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节水型稻田灌溉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2308037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2-12 20:2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节水型稻田灌溉系统,属于农业种植技术领域,包括基站、收集池、第一净化池、第二净化池、预混罐以及储液罐,基站外侧安装设有收集池,收集池与第一净化池间通过接通有第一液泵的第一导液管连通,基站顶部安装设有遮雨棚,位于遮雨棚下方设有第一净化池、第二净化池第一净化池、第二净化池与预混罐间通过接通有第二液泵的第二导液管连通,预混罐与储液罐间通过接通有第三液泵的第三导液管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有效解决了稻田灌溉过水资源短缺的问题,不仅保证了稻田灌溉水资源的充足,对自然雨水资源的有效的净化处理和高效的灌溉,而且可有效的使得灌溉药液和水进行定量调配,减少灌溉的工序,具有显著的实用性。具有显著的实用性。具有显著的实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节水型稻田灌溉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农业种植
,具体涉及一种节水型稻田灌溉系统。

技术介绍

[0002]田间灌水既是提高灌溉水利用率的最后环节,又是引水、输水和配水的基础,改进田间灌水技术是农业节水的重点,为地补充作物所需水分的技术措施。水稻田在灌溉时,有时需要对药液与水的混合液进行灌溉,传统的水稻田灌溉装置一般是在外侧将药液与水混合后再集中导入灌溉装置中,这就使得需要事先对药液和水进行定量调配,不仅增加了灌溉的工序,且不易准确把握混合液的灌溉量,容易造成混合液调配过多导致浪费和调配过少需要再次调配的问题。为了保证稻田在灌溉可以有效的节约水资源,本技术提出了一种节水型稻田灌溉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和缺点。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节水型稻田灌溉系统。
[0004]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0005]一种节水型稻田灌溉系统,包括基站、收集池、第一净化池、第二净化池、预混罐以及储液罐,所述基站外侧安装设有所述收集池,所述收集池与所述第一净化池间通过接通有第一液泵的第一导液管连通,所述基站顶部安装设有遮雨棚,位于所述遮雨棚下方设有所述第一净化池、第二净化池,所述第一净化池、第二净化池顶部侧边间通过连通管道连通,所述第一净化池、第二净化池与所述预混罐间通过接通有第二液泵的第二导液管连通,所述预混罐与所述储液罐间通过接通有第三液泵的第三导液管连通,所述第三导液管间还接通设有第二过滤箱,所述储液罐上连通设有第四导液管,所述第四导液管间设有第四液泵。
[0006]优选的,所述遮雨棚顶部设有集雨槽,所述集雨槽底部与所述收集池顶部通过第五导液管连通,所述第五导液管间连通设有第一过滤箱,所述第一过滤箱设置在所述收集池顶部,所述集雨槽底部设有滤框,所述滤框设于所述第五导液管的管口位置。
[0007]优选的,所述收集池底部侧边设有排污口,所述收集池顶部侧边设有溢流管。
[0008]优选的,所述第二净化池内部顶端安装设有液位报警器,所述液位报警器的水平高度高于所述连通管道的水平高度。
[0009]优选的,所述第一净化池、第二净化池底部均设有排污阀。
[0010]优选的,所述储液罐外侧连通设有液位观察计。
[0011]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有效解决了稻田灌溉过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利用自然雨水资源净化处理存储进行使用,不仅保证了稻田灌溉水资源的充足,对自然雨水资源的有效的净化处理和高效的灌溉,而且可有效的使得灌溉药液和水进行定量调配,减少灌溉的工序,本技术的结构简单,在稻田灌溉中广泛应用,具有显著的实用性。
附图说明:
[0012]图1: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3]图中:01、基站,02、收集池,03、第一净化池,04、第二净化池,05、预混罐,06、储液罐,07、第一液泵,08、第一导液管,09、遮雨棚,10、连通管道,11、第二液泵,12、第二导液管,13、第三液泵,14、第三导液管,15、第二过滤箱,16、四导液管,17、第四液泵,18、集雨槽,19、第五导液管,20、收集池,21、滤框,22、排污口,23、溢流管,24、液位报警器,25、排污阀,26、液位观察计。
具体实施方式:
