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利用茶叶渣制作生物有机肥的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2338546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2-16 18:4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利用茶叶渣制作生物有机肥的装置,包括支撑机构、发酵机构、进水机构、排水机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发酵槽、洒水管和安置板构成一套发酵组件,且呈上下分布式设置有三套,可进行多层组件共同发酵,减少占地空间;洒水管通过连接套管连接在安置板的下板面,且洒水管在每一个发酵槽的上方均设置有三个,且每根洒水管上均安装有多个喷嘴,确保对发酵槽内的茶叶渣进行均匀洒水,以保持湿润度,以便于茶叶渣的发酵;发酵槽的底部呈倾斜状设置,使渗入到槽底的积水能够经由连接软管顺利排出。由连接软管顺利排出。由连接软管顺利排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利用茶叶渣制作生物有机肥的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茶叶渣加工设备,具体为一种利用茶叶渣制作生物有机肥的装置,属于茶叶渣加工处理


技术介绍

[0002]中国是一个常常饮用茶叶的传统大国,在日常生活中,会产生数量庞大的茶叶渣,而将这些茶叶渣直接丢弃会造成较大的污染,茶叶中含有茶碱,但经过冲泡的茶叶渣虽然已经丧失部分茶碱,但长期使用茶叶渣做为花肥可改变土壤酸碱度,有利于花草的生长,因此为了避免茶叶渣的浪费丢弃,以及为了对资源的二次利用,可将茶叶渣进行发酵制作生物有机肥。
[0003]而对于现有的用于对茶叶渣进行发酵的装置,往往存在以下不足:
[0004]1、只是简单的把茶叶渣堆放起来,让茶叶渣自行发酵,而不进行温湿度的控制,导致发酵速度较慢,同时也会导致发酵不彻底;
[0005]2、往往只是设置进行单层发酵槽进行发酵,会占用较大的空间,进入增加了发酵过程中的成本投入;
[0006]3、在进行茶叶渣发酵时,为了保持茶叶渣的湿度,需要对其进行洒水,而现有的洒水处理往往是直接将水泼入茶叶渣内,进而造成洒水不均匀,同样不利于茶叶渣的发酵。

