车的车速数据和风速数据。
[0010]可选择地,所述车体下方竖直设置有横向止挡,所述主动横向减振子系统包括:平行于所述车体宽度方向设置的水平作动器,所述水平作动器一端固设于所述横向止挡上,另一端固设于所述构架上。
[0011]可选择地,所述传感子系统还包括横向位移传感器,所述横向位移传感器设置于所述车体底部,且位于所述车体宽度的中线上;所述横向位移传感器用于获取所述高速列车构架在所述车体宽度方向上的位移数据。
[0012]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根据上述的用于高速列车的主动抗侧风系统的主动抗侧风方法,所述主动抗侧风方法包括:
[0013]利用所述主动抗侧滚扭杆子系统对所述高速列车进行主动抗侧滚操作;
[0014]利用所述主动抗横移减振子系统对所述高速列车进行主动抗横移操作。
[0015]可选择地,所述利用所述主动抗侧滚扭杆子系统对所述高速列车进行主动抗侧滚操作包括:
[0016]S1:获取所述高速列车的侧滚数据,其中,所述侧滚数据包括所述车体在竖直方向上的位移数据、驾驶时所述高速列车的车速和风速;
[0017]S2:根据所述侧滚数据,得到竖直作动器的侧滚位移;
[0018]S3:判断所述侧滚位移是否小于第一预设阈值,若是,返回步骤S1,否则,进入步骤S4;
[0019]S4:根据所述第一预设阈值和所述侧滚位移之间的差值,得到主动抗侧滚扭杆输出力矩控制比例系数;
[0020]S5:根据所述主动抗侧滚扭杆输出力矩控制比例系数,得到所述竖直作动器的输出位移与作用力;
[0021]S6:根据所述竖直作动器的输出位移与作用力,得到复原侧滚力矩;
[0022]S7:利用所述复原侧滚力矩,实现所述主动抗侧滚。
[0023]可选择地,所述步骤S4中,所述主动抗侧滚扭杆输出力矩控制比例系数为:
[0024][0025]其中,k为主动式抗侧滚扭杆输出力矩控制比例系数;y
B
表示车体重心横移量;F
L
表示侧风引起的升力;m
B
表示车体质量的一半;b表示轮轨接触点横向跨距的一半;e表示风压作用中心与车体重心的间距;车体侧滚角位移;h
GB
为车体重心至轨面的距离;μ为构架质量与车体质量的一半的比值;h
GT
为构架重心至轨面的距离;a
u
为列车未平衡时的离心加速度;a
y
为高速列车横向振动加速度;D为所述高速列车的倾覆系数;h
BC
风压作用中心至轨面距离且C
M
为气动力矩系数;F
S
为侧风力且u为风速;ρ为空气密度,S表示接触面积。
[0026]可选择地,所述利用所述主动抗横移减振子系统对所述高速列车进行主动抗横移操作包括:
[0027]A1:获取所述高速列车的横移数据;其中,所述横移数据包括所述横向止挡在所述车体宽度方向上的横向位移;
[0028]A2:判断所述横向位移是否小于横移限制,若是,返回步骤A1;否则,进入步骤A3;
[0029]A3:控制水平作动器输出作用力;
[0030]A4:利用所述水平作动器的输出作用力,实现所述主动抗横移。
[0031]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32]一、本系统通过引入作动器的概念,将其作为主动控制的核心部件,较之前的系统来说,主动抗侧滚子系统可以得到输出位移与倾覆稳定性的关系。该系统不仅考虑了侧滚的影响,还考虑了侧风给车辆带来的横移影响。
[0033]主动抗侧滚扭杆子系统对于抑制车体的侧滚位移具有较好的效果,主动防横移子系统对于控制车体与构架间的相对横移也具有明显的作用,该装置的安装使得高速列车行车安全得到保障。
[0034]二、本系统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同时安装传感器使测量值精确,反馈至控制器实现闭环控制,数据更加真实、可靠。
附图说明
[0035]图1为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主动抗侧滚扭杆子系统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36]图2为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主动抗侧风系统的结构示意图1;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高速列车的主动抗侧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高速列车包括车体和构架,所述主动抗侧风系统包括:主动抗侧滚扭杆子系统、主动横向减振子系统和传感子系统,所述主动抗侧滚扭杆子系统和所述主动横向减振子系统分别设置于所述车体和所述构架之间,所述传感子系统设置于所述车体上,以用于获取高速列车的侧滚数据和所述高速列车的横移数据,并将所述侧滚数据和所述横移数据传输至远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高速列车的主动抗侧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动抗侧滚扭杆子系统包括:圆扭杆(3),所述圆扭杆(3)具有彼此相对设置的两个端部;扭臂(2),所述扭臂(2)具有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每个所述端部分别连接所述第一连接端;以及竖直作动器(1),所述第二连接端连接有所述竖直作动器(1),且所述竖直作动器(1)远离所述第二连接端的一端连接所述车体;所述圆扭杆(3)、所述扭臂(2)和所述竖直作动器(1)在空间内两两相互垂直,且所述竖直作动器(1)的长度延伸方向为竖直方向。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高速列车的主动抗侧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传感子系统包括位移传感器(6)、车速传感器(7)和风速传感器(8),所述位移传感器(6)设置于所述车体的底部,且位于所述车体宽度的中线上,以用于获取所述车体在竖直方向上的位移数据;所述车速传感器(7)和所述风速传感器(8)设置于所述车体的相对两侧,以分别获取驾驶时所述高速列车的车速数据和风速数据。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高速列车的主动抗侧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车体下方竖直设置有横向止挡,所述主动横向减振子系统包括:平行于所述车体宽度方向设置的水平作动器(4),所述水平作动器(4)一端固设于所述横向止挡上,另一端固设于所述构架上。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高速列车的主动抗侧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传感子系统还包括横向位移传感器(5),所述横向位移传感器(5)设置于所述车体底部,且位于所述车体宽度的中线上;所述横向位移传感器(5)用于获取所述高速列车构架在所述车体宽度方向上的位移数据。6.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

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用于高速列车的主动抗侧风系统的主动抗侧风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动抗侧风方法包括:利用所述主动抗侧滚扭杆子系统对所述高速列车进行主动抗侧滚操作;利用所述主动抗横移减振子系统对所述高速列车进行主动抗横移操作。7.根据权利要求6...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毛冉成曾京文敬涵宋烨沙承玉
申请(专利权)人:西南交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