[0014]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为了更好说明本实施例,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结构及其说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
[0015]如图1所示,一种节水型稻田灌溉系统,包括基站 01、收集池 02、第一净化池 03、第二净化池 04、预混罐05以及储液罐06,基站01外侧安装设有收集池02,收集池02与第一净化池03间通过接通有第一液泵07的第一导液管08连通,基站01顶部安装设有遮雨棚09,位于遮雨棚09下方设有设有第一净化池03、第二净化池04,第一净化池03、第二净化池04顶部侧边间通过连通管道10连通,第一净化池03、第二净化池04与预混罐05间通过接通有第二液泵11的第二导液管12连通,预混罐05与储液罐06间通过接通有第三液泵13的第三导液管14连通,第三导液管14间还接通设有第二过滤箱 15,储液罐06上连通设有第四导液管 16,第四导液管16间设有第四液泵17。
[0016]本方案进一步的优化设置为:如图1所示,遮雨棚09顶部设有集雨槽 18,集雨槽18底部与收集池02顶部通过第五导液管19连通,第五导液管 19间连通设有第一过滤箱20,第一过滤箱20设置在收集池02顶部,集雨槽 18底部设有滤框21,滤框21设于第五导液管19的管口位置。
[0017]本方案进一步的优化设置为:如图1所示,收集池02底部侧边设有排污口 22,收集池02顶部侧边设有溢流管 23,收集池02底部沉积的污渍通过排污口22排出,当收集池02内雨水收集满了之后,多余的雨水通过溢流管23 排出。
[0018]本方案进一步的优化设置为:如图1所示,第二净化池04内部顶端安装设有液位报警器24,液位报警器24的水平高度高于连通管道10的水平高度,收集池02内的雨水通过第一导液管08进入第一净化池03中,待第一净化池 03水位达到连通管道10高度,雨水通过连通管道10进入第二净化池04在,待到水位达到连通管道10之后,第一净化池03、第二净化池04液位继续同步上升,当水位达到至液位报警器24时,液位报警器24发出警报使得第一液泵07停止工作。
[0019]本方案进一步的优化设置为:如图1所示,第一净化池03、第二净化池 04底部均设有排污阀25,第一净化池03、第二净化池04底部沉积的污泥通过排污阀25排出。
[0020]本方案进一步的优化设置为:如图1所示,储液罐06外侧连通设有液位观察计26,通过液位观察计26可实时观察储液罐06内灌溉液的液位。
[0021]本技术的使用方法或原理为:自然界雨水落至集雨槽18,雨水被滤框21粗滤,粗滤掉树叶等物质,然后雨水通过第五导液管19进入第一过滤箱20过滤掉不可溶性杂质,
过滤后的雨水进入收集池02中,通过第一液泵 07将收集池02中的雨水通过第一导液管08进入第一净化池03中,待第一净化池03水位达到连通管道10高度,雨水通过连通管道10进入第二净化池 04在,待到水位达到连通管道10之后,第一净化池03、第二净化池04液位继续同步上升,当水位达到至液位报警器24时,液位报警器24发出警报使得第一液泵07停止工作,第一净化池03、第二净化池04可静置雨水,也可以在第一净化池03、第二净化池04中加入处理剂净化器雨水,通过第二液泵11将雨水由第二导液管12到导入预混罐05中,预混罐05上设有进料口,其内设有搅拌零件,将农药液加入预混罐05与雨水混合后,可以通过第三液泵13使得预混罐05中的灌溉液由第三导液管14进入第二过滤箱15中进行过滤,防止灌溉液堵塞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节水型稻田灌溉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基站(01)、收集池(02)、第一净化池(03)、第二净化池(04)、预混罐(05)以及储液罐(06),所述基站(01)外侧安装设有所述收集池(02),所述收集池(02)与所述第一净化池(03)间通过接通有第一液泵(07)的第一导液管(08)连通,所述基站(01)顶部安装设有遮雨棚(09),位于所述遮雨棚(09)下方设有所述第一净化池(03)、第二净化池(04),所述第一净化池(03)、第二净化池(04)顶部侧边间通过连通管道(10)连通,所述第一净化池(03)、第二净化池(04)与所述预混罐(05)间通过接通有第二液泵(11)的第二导液管(12)连通,所述预混罐(05)与所述储液罐(06)间通过接通有第三液泵(13)的第三导液管(14)连通,所述第三导液管(14)间还接通设有第二过滤箱(15),所述储液罐(06)上连通设有第四导液管(16),所述第四导液管(16)间设有第四液泵(17)。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节水型稻田灌溉系统,其特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红革
申请(专利权)人:中振智农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