技术实现思路

[0007]本技术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问题而提供一种利用茶叶渣制作生物有机肥的装置。
[0008]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一种利用茶叶渣制作生物有机肥的装置,包括
[0009]支撑机构,其用于支撑该装置的各组件以及机构,且由放置在发酵室内的底板、竖直连接在底板两侧的侧板、以及两端通过螺丝水平连接在两个侧板之间的安置板构成;
[0010]发酵机构,其安置在支撑机构的两侧侧板之间,且由通过两端固定焊接的支撑板卡放在侧板内侧面设置的卡块上的发酵槽构成,且内部盛放有茶叶渣的所述发酵槽位于安置板的下方;
[0011]进水机构,其安置在支撑机构的一侧,且对所述发酵槽内的茶叶渣进行洒水湿润,且由一端通过水泵与外设供水端相连接的进水管、与进水管另一端相通连接的洒水管构成,且洒水管位于所述发酵槽上方;
[0012]排水机构,其安置在支撑机构的另一侧,且由呈L状竖直设置的排水管以及连接在发酵槽底端开设的出水孔和排水管之间的连接软管构成。
[0013]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用于放置该装置的发酵室设置有恒温恒湿调节系统,且进水机构的水泵接入该恒温恒湿调节系统。
[0014]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发酵槽、洒水管和安置板构成一套发酵组
件,且呈上下分布式设置有三套。
[0015]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洒水管通过三通接头与进水管的出水端相连通,且所述三通接头与进水管的连接端安装有开闭阀门。
[0016]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洒水管通过连接套管连接在安置板的下板面,且洒水管在每一个发酵槽的上方均设置有三个,且每根洒水管上均安装有多个喷嘴。
[0017]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发酵槽的两侧边均焊接固定有把手。
[0018]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发酵槽内安置有呈悬空设置的板身上开设有多个漏孔的漏板,且所述漏板与发酵槽的底部留有空隙。
[0019]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漏板上设有多个向上凸起的空腔。
[0020]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发酵槽的底部呈倾斜状设置。
[0021]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22]1、发酵槽、洒水管和安置板构成一套发酵组件,且呈上下分布式设置有三套,可进行多层组件共同发酵,减少占地空间;
[0023]2、洒水管通过连接套管连接在安置板的下板面,且洒水管在每一个发酵槽的上方均设置有三个,且每根洒水管上均安装有多个喷嘴,确保对发酵槽内的茶叶渣进行均匀洒水,以保持湿润度,以便于茶叶渣的发酵;
[0024]3、发酵槽内安置有呈悬空设置的板身上开设有多个漏孔的漏板,且漏板与发酵槽的底部留有空隙,即可确保多余的水分能够渗出,同时也可保证位于最下方的茶叶渣的空气流通,以维持发酵的进行;
[0025]4、漏板上设有多个向上凸起的空腔,对茶叶渣的内部起到通风换气的作用,以维持内部茶叶渣的发酵;
[0026]5、发酵槽的底部呈倾斜状设置,使渗入到槽底的积水能够经由连接软管顺利排出。
附图说明
[0027]图1为本技术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8]图2为本技术发酵槽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9]图3为本技术发酵槽剖面结构示意图;
[0030]图4为本技术漏板结构示意图;
[0031]图5为本技术洒水管连接结构示意图。
[0032]图中:1、底板,2、侧板,3、发酵槽,4、支撑板,5、卡块,6、洒水管,7、连接套管,8、安置板,9、喷嘴,10、三通接头,11、进水管,12、水泵,13、把手,14、漏板,15、漏孔,16、连接软管和17、排水管。
具体实施方式
[0033]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34]实施例一
[0035]请参阅图1~5,一种利用茶叶渣制作生物有机肥的装置,包括
[0036]支撑机构,其用于支撑该装置的各组件以及机构,且由放置在发酵室内的底板1、竖直连接在底板1两侧的侧板2、以及两端通过螺丝水平连接在两个侧板2之间的安置板8构成;
[0037]发酵机构,其安置在支撑机构的两侧侧板2之间,且由通过两端固定焊接的支撑板4卡放在侧板2内侧面设置的卡块5上的发酵槽3构成,且内部盛放有茶叶渣的所述发酵槽3位于安置板8的下方;
[0038]进水机构,其安置在支撑机构的一侧,且对所述发酵槽3内的茶叶渣进行洒水湿润,且由一端通过水泵12与外设供水端相连接的进水管11、与进水管11另一端相通连接的洒水管6构成,且洒水管6位于所述发酵槽3上方;
[0039]排水机构,其安置在支撑机构的另一侧,且由呈L状竖直设置的排水管17以及连接在发酵槽3底端开设的出水孔和排水管17之间的连接软管16构成。
[0040]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用于放置该装置的发酵室设置有恒温恒湿调节系统,且进水机构的水泵12接入该恒温恒湿调节系统,可根据系统的调控进行启动或关闭,进而实现有针对性的对发酵槽3内的茶叶渣进行供水湿润,以确保该装置处于恒温恒湿的环境下进行发酵。
[0041]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发酵槽3、洒水管6和安置板8构成一套发酵组件,且呈上下分布式设置有三套,可进行多层组件共同发酵,减少占地空间。
[0042]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洒水管6通过三通接头10与进水管11的出水端相连通,且所述三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利用茶叶渣制作生物有机肥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机构,其用于支撑该装置的各组件以及机构,且由放置在发酵室内的底板(1)、竖直连接在底板(1)两侧的侧板(2)、以及两端通过螺丝水平连接在两个侧板(2)之间的安置板(8)构成;发酵机构,其安置在支撑机构的两侧侧板(2)之间,且由通过两端固定焊接的支撑板(4)卡放在侧板(2)内侧面设置的卡块(5)上的发酵槽(3)构成,且内部盛放有茶叶渣的所述发酵槽(3)位于安置板(8)的下方;进水机构,其安置在支撑机构的一侧,且对所述发酵槽(3)内的茶叶渣进行洒水湿润,且由一端通过水泵(12)与外设供水端相连接的进水管(11)、与进水管(11)另一端相通连接的洒水管(6)构成,且洒水管(6)位于所述发酵槽(3)上方;排水机构,其安置在支撑机构的另一侧,且由呈L状竖直设置的排水管(17)以及连接在发酵槽(3)底端开设的出水孔和排水管(17)之间的连接软管(16)构成。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利用茶叶渣制作生物有机肥的装置,其特征在于:用于放置该装置的发酵室设置有恒温恒湿调节系统,且进水机构的水泵(12)接入该恒温恒湿调节系统。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利用茶叶渣制作生物有机肥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酵槽(...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鹏汪建飞周成乔策策邢素芝张平夏金林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科技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