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等温除湿和冷风机的制冷系统切换结构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2326546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2-16 18:3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等温除湿和冷风机的制冷系统切换结构,旨在解决现有的新风除湿机功能单一的不足。该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包括机体,机体内设有送风腔、排风腔,送风风机、再热冷凝器、蒸发器安装在送风腔内,第一冷凝器、排风风机安装在排风腔内;压缩机出口连接第一冷凝器进口,第一冷凝器出口并联第一支管、第二支管,第一支管和第二支管上分别安装第一电磁阀、第二电磁阀,第一支管连接到再热冷凝器进口,再热冷凝器出口和蒸发器进口之间并联第一节流管、第二节流管,第一节流管和第二节流管上分别安装第一节流阀和第二节流阀,第二节流管上安装单向阀,第二支管连接到第二节流管上,蒸发器出口连接到压缩机进口。发器出口连接到压缩机进口。发器出口连接到压缩机进口。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等温除湿和冷风机的制冷系统切换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制冷系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用于等温除湿和冷风机的制冷系统切换结构。

技术介绍

[0002]新风除湿机是将室外空气经过过滤除湿后,通过新风管道将相对干燥的、并达到目标相对湿度的空气送至室内,以达到舒适性或工艺性室内环境湿度需求的除湿设备。现有的新风除湿机,通常只有新风除湿功能,在一些特殊空间如厨房、卫生间不方便安装空调的空间,无法获得适宜的环境温度。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了克服上述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等温除湿和冷风机的制冷系统切换结构,它能实现等温除湿工作模式和冷风机工作模式对应的制冷系统的切换,便于实现等温除湿工作模式和冷风机工作模式。
[000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等温除湿和冷风机的制冷系统切换结构,包括机体、压缩机、蒸发器、第一冷凝器、再热冷凝器、送风风机、排风风机,机体内设有送风腔、排风腔,送风风机、再热冷凝器、蒸发器安装在送风腔内,第一冷凝器、排风风机安装在排风腔内;压缩机出口连接第一冷凝器进口,第一冷凝器出口并联第一支管、第二支管,第一支管和第二支管上分别安装第一电磁阀、第二电磁阀,第一支管连接到再热冷凝器进口,再热冷凝器出口和蒸发器进口之间并联第一节流管、第二节流管,第一节流管和第二节流管上分别安装第一节流阀和第二节流阀,第二节流管上安装单向阀,第二支管连接到第二节流管上单向阀和第二节流阀之间的位置,蒸发器出口连接到压缩机进口。
[0005]制冷系统工作时,能够实现等温除湿工作模式和冷风机工作模式。等温除湿工作模式下,冷媒从压缩机出口排出进入第一冷凝器,第一电磁阀开启,第二电磁阀关闭,冷媒进入再热冷凝器,经过单向阀、第二节流阀进入蒸发器,再回到压缩机进口,如此循环工作,送风风机将等温除湿后的空气从送风腔向外排出。冷风机工作模式时,冷媒从压缩机出口排出进入第一冷凝器,第一电磁阀关闭,第二电磁阀开启,冷媒经第二节流阀进入蒸发器,再回到压缩机进口,如此循环工作。再热冷凝器中的冷媒通过第一节流阀补充到蒸发器中,直到再热冷凝器与蒸发器压力平衡,送风风机将冷风从送风腔向外排出。第一节流阀与第二节流阀比,第一节流阀的管路更长、管径更细,第一节流阀的节流效果好。因此在等温除湿工作模式下,再热冷凝器内的冷媒从第二节流阀送入蒸发器,而不会从第一节流阀送入蒸发器。排风风机工作使排风腔内产生流动的气流,对第一冷凝器进行散热。本方案侧重等温除湿功能。
[0006]这种用于等温除湿和冷风机的制冷系统切换结构能实现等温除湿工作模式和冷风机工作模式对应的制冷系统的切换,便于实现等温除湿工作模式和冷风机工作模式。
[0007]作为优选,第二节流管上第二支管和第二节流阀之间安装储液桶。储液桶能够储存冷媒,使系统有足够的冷媒量,便于冷媒补充到主循环的管路中,使系统运行高效。
[0008]作为优选,储液桶设置在送风腔内。储液桶安装在送风腔内,布设安装方便。
[0009]另一种方案,第二支管上安装第二冷凝器,第二支管上安装单向阀,第二支管与蒸发器进口之间连接第三节流管,第三节流管上安装第三节流阀,第三节流管连接在第二支管上第二冷凝器出口和单向阀之间。
