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于移动管道的运输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2305424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2-12 20:2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便于移动管道的运输装置,属于建筑施工技术领域,有效解决了大型工业厂房使用的管道在现场安装时移动不便不稳定存在安全隐患以及容易造成磨损等问题。该技术方案包括矩形结构的架体,架体的底部四角处分别设置有滚轮,架体的内侧水平设置有托架,托架的顶部设置有与管道配合的传送带,托架连接有升降机构,升降机构连接有位于传送带上方的压紧机构,位于架体前后两侧的滚轮分别连接有转向机构与驱动机构,驱动机构通过传动机构与传送带的传动滚筒活动配合。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提供了一种结构平稳、安全,即可方便快捷的进行管道移动又能有效辅助装卸管道的运输装置。道的运输装置。道的运输装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便于移动管道的运输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建筑施工
,尤其涉及一种便于移动管道的运输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大型工业厂房在进行后期各类管道安装过程中需要对大量的单节管道进行搬运,目前普遍采用叉车进行拖拽的方式,但在拖拽过程中需要人员通过人力协助控制管道的行走路径,不仅搬运效率较低而且管道搬运过程也不够稳定,在增加人员劳动强度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小的安全隐患,管道的晃动甚至脱落很容易碰伤操作人员,另外拖拽对于管道也存在一定伤害极易出现管道坡口磨损,造成后期焊接质量不合格。
[0003]因此如何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就成为本技术面临的课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结构平稳、安全,即可方便快捷的进行管道移动又能有效辅助装卸管道的运输装置。
[0005]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本技术提供了一种便于移动管道的运输装置,包括矩形结构的架体,所述架体的底部四角处分别设置有滚轮,所述架体的内侧水平设置有托架,所述托架的顶部设置有与管道配合的传送带;
[0006]所述托架连接有升降机构,所述升降机构连接有位于所述传送带上方的压紧机构;
[0007]位于所述架体前后两侧的所述滚轮分别连接有转向机构与驱动机构;
[0008]所述驱动机构通过传动机构与所述传送带的传动滚筒活动配合。
[0009]所述架体包括竖直设置且成矩形分布的四根竖杆,每相邻的两根所述竖杆顶部之间均固定连接有水平设置的上横杆;
[0010]所述滚轮包括转动连接于前侧两根所述竖杆底部的前滚轮和固定连接于后侧两根所述竖杆底部的后滚轮;
[0011]沿所述架体行进方向的两根所述竖杆之间的靠近所述滚轮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水平设置的下横杆。
[0012]两个所述前滚轮均通过前轮轴转动连接有前轮架,所述转向机构包括固定连接于所述前轮架的顶部中心处且竖直朝上设置的连接杆,所述连接杆顶部与其对应的所述竖杆的底部转动连接;
[0013]所述连接杆的顶部中心处固定连接有竖直朝上设置的第一转杆,所述第一转杆贯穿其对应的所述竖杆内侧中心处延伸至所述架体的上方且与所述竖杆内侧转动配合;
[0014]两根所述第一转杆的顶部均同轴固定连接有第一蜗轮,两个所述第一蜗轮同时与水平设置的第一蜗杆两侧啮合,所述第一蜗杆的中心转轴与转向电机的输出轴同轴固定连接。
[0015]通过控制转向电机转动方向,控制蜗杆的转动方向,蜗杆同时带动两个第一蜗轮
同一方向转动,第一蜗轮带动第一转杆转动,第一转杆带动连接杆转动,连接杆又带动前滚轮转动从而控制行进的方向。
