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隧道顶板格构柱处孔洞封堵处理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2336168 阅读:5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2-16 18:4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新型隧道顶板格构柱处孔洞封堵处理装置,将封堵材料灌注至该装置以对孔洞进行封堵处理,包括:钢筋笼,包括若干插入至孔洞的第一支撑杆和连接件,连接件将若干第一支撑杆连接固定;封堵板,设置在钢筋笼的下方,并与钢筋笼连接;其中,每个第一支撑杆包括主支架和与主支架连接的支撑部,支撑部用于插入至孔洞的边缘以固定钢筋笼,若干主支架之间形成有空腔,封堵材料被灌注至空腔内以封堵孔洞。通过设置有主支架和与主支架连接的支撑部,在使用该装置封堵孔洞时,将主支架伸入至孔洞内,将支撑部插入至孔洞的边缘,从而在施工过程中增强了整个钢筋笼的牢固性和安全性,从而提高了孔洞的封堵施工质量,提高了防水效果。水效果。水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新型隧道顶板格构柱处孔洞封堵处理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新型隧道顶板格构柱处孔洞封堵处理装置。

技术介绍

[0002]格构柱近年来已经作为大型基坑支撑体系中的一部分,越来越多的出现在隧道、地铁、车站的建设中,出现的形式也是更加的丰富多样,从早期的型钢或钢板设计成双轴对称或单轴对称设计,到后来的变截面格构柱,设计师们将格构柱如此频繁的运用,也侧面反映了格构柱便捷性,经济性和可适用性。
[0003]然而为了加强顶板的防水效果,后期施工需对格构柱进行清除以及清除后的孔洞封堵。但孔洞的封堵控制难度较大,且孔洞封堵的施工质量直接关系到顶板的防水质量。在传统的封堵孔洞的处理中,孔洞内埋入钢筋,下部搭设封堵板后直接灌注混凝土,使用上述方法进行封堵的顶板的防水效果差,且施工工期长。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隧道顶板格构柱处孔洞封堵处理装置,其封堵孔洞后的顶板防水效果好,且结构简单,施工工艺简单,施工工期短。
[0005]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新型隧道顶板格构柱处孔洞封堵处理装置,将封堵材料灌注至该装置以对孔洞进行封堵处理,包括:
[0006]钢筋笼,包括若干插入至孔洞的第一支撑杆和连接件,所述连接件将若干所述第一支撑杆连接固定;
[0007]封堵板,设置在所述钢筋笼的下方,并与所述钢筋笼连接;
[0008]其中,每个所述第一支撑杆包括主支架和与所述主支架连接的支撑部,所述支撑部用于插入至孔洞的边缘以固定所述钢筋笼,若干所述主支架之间形成有空腔,所述封堵材料被灌注至所述空腔内以封堵所述孔洞。
[0009]进一步地,所述支撑部呈L型。
[0010]进一步地,所述支撑部具有插接端,所述插接端呈锥形。
[0011]进一步地,所述主支架与所述支撑部一体成型设置。
[0012]进一步地,所述支撑部插入所述孔洞边缘后高于所述孔洞边缘。
[0013]进一步地,所述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空腔内的至少一个第二支撑杆,所述第二支撑杆包括安装在所述封堵板上的副支架和与所述副支架连接的对拉部;
[0014]所述装置还包括安装在所述孔洞上方的至少两个固定杆,所述对拉部与至少两个所述固定杆抵持。
[0015]进一步地,至少两个所述固定杆之间存在间距,所述副支架远离所述封堵板的一端被夹持在所述间距内,所述对拉部设置在所述固定杆的上方并与所述固定杆抵持。
[0016]进一步地,所述固定杆的长度大于所述孔洞的直径。
[0017]进一步地,所述封堵板与所述钢筋笼为可拆卸连接。
[0018]进一步地,所述连接件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中轴线与所述第二连接部的中轴线在水平方向垂直设置。
[0019]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设置有主支架和与主支架连接的支撑部,在使用该装置封堵孔洞时,将主支架伸入至孔洞内,将支撑部插入至孔洞的边缘,从而在施工过程中增强了整个钢筋笼的牢固性和安全性,从而提高了孔洞的封堵施工质量,提高了防水效果。
[0020]上述说明仅是本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技术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
附图说明
[0021]图1为本技术所示的新型隧道顶板格构柱处孔洞封堵处理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下文中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0023]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