[0010]等温除湿工作模式下,冷媒从压缩机出口排出进入第一冷凝器,第一电磁阀开启,第二电磁阀关闭,冷媒进入再热冷凝器,经过单向阀、第二节流阀进入蒸发器,再回到压缩机进口,如此循环工作,送风风机将等温除湿后的空气从送风腔向外排出。第二冷凝器中的冷媒通过第三节流阀补充到蒸发器中,直到第二冷凝器与蒸发器压力平衡。
[0011]冷风机工作模式时,第一电磁阀关闭,第二电磁阀开启,冷媒从压缩机出口排出进入第一冷凝器、再进入第二冷凝器,经第二支管上的单向阀、第二节流阀进入蒸发器,再回到压缩机进口,如此循环工作。再热冷凝器中的冷媒通过第一节流阀补充到蒸发器中,直到再热冷凝器与蒸发器压力平衡,送风风机将冷风从送风腔向外排出。第一节流阀、第三节流阀与第二节流阀比,第一节流阀、第三节流阀的管路更长、管径更细,第一节流阀、第三节流阀的节流效果好。排风风机工作使排风腔内产生流动的气流,对第一冷凝器进行散热。本方案侧重冷风机功能。
[0012]作为优选,第二冷凝器设置在排风腔内。第二冷凝器安装在排风腔中便于散热。
[0013]作为优选,压缩机安装在排风腔内。压缩机安装在排风腔中便于散热。
[0014]作为优选,机体内设有回风腔、新风腔,机体内安装换热器,换热器内设有两换热风道,回风腔、新风腔与两换热风道的前端之间分别连接有第一风阀和第二风阀,回风腔、新风腔与两换热风道的后端之间分别连接有第三风阀和第四风阀,两换热风道的后端分别与送风腔、排风腔连通。
[0015]通过对第一风阀、第二风阀、第三风阀、第四风阀的控制,可实现带预冷的新风除湿机工作模式、内循环除湿工作模式、全热交换新风机工作模式,功能多样。
[00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用于等温除湿和冷风机的制冷系统切换结构能实现等温除湿工作模式和冷风机工作模式对应的制冷系统的切换,便于实现等温除湿工作模式和冷风机工作模式。
附图说明
[0017]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2是本技术的实施例1的管路连接示意图;
[0019]图3是本技术的实施例2的管路连接示意图;
[0020]图中:1、机体,2、压缩机,3、蒸发器,4、第一冷凝器,5、再热冷凝器,6、送风风机,7、排风风机,8、送风腔,9、排风腔,10、第一支管,11、第二支管,12、第一电磁阀,13、第二电磁阀,14、第一节流管,15、第二节流管,16、第一节流阀,17、第二节流阀,18、单向阀,19、回风腔,20、新风腔,21、换热器,22、第一风阀,23、第二风阀,24、第三风阀,25、第四风阀,26、储液桶,27、第二冷凝器,28、第三节流管,29、第三节流阀。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具体描述:
[0022]实施例1:一种用于等温除湿和冷风机的制冷系统切换结构(参见附图1、附图2),包括机体1、压缩机2、蒸发器3、第一冷凝器4、再热冷凝器5、送风风机6、排风风机7,机体内设有送风腔8、排风腔9,送风风机、再热冷凝器、蒸发器安装在送风腔内,第一冷凝器、排风风机安装在排风腔内;压缩机出口连接第一冷凝器进口,第一冷凝器出口并联第一支管10、第二支管11,第一支管和第二支管上分别安装第一电磁阀12、第二电磁阀13,第一支管连接到再热冷凝器进口,再热冷凝器出口和蒸发器进口之间并联第一节流管14、第二节流管15,第一节流管和第二节流管上分别安装第一节流阀16和第二节流阀17,第二节流管上安装单向阀18,第二支管连接到第二节流管上单向阀和第二节流阀之间的位置,蒸发器出口连接到压缩机进口。压缩机安装在排风腔内。再热冷凝器置于蒸发器和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等温除湿和冷风机的制冷系统切换结构,其特征是,包括机体、压缩机、蒸发器、第一冷凝器、再热冷凝器、送风风机、排风风机,机体内设有送风腔、排风腔,送风风机、再热冷凝器、蒸发器安装在送风腔内,第一冷凝器、排风风机安装在排风腔内;压缩机出口连接第一冷凝器进口,第一冷凝器出口并联第一支管、第二支管,第一支管和第二支管上分别安装第一电磁阀、第二电磁阀,第一支管连接到再热冷凝器进口,再热冷凝器出口和蒸发器进口之间并联第一节流管、第二节流管,第一节流管和第二节流管上分别安装第一节流阀和第二节流阀,第二节流管上安装单向阀,第二支管连接到第二节流管上单向阀和第二节流阀之间的位置,蒸发器出口连接到压缩机进口。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等温除湿和冷风机的制冷系统切换结构,其特征是,第二节流管上第二支管和第二节流阀之间安装储液桶。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等温除湿和冷风机的制冷系统切换结构,其特征是,储液桶设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叶海林岑利峰叶子豪徐剑夏宾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普林艾尔电器工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