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模块化水上污泥水处理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2344274 阅读:6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2-16 18:5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模块化水上污泥水处理系统,涉及海上污水处理设备领域,按照污水处理流程,进水驳运分配站、污水储存舱、工艺过程舱、水处理工艺模块橇、污泥处理工艺模块橇、净水舱以及出水驳运分配站依次布设在船体上,水上污泥水处理系统相比陆地分散式污水处理系统,具有移动灵活、单次处理量大、受影响因素少、机动高效以及对接陆地用户便利等优点,尤其是在洪水期也可使用,独立构成污水处理系统,同时可根据客户方便需要调整污泥水工艺系统,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处理系统作为陆地污水处理工程的补充设施尚属于应用空白。补充设施尚属于应用空白。补充设施尚属于应用空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模块化水上污泥水处理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海上污水处理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模块化水上污泥水处理系统。

技术介绍

[0002]随着国家对水环境保护日益重视,不断加大沿海、河湖水污染应急机制建设力度,预防水污染风险灾害发生,而我国河湖及海岸沿线往往是经济发达敏感资源多、人口聚集、港口和工业园区密集地区,水环境保护压力巨大。
[0003]专利技术人在思索如何针对临海、河湖地区污水设施应急应对处置能力不足等问题,满足临时污水项目的需要,专利技术人于2017年11月申请了一种大型水上移动式多功能污水处理装置,专利公开号是CN207536113U,包括主船体,主船体内有若干个船舱,船舱包括机舱、污水储存舱和污水工艺过程舱;主船体的主甲板上设置有驳运分配站和若干个污水处理工艺装置,驳运分配站通过甲板管系与污水处理工艺装置相连接,驳运分配站通过舱内管线与污水储存舱和污水工艺过程舱相连接;主甲板上设置有与驳运分配站和污水处理工艺装置相连接的工艺集中控制室,该技术综合考虑了营运环境,船级社技术规范,污水处理标准和技术等,实现快速反应,应对多种污水处理的净化,达标后能够直接排入周围水域,服务目标广泛,不占用陆上用地,投资及建成快,灵活便捷,快速反应机动到位等优势。
[0004]但是专利技术人在后续实施中,发觉已有专利的污水处理装置的组装效率和污水处理效率存在不足,因此专利技术人在原有专利的基础上积极思索设计开发一种组装效率高、具备大容量高效和可重复使用的污水处理设施。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模块化水上污泥水处理系统。
[0006]本专利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模块化水上污泥水处理系统,包括船体、进水驳运分配站、污水储存舱、工艺过程舱、水处理工艺模块橇、净水舱、污泥池、污泥处理工艺模块橇以及出水驳运分配站,按照污水处理流程,进水驳运分配站、污水储存舱、工艺过程舱、水处理工艺模块橇、污泥处理工艺模块橇、净水舱以及出水驳运分配站依次布设在船体上;进水驳运分配站通过进水管路接收外界污水;污水储存舱的进水口通过第一管路与进水驳运分配站的排水口相连接,并用于暂存污水;工艺过程舱的进水口通过第二管路与污水储存舱的排水口相连接,并用于初步处理污水;水处理工艺模块橇的进水口通过第三管路与工艺过程舱的排水口相连接,深度清理和净化污水;净水舱的进水口通过第四管路与水处理工艺模块橇的排水口相连接,并用于暂存
净水;出水驳运分配站的进水口通过第五管路与净水舱相连接,并将净水舱内净水排出;污泥池的进口通过第六管路与污水储存舱和工艺过程舱的污泥排出口相连接,并用于暂存污泥;污泥处理工艺模块橇的进口通过第七管路与污泥池的出口相连接,并对污泥进行处理。
[0007]根据上述技术方案,优选的,进水驳运分配站、水处理工艺模块橇、污泥处理工艺模块橇以及出水驳运分配站布设在甲板上,污水储存舱、工艺过程舱以及污泥池布设在船体内,并由船体内的舱室隔绝分隔形成。
[0008]根据上述技术方案,优选的,进水驳运分配站、水处理工艺模块橇、污泥处理工艺模块橇以及出水驳运分配站均采用模块橇装设计,并与甲板可拆卸连接。
[0009]根据上述技术方案,优选的,进水驳运分配站的污水接口可与岸上的污水管线快速对接,出水驳运分配站外输驳运至岸上或直排。
[0010]根据上述技术方案,优选的,还包括新风系统,新风系统使得工艺过程舱和水处理工艺模块橇内形成小于外界气压的负压环境。
[0011]根据上述技术方案,优选的,新风系统包括风机和导风管,导风管的进口与工艺过程舱和水处理工艺模块橇相连接,风机布设在风管上,并向外抽取空气。
