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须裂腹鱼的受精卵孵化系统及其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2341002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2-16 18:4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巨须裂腹鱼的受精卵孵化系统,包括积水池和设置于积水池内的多个孵化组,所述孵化组包括收集槽和设置于收集槽两侧的生产支架,所述生产支架上并排设置有多个孵化器,所述生产支架的上方设置有一根横向水管,所述横向水管上设置有对应各个孵化器的带阀门的出水管,每根所述出水管都连接一根进水软管,所述积水池和收集槽均设置有排水口,所述收集槽在排水口的前方设置有筛网。该孵化系统的孵化鱼卵成活率高,生产效率高,可在西藏规模化生产。规模化生产。规模化生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巨须裂腹鱼的受精卵孵化系统及其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鱼类的养殖
,特别涉及一种巨须裂腹鱼的受精卵孵化系统。

技术介绍

[0002]巨须裂腹鱼,为辐鳍鱼纲鲤形目鲤科裂腹鱼属的一种鱼类。分布于亚洲中国西藏自治区的雅鲁藏布江流域,体长可达33.3厘米,属草食性,成鱼会在砂石河床上产卵,可做为食用鱼,是西藏特有经济鱼类。近年来,由于过度捕捞,使得局部地区巨须裂腹鱼资源受到很大的影响。此外不科学的放生习惯,外来物种入侵,致使巨须裂腹鱼等高原鱼类生存压力发生变化。导致现有巨须裂腹鱼的种群数量和分布面积下降,已于2021年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水生野生动物。
[0003]开展巨须裂腹鱼规模化孵化技术研究是其资源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的重要举措。目前还未见有巨须裂腹鱼规模化孵化的相关研究报道。
[0004]CN202011267666.5公开了一种西藏拉萨裸裂尻鱼鱼卵的规模化孵化系统,该系统在孵化器的顶端设置环形溢水槽,流水从孵化器的顶端涌出,进入到环形溢水槽中,再经导流槽流到地面从排水口排出,死卵可随着水流从孵化器上端的溢水口流出,不用剔除死卵,节约大量人力财力。该系统会在孵化器内引入大量气泡,会带走大量健康鱼卵,同时系统结构也不适用于巨须裂腹鱼的习性特点。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巨须裂腹鱼的受精卵孵化系统。该孵化系统的孵化鱼卵成活率高,生产效率高,可在西藏规模化生产。
[0006]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巨须裂腹鱼的受精卵孵化系统,包括积水池和设置于积水池内的多个孵化组,所述孵化组包括收集槽和设置于收集槽两侧的生产支架,所述生产支架上并排设置有多个孵化器,所述生产支架的上方设置有一根横向水管,所述横向水管上设置有对应各个孵化器的带阀门的出水管,每根所述出水管都连接一根进水软管,所述积水池和收集槽均设置有排水口,所述收集槽在排水口的前方设置有筛网;所述孵化器包括孵化桶和进水管,所述进水管的出水端从孵化桶的顶部插入并靠近所述孵化桶的底部,所述孵化桶的上端外侧壁环绕设置有溢水槽,孵化桶的顶端高于所述溢水槽的侧壁,所述溢水槽的溢水口连接朝向所述收集槽的导流槽,所述进水软管伸入所述进水管。
[0007]由于巨须裂腹鱼受精卵为沉性卵,将孵化器设计为由上而下进水,水流在重力作用下撞击到孵化桶圆弧形底面,水柱反射回来,形成自下而上的水流,水流速度稳定,可使受精卵能保持均匀上下翻滚,避免沉积。
[0008]为了保证水体的溶氧,引入的水源通常采用曝气后的井水,因此横向水管内通常带有大量气泡,如果将水源直接引入孵化桶,会在水体的底部引入大量气泡,鱼卵会被气泡带动漂浮到液面上和死卵一起随水流从顶部溢出。本专利技术采用软管伸入进水管的方式来引
入水流,气泡在进水管内就向上浮,再从进水管的顶端溢出,而不会从进水管的底端进入到孵化桶,避免了桶内气泡的产生。
[0009]本专利技术所述进水管的内径为1

1.5cm,所述进水软管的外径比进水管的内径小2

4mm。限定进水管的内径保证水流向孵化桶底部的冲击力,限定进水软管的外径比进水管的内径小2

4mm,使二者间形成1

2mm的间隙空间,有利于气泡在进水管内上浮。
[0010]优选地,所述孵化桶的高度为60cm,所述进水软管伸入到距所述进水管的顶端1/3处。孵化桶的高度为60cm,在水流的配合下,巨须裂腹鱼鱼卵刚好在孵化器底部40

