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陆基养鱼及尾水处理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2300475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2-12 20:1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陆基养鱼及尾水处理系统,包括养鱼区、排污区和净化区;养鱼区包括支架和固定于支架内的防渗帆布桶,防渗帆布桶上端设置有进水管,顶部设置有进氧管,底部设置有增氧管和集污漏斗,进氧管与设置于支架外的增氧机相连;养鱼区与排污区相邻设置,并通过排污管相连,排污管两端分别连接集污漏斗和设置于排污区的集污物理沉淀池;排污区与净化区相邻设置,并通过溢水管三相连,溢水管三两端分别连接设置于排污区的集污生物分解池和设置于净化区的生物净化池。该系统可改善水体水质、减少养殖尾水排放或零排放、提高经济收益,可有效解决现有的池塘水质不易调节、水体难以循环使用、病害不易防治的问题。病害不易防治的问题。病害不易防治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陆基养鱼及尾水处理系统


[0001]本技术属于水产养殖
,具体涉及一种陆基养鱼及尾水处理系统。

技术介绍

[0002]现有的淡水水产品种养殖生产活动,大多以池塘集约化养殖为主,在养殖过程中由于养殖密度高,每天投喂饲料数量大,同时投喂的饲料蛋白质高,每年产生的残饵和粪便积累越来越多,与底泥结合产生的淤泥越来越厚。残饵和粪便沉入底泥不能及时分解利用,长期积累产生氨氮、亚盐、甲烷等有害物质,引起水体富营养化和疫病产生,致使养殖的水产品种死亡,造成养殖水污染和养殖户经济损失。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上述现有技术,本技术提供一种陆基养鱼及尾水处理系统,以解决现有水产养殖品种产量低、水体富营养化、水质调控处理成本高、鱼病防治用药量大成本高等问题。
[0004]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陆基养鱼及尾水处理系统,包括养鱼区、排污区和净化区;养鱼区包括支架和固定于支架内的防渗帆布桶,防渗帆布桶上端设置有进水管,顶部设置有进氧管,底部设置有增氧管和集污漏斗,进氧管与增氧管相连,进氧管与设置于支架外的增氧机相连;养鱼区与排污区相邻设置,并通过排污管相连,排污管两端分别连接集污漏斗和设置于排污区的集污物理沉淀池;排污区与净化区相邻设置,并通过溢水管三相连,溢水管三两端分别连接设置于排污区的集污生物分解池和设置于净化区的生物净化池;集污物理沉淀池和集污生物分解池通过所述溢水管二相连。
[0005]本实用采取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支架能有效固定和保护防渗帆布桶,进氧管可以为养鱼池养殖品种输送氧气,在用增氧机增氧时,底部增氧管能够对鱼池进行增氧和水体曝气,提高水体溶氧和加速水体中有机物氧化分解的同时,释放水体中的有害气体。集污漏斗连接排污管,将防渗帆布桶中沉积的粪便和残饵排入集污物理沉淀池,通过集污物理沉淀池沉淀分离收集装置,进行物理收集和初级沉淀再收集。
[0006]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技术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0007]进一步,防渗帆布桶底部向中心倾斜5~15
°

[0008]本实用采取上述进一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防渗帆布桶底部以一定的的角度向中心倾斜,便于养殖品种的粪便和残饵沉积和清理。
[0009]进一步,集污物理沉淀池内设置有沉淀分离收集装置,集污生物分解池内设置有曝气装置。
[0010]本实用采取上述进一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集污生物分解池中可加入生物复合菌种,利用曝气装置对初级沉淀的养殖尾水进行曝气,促使尾水中的物质加速氧化分解,结合生物菌种以污泥和填料为载体,形成“生物膜”或“生物絮体”吸附水体中的有机物,经
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芽孢杆菌、假单胞菌和活化酶等将其分解转化为二氧化碳、水、氮气。
[0011]进一步,集污物理沉淀池和集污生物分解池之间设置有隔离墙。
[0012]本实用采取上述进一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隔离墙可将物理集污物理沉淀池和集污生物分解池分隔开,避免两个池内的反应互相影响。
[0013]进一步,集污物理沉淀池内设置有溢水管一,与所述排污管相连,并延伸至所述集污物理沉淀池外。
[0014]本实用采取上述进一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排污区的溢水管一可以根据养鱼池养殖品种的生长需求和日常管理,用溢水管的长短调节养鱼池中水体水位的高低。养殖尾水经过物理收集和初级沉淀再收集后,由溢水管二进入集污生物分解池。
[0015]进一步,净化区包括生物净化池、生态浮床、水生经济植物栽培桶;生态浮床设置于生物净化池内,水生经济植物栽培桶设置于生态浮床中。
[0016]本实用采取上述进一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集污生物分解池处理后的水经溢水管三进入生物净化池。在生态浮床上的水生经济植物栽培桶中栽植各种水生经济植物,利用水生经济植物的生长,吸收水体中的肥分,在提高水体水质的同时栽植的水生经济植物也能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
[0017]进一步,生态浮床面积占生物净化池面积的20