[0012]根据上述技术方案,优选的,第一管路、第二管路、第三管路、第四管路、第五管路、第六管路、第七管路上均设有泵机。
[0013]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水上污泥水处理系统相比陆地分散式污水处理系统,具有移动灵活、单次处理量大、受影响因素少、机动高效以及对接陆地用户便利等优点,尤其是在洪水期也可使用,独立构成污水处理系统,同时可根据客户方便需要调整污泥水工艺系统。
[0014](2)本专利技术的处理系统作为陆地污水处理工程的补充设施尚属于应用空白。
附图说明
[0015]图1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0016]图中:1、第一管路;2、第二管路;3、第三管路;4、第四管路;5、第五管路;6、第六管路;7、第七管路;8、新风系统。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下面将结合附图对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18]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模块化水上污泥水处理系统,包括船体、进水驳运分配站、污水储存舱、工艺过程舱、水处理工艺模块橇、净水舱、污泥池、污泥处理工艺模块橇以及出水驳运分配站,按照污水处理流程,进水驳运分配站、污水储存舱、工艺过程舱、水处理工艺模块橇、污泥处理工艺模块橇、净水舱以及出水驳运分配站依次布设在船体上;
进水驳运分配站通过进水管路接收外界污水;污水储存舱的进水口通过第一管路1与进水驳运分配站的排水口相连接,并用于暂存污水,且第一管路上优选设有滤器;工艺过程舱的进水口通过第二管路2与污水储存舱的排水口相连接,并用于初步处理污水;水处理工艺模块橇的进水口通过第三管路3与工艺过程舱的排水口相连接,深度清理和净化污水;净水舱的进水口通过第四管路4与水处理工艺模块橇的排水口相连接,并用于暂存净水;出水驳运分配站的进水口通过第五管路5与净水舱相连接,并将净水舱内净水排出;污泥池的进口通过第六管路6与污水储存舱和工艺过程舱的污泥排出口相连接,并用于暂存污泥;污泥处理工艺模块橇的进口通过第七管路7与污泥池的出口相连接,并对污泥进行处理。
[0019]根据上述实施例,优选的,进水驳运分配站、水处理工艺模块橇、污泥处理工艺模块橇以及出水驳运分配站布设在甲板上,污水储存舱、工艺过程舱以及污泥池布设在船体内,并由船体内的舱室隔绝分隔形成。
[0020]根据上述实施例,优选的,进水驳运分配站、水处理工艺模块橇、污泥处理工艺模块橇以及出水驳运分配站均采用模块橇装设计,并与甲板可拆卸连接。
[0021]根据上述实施例,优选的,进水驳运分配站的污水接口可与岸上的污水管线快速对接,出水驳运分配站外输驳运至岸上或直排。
[0022]根据上述实施例,优选的,还包括新风系统8,新风系统8使得工艺过程舱和水处理工艺模块橇内形成小于外界气压的负压环境。
[0023]根据上述实施例,优选的,新风系统8包括风机和导风管,导风管的进口与工艺过程舱和水处理工艺模块橇相连接,风机布设在风管上,并向外抽取空气。
[0024]根据上述实施例,优选的,第一管路1、第二管路2、第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模块化水上污泥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船体、进水驳运分配站、污水储存舱、工艺过程舱、水处理工艺模块橇、净水舱、污泥池、污泥处理工艺模块橇以及出水驳运分配站,按照污水处理流程,所述进水驳运分配站、污水储存舱、工艺过程舱、水处理工艺模块橇、污泥处理工艺模块橇、净水舱以及出水驳运分配站依次布设在船体上;所述进水驳运分配站通过进水管路接收外界污水;所述污水储存舱的进水口通过第一管路与进水驳运分配站的排水口相连接,并用于暂存污水;所述工艺过程舱的进水口通过第二管路与污水储存舱的排水口相连接,并用于初步处理污水;所述水处理工艺模块橇的进水口通过第三管路与工艺过程舱的排水口相连接,深度清理和净化污水;所述净水舱的进水口通过第四管路与水处理工艺模块橇的排水口相连接,并用于暂存净水;所述出水驳运分配站的进水口通过第五管路与净水舱相连接,并将净水舱内净水排出;所述污泥池的进口通过第六管路与污水储存舱和工艺过程舱的污泥排出口相连接,并用于暂存污泥;所述污泥处理工艺模块橇的进口通过第七管路与污泥池的出口相连接,并对污泥进行处理。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模块化水上污泥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驳运分配站、水处理工艺模块...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石峰黄国良韩宇牛志刚罗晓明郑坤杨静
申请(专利权)人:中海油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