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基聚氨酯液体敷料及其制备方法、抗菌膜层技术

技术编号:32347219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2-20 02:0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医用材料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水基聚氨酯液体敷料及其制备方法、抗菌膜层。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在制备聚氨酯预聚物的过程中引入一定量的醇胺、羟甲基羧酸以及磺酸钠作为亲水扩链剂,能对聚氨酯预聚物进行合适的亲水改性,使其能作为水基液体敷料的成膜物质;通过引入一定量能与多异氰酸酯发生化学反应的抗菌剂,使抗菌剂以化学接枝的方式被引入聚合物链段中,不易流失到环境中引起微生物抗药性,且实现了敷料的长期抗菌效果,此外,抗菌剂的引入还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聚氨酯的交联密度,并维持在合理范围,使敷料在成膜后具有一定的耐水性能,同时,也具备较好的透气性。也具备较好的透气性。也具备较好的透气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水基聚氨酯液体敷料及其制备方法、抗菌膜层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医用材料
,特别是涉及一种水基聚氨酯液体敷料及其制备方法、抗菌膜层。

技术介绍

[0002]医用敷料作为伤口处的覆盖物,在伤口愈合过程中,可以替代受损的皮肤起到暂时性屏障作用,避免或控制伤口感染,提供有利于创面愈合的环境。传统的伤口敷料,如创口贴,具有覆盖创口、防止感染等功能,但是这些传统敷料存在舒适性差、阻碍血液循环、不能完全隔绝细菌、去除过程容易黏连伤口等缺点,因此在临床应用中受到一定限制;而液体伤口敷料具有任意喷涂、可成膜、透明防水、不影响用户外观等优点,因此越来越受到人们欢迎。
[0003]按采用的材料,医用敷料目前大致可分为:天然材料类,合成高分子材料类,无机材料类和复合材料类。可以作为敷料的合成高分子材料有很多种,例如聚氨酯、聚乙烯醇、聚乙烯、聚丙烯腈、硅橡胶等。其中,聚氨酯材料经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证明,具有安全、无毒、无刺激、不致敏、无异物反应、创面愈合快、生物相容性好等优点。然而,目前市面上涉及使用聚氨酯的敷料多为固体敷料,只是采用聚氨酯作为发泡层,很少将聚氨酯作为液体敷料的成膜物质使用,即使有少数采用聚氨酯作为液体敷料成膜物质的,鉴于聚氨酯的疏水性,也均是油性液体敷料而非温和无刺激的水性液体敷料。而传统的水性敷料,虽然温和无刺激,但产品耐水性和持久抗菌阻菌性不足,对伤口保护作用较弱。
[0004]此外,为了增加液体敷料的主动抗菌性能,使其不仅仅局限于对细菌病毒的物理阻隔,常常通过物理混合向敷料中加入一些抗菌成分,但通过物理混合加入的抗菌剂容易从成膜物质中渗漏,造成体表环境污染,引起细菌耐药性,甚至可能会引起“超级细菌”产生;且抗菌剂持续渗漏完全后,液体敷料成膜物质不再具有抗菌效果,因此,通过物理共混加入抗菌剂的液体敷料很难具有长效的抑菌杀菌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0005]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水基聚氨酯液体敷料及其制备方法,其采用聚氨酯作为水基液体敷料的成膜物质,具有安全、无毒、无刺激、不致敏、无异物反应、创面愈合快、生物相容性好的优点;抗菌剂通过化学接枝引入,较物理共混具有更长效的抗菌活性,不易渗漏;且成膜后具有防水作用,对伤口的防护更稳固。
[0006]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水基聚氨酯液体敷料,按质量份计,包括以下原料组分:
[0007][0008]其中,所述亲水扩链剂为醇胺、羟甲基羧酸以及磺酸钠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抗菌剂可与所述多异氰酸酯发生化学反应;
[0009]所述亲水扩链剂为醇胺和/或羟甲基羧酸,所述原料组分还包括1~10质量份的中和剂。
[001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多元醇的数均分子量为100Da~10000Da;和/或
[0011]所述多元醇为聚醚多元醇和/或聚酯多元醇;和/或
[0012]所述多异氰酸酯为非芳香多异氰酸酯;和/或
[0013]所述抗菌剂为季铵盐类抗菌剂、胍类抗菌剂以及天然抗菌剂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天然抗菌剂为壳聚糖、壳聚糖季铵盐、甲壳素以及抗菌肽中的一种或多种。
[001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聚醚多元醇为聚四氢呋喃多元醇、聚丙二醇多元醇、聚乙二醇多元醇、聚丙二醇