[0024]在本技术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顶、底”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方向而言的,或者是针对部件本身在竖直、垂直或重力方向上而言的;同样地,为便于理解和描述,“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但上述方位词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
[0025]请参见图1,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所示的新型隧道顶板格构柱处孔洞封堵处理装置100用于封堵隧道顶板中清除格构柱后的孔洞,在进行封堵时,将封堵材料灌注至该装置100以进行对孔洞的封堵处理。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将该装置100应用在其他场景,例如,应用在地铁中、房屋建造中等,因此,在此不对该装置100的应用场景做具体限定。
[0026]该装置100包括钢筋笼1和设置在钢筋笼1下方的封堵板2,该封堵板2用以将钢筋笼1封堵孔洞时与钢筋笼1连接。该钢筋笼1包括若干第一支撑件和连接件12。其中,连接件12用以将若干按照预设排布方式的若干第一支撑件连接固定,其固定方式可以为焊接等,在此不对连接方式做具体限定。工作人员将经过连接件12固定的第一支撑杆11下放至孔洞内,然后进行灌注封堵材料,以将孔洞封堵。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封堵板2和钢筋笼1为可拆卸连接。
[0027]具体的,每个第一支撑杆11包括主支架111和与主支架111连接的支撑部112。在进行对孔洞封堵时,被连接件12固定连接在一起的主支架111放入至孔洞中,封堵板2从孔洞的下方与主支架111连接。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主支架111与支撑部112为一体成型设置,以防止在进行封堵孔洞的过程中,主支架111与支撑部112发生断裂,从而影响封堵质量。
[0028]该支撑部112呈L型,该L型支撑部112包括与主支架111连接的第一支撑部1121和与第一支撑部1121连接的第二支撑部1122,L型支架远离主支架111的一端插入至孔洞洞口的边缘,即,第二支撑部1122插入至孔洞边缘,以实现对主支架111的固定。本实施例中,第二支撑部1122具有插接端,该插接端呈锥形设置,进一步使得支撑部112能够更稳定的插入至孔洞洞口的边缘中,从而使得主支架111在孔洞中更加稳定,继而提高封堵质量。若干第一支撑杆11的主支架111之间形成有空腔113,在进行对孔洞封堵时,需要将封堵材料灌注至空腔113内。
[0029]为了提高孔洞封堵的质量,在封堵材料将主支架111的空腔113灌注满后,即,封堵材料与孔洞洞口齐平后,本实施例中,支撑部112插入孔洞边缘后高于孔洞的边缘,即,第二支撑部1122插入至孔洞边缘后在高度方向上高于孔洞边缘,将封堵材料沿着高于孔洞边缘的第二支撑部1122继续灌入,并使得封堵完成后的封堵材料的最高点高于孔洞边缘,且可以将上述最高点到孔洞边缘设置为弧形,以方便水流沿该弧形面流出至地面上,从而进一步加强防水效果。
[0030]该装置100还包括设置在空腔113内的两个第二支撑杆13,该第二支撑杆13与封堵板2为可拆卸连接。具体的,每个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隧道顶板格构柱处孔洞封堵处理装置,将封堵材料灌注至该装置以对孔洞进行封堵处理,其特征在于,包括:钢筋笼,包括若干插入至孔洞的第一支撑杆和连接件,所述连接件将若干所述第一支撑杆连接固定;封堵板,设置在所述钢筋笼的下方,并与所述钢筋笼连接;其中,每个所述第一支撑杆包括主支架和与所述主支架连接的支撑部,所述支撑部用于插入至孔洞的边缘以固定所述钢筋笼,若干所述主支架之间形成有空腔,所述封堵材料被灌注至所述空腔内以封堵所述孔洞。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隧道顶板格构柱处孔洞封堵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呈L型。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隧道顶板格构柱处孔洞封堵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具有插接端,所述插接端呈锥形。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隧道顶板格构柱处孔洞封堵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支架与所述支撑部一体成型设置。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隧道顶板格构柱处孔洞封堵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插入所述孔洞边缘后高于所述孔洞边缘。6.如权利要求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崔平川万朋均屈小飞尧棋范泽恩胡鹏涛安向前吴亚超崔艳贺尹伟强
申请(专利权)人:中交一公局第二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