[0016]两个所述后滚轮均通过后轮轴转动连接有后轮架,所述后轮架的顶部中心处均与其对应的所述竖杆底部固定连接;
[0017]所述驱动机构包括同轴套接于两根所述后轮轴相对的一端的第一传动盘,对应每个所述第一传动盘在靠近所述上横杆的下侧均设置有第二传动盘,每个所述第一传动盘与其对应的所述第二传动盘之间均套设有第一传动带;
[0018]水平设置的驱动杆的两端分别同轴固定连接于两个所述第二传动盘,所述驱动杆的中心转轴与驱动电机的输出轴同轴固定连接。
[0019]通过控制驱动电机的转向控制后滚轮的行进方向,驱动电机带动驱动杆转动,驱动杆带动第二传动盘转动,第二传动盘通过第一传动带带动第一传动盘转动,第一传动盘带动后轮轴转动,从而带动后滚轮转动。
[0020]所述托架为矩形结构,所述托架的四个角部上方均固定连接有竖直朝上设置的升降杆,每个所述升降杆的上部均套设于一个竖直设置的限位杆内并与所述限位杆滑动配合,每根所述限位杆的顶侧均固定连接于所述上横杆;
[0021]所述升降机构包括套接于所述升降杆中部水平设置的托板,每个所述托板远离所述架体一侧底部均与竖直设置的螺杆顶部固定连接,每根所述螺杆下侧均同轴套设于套筒内,每个所述套筒顶部均同轴转动连接有第二蜗轮,每个所述第二蜗轮中心部均开设有贯穿的内螺纹孔,每个所述内螺纹孔均与其对应的螺杆螺纹连接;
[0022]每个所述套筒的底部均固定连接于水平设置的底座顶部外侧,每个所述底座均固定连接于所述下横杆上,每个所述底座顶部内侧均开设有贯穿的滑孔,每个所述滑孔均其对应的所述升降杆滑动配合。
[0023]对应同侧的两个所述第二蜗轮均设置有第二蜗杆,每个所述第二蜗杆的两侧同时与其对应的两个所述第二蜗轮啮合;
[0024]每个所述第二蜗杆的中心部均同轴套接有第三传动盘,对应每个所述第三传动盘在所述架体的上方均设置有第四传动盘,每个所述第三传动盘与其对应的所述第四传动盘之间均套设有第二传动带,每个所述第四传动盘均同轴套接于水平设置的第二转杆,每个所述第二转杆均转动连接于支架,每个所述支架均固定连接于所述上横杆;
[0025]两个所述第二转杆均对称同轴套接有第三蜗轮,对应两个所述第三蜗轮设置有第三蜗杆,所述第三蜗杆的两侧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三蜗轮啮合,所述第三蜗杆的中心转轴同轴固定连接有升降电机的输出轴。
[0026]通过控制升降电机的转动从而控制升降机构带动托架的上升或下降,升降电机带动第三蜗杆转动,第三蜗杆带动两个第三蜗轮转动,第三蜗轮带动第二转杆转动,第二转杆带动第四传动盘转动,第四传动盘通过第二传动带第三传动盘转动,第三传动盘带动第二蜗杆转动,第二蜗杆带动两个第二蜗轮转动,第二蜗轮转动带动螺杆上升或下降,螺杆顶部带动托板上升或下降从而控制升降杆的上升下降,升降机构保证四个升降点的同步性,升降功能平稳高效。
[0027]所述压紧机构包括两个开口朝下的弧形压板,每个所述压板的两端顶部均固定连接有竖直朝上设置的压杆,每根所述压杆的上部均滑动连接于竖直设置的滑槽内,每个所
述滑槽均与一根所述限位杆相对设置并位于所述限位杆的内侧,每个所述滑槽的顶部与其对应的所述限位杆的顶部固定连接,每个所述滑槽朝向其对应的所述限位杆一侧由上至下开设有通长的开槽;
[0028]每根所述压杆朝向所述限位杆的一侧由上至下设置有与所述开槽配合的若干第一齿块,所述升降杆朝向所述压杆的一侧由上至下设置有若干第二齿块,所述第一齿块与所述第二齿块之间设置有转动连接于第一齿轮架上的第一齿轮,所述第一齿轮的两侧分别与所述第一齿块和所述第二齿块啮合。
[0029]压紧机构通过升降机构提供动力,从上至下压紧管道,通过升第二齿块第一齿轮和第一齿块可使压杆同步与升降杆相反方向运行,从而使托架和压板从管道两侧相向而行,夹持管道,保证运输过程的稳定性。
[0030]所述传动机构包括两个分别同轴套接于两个所述后轮轴外侧的第二齿轮,每个所述第二齿轮均啮合有一个第三齿轮,每个所述第三齿轮均同轴套接于一根齿轮轴的外侧,每根所述齿轮轴均转动连接于一个第三齿轮架;