乙二醇多元醇以及聚四氢呋喃

丁二醇多元醇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聚酯多元醇为聚(ε

己内酯)多元醇、聚碳酸酯多元醇、聚乳酸以及聚乙丙交酯多元醇中的一种或多种;和/或
[0015]所述非芳香多异氰酸酯为己二异氰酸酯、4,4

双(异氰酸酯环己基)甲烷、甲基环己基二异氰酸酯、2,2,4

三甲基己烷撑二异氰酸酯、2,6

二异氰酸酯甲基己酸酯以及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中的一种或多种;和/或
[0016]所述季铵盐类抗菌剂为多羟基季铵盐或多氨基季铵盐,所述胍类抗菌剂为聚六甲基胍、聚六甲基胍盐酸盐、聚六甲基双胍、聚六甲基双胍盐酸盐、壳聚糖胍以及壳聚糖胍盐酸盐中的一种或多种。
[0017]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亲水扩链剂为N

甲基二乙醇胺、N

乙基二乙醇胺、N

正丙基二乙醇胺、叔丁基二乙醇胺、N

乙基二乙醇胺、二羟甲基丙酸、二羟甲基丁酸、1,2

丙二醇
‑3‑
磺酸钠以及1,4

丁二醇
‑2‑
磺酸钠中的一种或多种;和/或
[0018]所述中和剂为冰醋酸、乳酸、乙醇酸、盐酸、硫酸、苹果酸、柠檬酸、精氨酸、赖氨酸、组氨酸、三乙胺、三乙醇胺、N

甲基二乙醇胺、氨水、氢氧化钠以及氢氧化钾中的一种或多种。
[0019]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还包括助剂,按质量份计,所述助剂包括:
[0020]催化剂
ꢀꢀꢀꢀꢀꢀꢀꢀꢀ
0.01~1份;
[0021]小分子扩链剂
ꢀꢀꢀꢀ
0.01~30份;以及
[0022]小分子交联剂
ꢀꢀꢀꢀ
0.01~8份。
[0023]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催化剂为辛酸亚锡和/或二月桂酸二丁基锡;和/或
[0024]所述小分子扩链剂为乙二醇、2