50cm处上下翻滚,有利于空间的利用。进水软管伸入到距所述进水管的顶端1/3处,使气泡不会从进水管的底端进入。
[0011]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巨须裂腹鱼的受精卵孵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A、受精卵到耳石出现期以前,将受精卵置于平列槽中孵化框内流水孵化;耳石出现期后,将受精卵移入孵化器中孵化。
[0012]B、外部水源从进水软管流出,经进水管,保持孵化器持续进水,受精卵在底部水流作用下上下翻滚;C、死卵漂浮在水面上,并顺水流从孵化器上部的溢水口排出到收集槽中,打捞出死卵;D、鱼苗出膜以后,将孵化器和收集槽内的鱼苗转移到平列槽中培养。
[0013]优选地,所述外部水源为曝气后的井水,孵化水温为7

10℃,pH 7.5

8.5,溶氧≥8mg/L。
[0014]水温越低,受精卵孵化周期越长,同时孵化率越低;水温过高,受精卵孵化率显著降低,初孵仔鱼畸形率显著升高。巨须裂腹鱼受精卵在水温低于7℃时,孵化周期显著增加,受精卵孵化率显著降低;水温高于10℃,受精卵孵化率显著降低,初孵仔鱼畸形率显著升高。
[0015]优选地,所述孵化框孵化时的平列槽中水流速为0.01

0.02m/s,所述孵化器孵化时的进水管出水口的水流速为0.1

0.157m/s,水流量为30

60 L/min。
[0016]巨须裂腹鱼受精卵在耳石出现期以前对水流和震动非常敏感,水流速超过0.02m/s,受精卵死亡率显著升高,水流速低于0.01m/s,水流交换过慢,受精卵容易缺氧死亡。控制孵化器孵化时的进水管出水口的水流速低于0.1m/s,巨须裂腹鱼受精卵不能上下翻滚,堆积在底部,容易局部缺氧和滋生水霉;水流速高于0.157m/s后,受精卵上下翻滚幅度太大,受精卵适应不了,易造成大量死亡。
[0017]进一步优选地,孵化器的孵化密度为0.4

0.6万粒每升水。在0.1

0.157m/s水流速下,受精卵均匀上下翻滚,受精卵充满整个孵化器67

83%,充分利用孵化器空间,同时又不会从孵化器顶部溢出;受精卵孵化密度高于0.6万粒每升水后,受精卵容易从孵化器顶部溢出。
[0018]进一步优选地,所述收集槽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一个所述排水口,设置两个排水口有利于水流在0.1

0.157m/s的流速下能及时地从平列槽中排出。
[0019]优选地,所述孵化框内孵化占总孵化时间的40%

42%。
[0020]优选地,所述孵化框的网孔直径为1.5mm,防止鱼卵随水流流走;所述收集槽内的筛网孔径为0.8mm,防止出膜较早的鱼苗逃逸。
[0021]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1、本专利技术的鱼卵孵化器,占地面积小,单位面积可孵化受精卵数量大大增加;受精卵死亡后,鱼卵发白,密度变小,可随着水流从孵化器上端流出,因此不用剔除死卵,节约大量人力财力。
[0022]2、由于巨须裂腹鱼受精卵为沉性卵,将孵化器设计为由上而下的进水,水流在重力作用下撞击到孵化桶圆弧形底面,水柱反射回来,形成自下而上的水流,水流速度稳定,可使受精卵能保持均匀上下翻滚,采用软管伸入进水管的方式来引入水流,气泡在进水管内就向上浮,再从进水管的顶端溢出,而不会从进水管的底端进入到孵化桶,大量减少桶内气泡的产生,避免健康鱼卵和随气泡一起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巨须裂腹鱼的受精卵孵化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积水池和设置于积水池内的多个孵化组,所述孵化组包括收集槽和设置于收集槽两侧的生产支架,所述生产支架上并排设置有多个孵化器,所述生产支架的上方设置有一根横向水管,所述横向水管上设置有对应各个孵化器的带阀门的出水管,每根所述出水管都连接一根进水软管,所述积水池和收集槽均设置有排水口,所述收集槽在排水口的前方设置有筛网;所述孵化器包括孵化桶和进水管,所述进水管的出水端从孵化桶的顶部插入并靠近所述孵化桶的底部,所述孵化桶的上端外侧壁环绕设置有溢水槽,孵化桶的顶端高于所述溢水槽的侧壁,所述溢水槽的溢水口连接朝向所述收集槽的导流槽,所述进水软管伸入所述进水管。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巨须裂腹鱼的受精卵孵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管的内径为1

1.5cm,所述进水软管的外径比进水管的内径小2

4mm。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巨须裂腹鱼的受精卵孵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孵化桶的高度为60cm,所述进水软管伸入到距所述进水管的顶端1/3处。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巨须裂腹鱼的受精卵孵化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A、受精卵到耳石出现期以前,将受精卵置于平列槽中孵化框内流水孵化;耳石出现期后,将受精卵移入孵化器中孵化;B、外部水源从进水软管流出,经进水管,保持孵化器持续进水,受精卵在底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曾本和王且鲁旺久
申请(专利权)人: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水产科学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