[0031]每个所述齿轮轴的外侧均同轴套接有第五传动盘,对应每个所述第五传动盘均设置有第六传动盘,每个所述第五传动盘与其对应的所述第六传动盘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便于移动管道的运输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矩形结构的架体(1),所述架体(1)的底部四角处分别设置有滚轮(2),所述架体(1)的内侧水平设置有托架(3),所述托架(3)的顶部设置有与管道(4)配合的传送带(5);所述托架(3)连接有升降机构(6),所述升降机构(6)连接有位于所述传送带(5)上方的压紧机构(7);位于所述架体(1)前后两侧的所述滚轮(2)分别连接有转向机构(8)与驱动机构(9);所述驱动机构(9)通过传动机构(10)与所述传送带(5)的传动滚筒活动配合;所述架体(1)包括竖直设置且成矩形分布的四根竖杆(101),每相邻的两根所述竖杆(101)顶部之间均固定连接有水平设置的上横杆(102);所述滚轮(2)包括转动连接于前侧两根所述竖杆(101)底部的前滚轮(201)和固定连接于后侧两根所述竖杆(101)底部的后滚轮(202);沿所述架体(1)行进方向的两根所述竖杆(101)之间的靠近所述滚轮(2)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水平设置的下横杆(103);两个所述前滚轮(201)均通过前轮轴(203)转动连接有前轮架(204),所述转向机构(8)包括固定连接于所述前轮架(204)的顶部中心处且竖直朝上设置的连接杆(801),所述连接杆(801)顶部与其对应的所述竖杆(101)的底部转动连接;所述连接杆(801)的顶部中心处固定连接有竖直朝上设置的第一转杆(802),所述第一转杆(802)贯穿其对应的所述竖杆(101)内侧中心处延伸至所述架体(1)的上方且与所述竖杆(101)内侧转动配合;两根所述第一转杆(802)的顶部均同轴固定连接有第一蜗轮(803),两个所述第一蜗轮(803)同时与水平设置的第一蜗杆(804)两侧啮合,所述第一蜗杆(804)的中心转轴与转向电机(805)的输出轴同轴固定连接;两个所述后滚轮(202)均通过后轮轴(205)转动连接有后轮架(206),所述后轮架(206)的顶部中心处均与其对应的所述竖杆(101)底部固定连接;所述驱动机构(9)包括同轴套接于两根所述后轮轴(205)相对的一端的第一传动盘(901),对应每个所述第一传动盘(901)在靠近所述上横杆(102)的下侧均设置有第二传动盘(902),每个所述第一传动盘(901)与其对应的所述第二传动盘(902)之间均套设有第一传动带(903);水平设置的驱动杆(904)的两端分别同轴固定连接于两个所述第二传动盘(902),所述驱动杆(904)的中心转轴与驱动电机(905)的输出轴同轴固定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于移动管道的运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托架(3)为矩形结构,所述托架(3)的四个角部上方均固定连接有竖直朝上设置的升降杆(301),每个所述升降杆(301)的上部均套设于一个竖直设置的限位杆(302)内并与所述限位杆(302)滑动配合,每根所述限位杆(302)的顶侧均固定连接于所述上横杆(102);所述升降机构(6)包括套接于所述升降杆(301)中部水平设置的托板(601),每个所述托板(601)远离所述架体(1)一侧底部均与竖直设置的螺杆(602)顶部固定连接,每根所述螺杆(602)下侧均同轴套设于套筒(603)内,每个所述套筒(603)顶部均同轴转动连接有第二蜗轮(604),每个所述第二蜗轮(604)中心部均开设有贯穿的内螺纹孔,每个所述内螺纹孔均与其对应的螺杆(602)螺纹连接;
每个所述套筒(603)的底部均固定连接于水平设置的底座(605)顶部外侧,每个所述底座(605)均固定连接于所述下横杆(103)上,每个所述底座(605)顶部内侧均开设有贯穿的滑孔,每个所述滑孔均其对应的所述升降杆(301)滑动配合。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便于移动管道的运输装置,其特征在于,对应同侧的两个所述第二蜗轮(604)均设置有第二蜗杆(606),每个所述第二蜗杆(606)的两侧同时与其对应的两个所述第二蜗轮(604)啮合;每个所述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先伟余梦山姜修涛季华卫李浩远路玉金邵娜王沛君罗思峰刘侠飞蒋园园张智博
申请(专利权)人:中建八局第一建设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