甲基

1,3

丙二醇、一缩二乙二醇、1,4

丁二醇、2,3

丁二醇、1,6

己二醇、新戊二醇、二甘醇、乙二胺、水合乙二胺、乙二胺盐中的一种或多种;
和/或
[0025]所述小分子交联剂为三乙醇胺、甘油、山梨醇、葡萄糖中的一种或多种。
[0026]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水的用量为200~1500份;所述稀释剂为丙酮或甲乙酮,用量为100~1000份。
[0027]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水基聚氨酯液体敷料的制备方法,选自方法A、方法B或方法C中的一种:
[0028]方法A包括以下步骤:
[0029]按照前述任一实施方式所述的水基聚丙烯酸酯液体敷料的原料组分备料,其中,将所述抗菌剂分为第一抗菌剂和第二抗菌剂,将所述稀释剂分为第一稀释剂和第二稀释剂,将所述助剂分为第一助剂和第二助剂;
[0030]将所述多元醇置于容器中脱水,通氮气或氩气,调节温度至50℃~90℃,加入所述多异氰酸酯和所述第一助剂,反应;加入所述亲水扩链剂、所述第二助剂、所述第一抗菌剂以及所述第一稀释剂,继续反应;加入所述中和剂和所述第二稀释剂,继续反应,制得聚氨酯预聚物a;将所述聚氨酯预聚物a降温至50℃以下,备用;
[0031]将所述第二抗菌剂溶于所述水中,得到抗菌剂水溶液;向搅拌中的所述聚氨酯预聚物a中加入所述抗菌剂水溶液,分散5min~60min,制得含稀释剂的水性聚氨酯分散液a;去除所述含稀释剂的水性聚氨酯分散液a中的稀释剂,制得所述水基聚氨酯液体敷料;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基聚氨酯液体敷料,其特征在于,按质量份计,包括以下原料组分:其中,所述亲水扩链剂为醇胺、羟甲基羧酸以及磺酸钠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抗菌剂可与所述多异氰酸酯发生化学反应;所述亲水扩链剂为醇胺和/或羟甲基羧酸,所述原料组分还包括1~10质量份的中和剂。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基聚氨酯液体敷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元醇的数均分子量为100Da~10000Da;和/或所述多元醇为聚醚多元醇和/或聚酯多元醇;和/或所述多异氰酸酯为非芳香多异氰酸酯;和/或所述抗菌剂为季铵盐类抗菌剂、胍类抗菌剂以及天然抗菌剂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天然抗菌剂为壳聚糖、壳聚糖季铵盐、甲壳素、抗菌肽中的一种或多种。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水基聚氨酯液体敷料,其特征在于,所述聚醚多元醇为聚四氢呋喃多元醇、聚丙二醇多元醇、聚乙二醇多元醇、聚丙二醇

乙二醇多元醇以及聚四氢呋喃

丁二醇多元醇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聚酯多元醇为聚(ε

己内酯)多元醇、聚碳酸酯多元醇、聚乳酸以及聚乙丙交酯多元醇中的一种或多种;和/或所述非芳香多异氰酸酯为己二异氰酸酯、4,4

双(异氰酸酯环己基)甲烷、甲基环己基二异氰酸酯、2,2,4

三甲基己烷撑二异氰酸酯、2,6

二异氰酸酯甲基己酸酯以及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中的一种或多种;和/或所述季铵盐类抗菌剂为多羟基季铵盐或多氨基季铵盐,所述胍类抗菌剂为聚六甲基胍、聚六甲基胍盐酸盐、聚六甲基双胍、聚六甲基双胍盐酸盐、壳聚糖胍以及壳聚糖胍盐酸盐中的一种或多种。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基聚氨酯液体敷料,其特征在于,所述亲水扩链剂为N

甲基二乙醇胺、N

乙基二乙醇胺、N

正丙基二乙醇胺、叔丁基二乙醇胺、N

乙基二乙醇胺、二羟甲基丙酸、二羟甲基丁酸、1,2

丙二醇
‑3‑
磺酸钠以及1,4

丁二醇
‑2‑
磺酸钠中的一种或多种;和/或所述中和剂为冰醋酸、乳酸、乙醇酸、盐酸、硫酸、苹果酸、柠檬酸、精氨酸、赖氨酸、组氨酸、三乙胺、三乙醇胺、N

甲基二乙醇胺、氨水、氢氧化钠以及氢氧化钾中的一种或多种。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水基聚氨酯液体敷料,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助剂,按质量份计,所述助剂包括:催化剂
ꢀꢀꢀꢀꢀꢀꢀꢀꢀꢀ
0.01~1份;小分子扩链剂
ꢀꢀꢀꢀ
0.01~30份;以及小分子交联剂
ꢀꢀꢀꢀ
0.01~8份。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水基聚氨酯液体敷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催化剂为辛酸亚锡和/或二月桂酸二丁基锡;和/或所述小分子扩链剂为乙二醇、2

甲基

1,3

丙二醇、一缩二乙二醇、1,4

丁二醇、2,3

丁二醇、1,6

己二醇、新戊二醇、二甘醇、乙二胺、水合乙二胺、乙二胺盐中的一种或多种;和/或所述小分子交联剂为三乙醇胺、甘油、山梨醇、葡萄糖中的一种或多种。7.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水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卢智慧侯志国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粤港澳大湾区黄埔材料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