25%。
[0018]本实用采取上述进一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调控生态浮床面积,调整水生经济植物的种植量,以保证水体生态平衡。
[0019]进一步,生物净化池中栽种有挺水植物、沉水植物、浮水植物,其面积分别占生物净化池面积的20

30%、60

80%、20

30%。
[0020]本实用采取上述进一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生物净化池中栽植有沉水植物、挺水植物、浮水植物,利用这些植物的生长所需营养,吸收淤泥和水体中的肥分,通过调控种植植物比例,使水体达到生态平衡。生物净化池中还可养殖滤食性鱼类、底栖生物,利用这些生物滤食水体中的有机物和各种浮游生物,进一步净化水质。
[0021]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22]1、本技术以物理分离、生物分解、生物净化的模式进行养殖尾水处理,使养殖区内水体达到渔业养殖用水标准,从而使养殖用水循环使用,不造成养殖水污染和环境污染。
[0023]2、养殖尾水在净化池处理过程中,其栽植的水生经济植物和养殖的水生动物不但起到生物净化水质的作用,使水体达到渔业用水标准,而且能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从而达到净化水质和增加经济效益的目的。
[0024]3、本技术通过养鱼区、排污区以及净化区的划分和结构处理,可以提高养殖产量、便于水质调控、减少鱼病和养殖污染,达到一水多收的效果,成为具有“高产、高效、绿色、安全”等多方面功能的现代渔业发展新结构。
附图说明
[0025]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2为养鱼池的截面示意图;
[0027]图3为集污物理沉淀池和集污生物分解池的截面示意图;
[0028]图4为生物净化池的截面示意图;
[0029]图5为生态浮床组件及水生经济植物栽培桶的剖面示意图;
[0030]其中,1、养鱼区;2、防渗帆布桶;3、支架;4、进氧管;5、增氧管;6、进水管;7、排污区;8、集污物理沉淀池;9、集污生物分解池;10、集污漏斗;11、排污管;12、溢水管一;13、溢水管二;14、净化区;15、生物净化池;16、溢水管三;17、生态浮床;18、隔离墙;19、水生经济植物栽培桶;20、挺水植物;21、沉水植物;22浮水植物;23、鱼类及底栖生物;24、曝气装置;25、沉淀分离收集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0031]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
[0032]本技术的实施例中,如图1~5,提供一种陆基养鱼及尾水处理系统,包括养鱼区1、排污区7和净化区14。养鱼区1包括支架3和防渗帆布桶2,支架3采用镀锌板等硬质材料制成,整体呈圆柱状;防渗帆布桶2采用防渗帆布制成,整体上呈圆柱状,其采用挂接、绑接等方式固定于支架3内部。防渗帆布桶2上端设置有进水管6,通过进水管6可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陆基养鱼及尾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养鱼区(1)、排污区(7)和净化区(14);所述养鱼区(1)包括支架(3)和固定于所述支架(3)内的防渗帆布桶(2),所述防渗帆布桶(2)上端设置有进水管(6),顶部设置有进氧管(4),底部设置有增氧管(5)和集污漏斗(10),所述进氧管(4)与增氧管(5)相连,所述进氧管(4)与设置于支架(3)外的增氧机相连;所述养鱼区(1)与所述排污区(7)相邻设置,并通过排污管(11)相连,所述排污管(11)两端分别连接所述集污漏斗(10)和设置于所述排污区(7)的集污物理沉淀池(8);所述排污区(7)与所述净化区(14)相邻设置,并通过溢水管三(16)相连,所述溢水管三(16)两端分别连接设置于所述排污区(7)的集污生物分解池(9)和设置于所述净化区(14)的生物净化池(15);所述集污物理沉淀池(8)和集污生物分解池(9)通过溢水管二(13)相连。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陆基养鱼及尾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渗帆布桶(2)底部向中心倾斜5~15
°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陆基养鱼及尾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污物理沉淀池(8)内设置有沉淀分离收集装置(25),所述集污生物分解池(...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海罗煜樊威焦晓磊苏建邓语卓婷王东平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省内江市农业科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