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隧道爆破施工自动连续填装炮孔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2297304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2-12 20:0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隧道爆破施工自动连续填装炮孔装置,隧道开挖工程技术领域,包括承重台,安装在承重台上且能够装药的装药托盘,装药托盘包括左托盘和右托盘,左托盘和右托盘的两端通过圆弧滑片对称拼接,左托盘和右托盘的一端均固定连接有滑动片,安装在承重台上且能驱动装药托盘进出炮孔和用于将左托盘和右托盘分离使药落入到炮孔内的托盘引导装置,托盘引导装置包括动力马达,牵引线的两端与左托盘和右托盘的两端连接,牵引线用于拉动左托盘和右托盘来回移动的,安装在承重台上且能够将药装入装药托盘内的自动转筒装置,自动转筒装置设置在装药托盘的上方,以达到节约人力和节省时间的效果。省时间的效果。省时间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隧道爆破施工自动连续填装炮孔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隧道开挖工程
,具体为一种隧道爆破施工自动连续填装炮孔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公路铁路建设和地下资源开发是我国的重要建设工程,对促进国家经济增长、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等都具有重要作用。隧道爆破在公路铁路建设和地下资源开发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在现有的公路隧道、铁路隧道、矿山隧道等爆破施工过程中开挖掌子面并打完炮孔之后需要大量的人力和时间去装填炮孔,这一过程的劳动成本和时间成本均较高并且还具有较大的危险性和一定的不规范性等,因此在此问题的基础上专利技术一种能够节约人力和时间的快速自动连续装填炮孔装置是有必要的,同时此装置可循环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隧道爆破施工自动连续填装炮孔装置,已解决上述技术背景中提到的解决桩基底部为强风化基岩时,灌注混凝土后钢筋笼上浮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以下技术方案:一种隧道爆破施工自动连续填装炮孔装置,包括承重台;安装在所述承重台上且能够装药的装药托盘,所述装药托盘包括左托盘和右托盘,所述左托盘和右托盘的两端通过圆弧滑片对称拼接,所述左托盘和右托盘的一端均固定连接有滑动片;安装在所述承重台上且能驱动装药托盘进出炮孔和用于将左托盘和右托盘分离使药落入到炮孔内的托盘引导装置,所述托盘引导装置包括动力马达,所述动力马达的输出端通过转动结构连接有至少一根支撑杆,所述支撑杆上连接有带有储线槽的转动轮,所述转动轮连接有牵引线,所述牵引线的两端与所述左托盘和右托盘的两端连接,所述牵引线用于拉动左托盘和右托盘来回移动的;安装在所述承重台上且能够将药装入装药托盘内的自动转筒装置,所述自动转筒装置设置在所述装药托盘的上方,所述自动转筒装置包括主轴,所述主轴的一端连接有电机的输出端,所述主轴上环形设置有若干个装药弧板。
[0004]进一步地,所述滑动片的两侧分别通过三角引导杆一和三角引导杆二连接有支撑支撑圆筒一和支撑支撑圆筒二。
[0005]进一步地,所述转动结构包括齿轮一、齿轮二、齿轮三、齿轮四,所述齿轮一连接在所述动力马达的输出端,所述齿轮一与所述齿轮三啮合,所述齿轮二和齿轮四啮合在所述齿轮三的两侧;所述支撑杆包括支撑杆一、支撑杆二和支撑杆三,所述支撑杆一、支撑杆二、支撑杆三分别与齿轮二、齿轮三和齿轮四同轴连接,且所述支撑杆一与支撑杆三上分别连接有转动轮一与传动轮二;
所述牵引线包括两根牵引线一和两根牵引线二,两根所述牵引线一缠绕在转动轮一上,且两根所述牵引线一的一端分别与左托盘和右托盘的一端固定连接,两根所述牵引线二缠绕在转动轮二上,且两根所述牵引线二的一端分别与左托盘和右托盘的另一端固定连接。
[0006]进一步地,所述主轴上通过滑轨与所述装药弧板连接。
[0007]进一步地,所述承重台的底部通过旋转圆盘连接有液压式升降机的输出端。
[0008]进一步地,所述液压式升降机的底部连接有底座,所述底座的底部设置有滚动车轮,所述液压式升降机底部两侧均设置有稳定杆,所述稳定杆用于防止整个装药装置的左右移动,所述液压式升降机底部的两侧设有稳定杆储存筒,所述稳定杆储存筒用于储放两根稳定杆。
[0009]进一步地,所述旋转圆盘上部设有角度刻度。
[0010]进一步地,所述承重台上固定连接有托盘支架,所述托盘支架用于支撑装药托盘。
[0011]进一步地,所述装药托盘由PVC材料制作而成,且厚度为3

4mm。
[0012]进一步地,所述自动转筒装置通过支撑结构与承重台连接。
[0013]综上,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该种隧道爆破施工自动连续填装炮孔装置,通过自动转筒装置的设置,带动装药弧板转动,使装药弧板内准备好的药自动落入到装药托盘内,然后通过托盘引导装置带动装药托盘进入炮孔,然后通过托盘引导装置继续拉动装药托盘,使装药托盘一端的滑动片被炮孔的底部挤压,从而使装药托盘往沿圆弧滑片的两侧移动,使左托盘和右托盘往两侧分离,从而使装药托盘上的药落入到炮孔内,填药完成后,托盘引导装置带动装药托盘处炮孔,使装药托盘移动到装药弧板的正下方,然后启动自动转筒装置自动再次下料,达到自动连续填药的目的,从而达到节约时间提升效率的作用;通过液压式升降机的设置,实现对本专利技术装置高度调节效果,通过旋转圆盘的设置,实现对本专利技术装置角度调节的效果,以使装药托盘和孔洞对准,从而实现本专利技术适应不同高度和不同角度的炮孔填药的效果;通过滑轨的设置,实现装药弧板取出和移动效果,更方便对装药弧板进行装药。
附图说明
[0014]图1: 本专利技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 本专利技术的侧视图;图3: 本专利技术承重台及其上部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 本专利技术图3的承重台及其上部结构的后视图;图5: 本专利技术装药托盘的正视图;图6: 本专利技术装药托盘的后视图;图7:本专利技术装药托盘滑动片处的受力分析图;图8: 本专利技术托盘引导装置的主视图;图9: 本专利技术托盘引导装置的侧视图;图10: 本专利技术旋转圆盘的俯视图;图11:本专利技术自动转筒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2:本专利技术自动转筒装置的立体结构侧视图;图13:本专利技术电机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4:本专利技术液压升级机及底座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5]图中1、装药托盘;2、自动转筒装置;3、装药弧板;4、托盘支架;5、托盘引导装置;6、承重台;7、液压式升降机;8、底座;9、滚动车轮;10、稳定杆;11、固定杆;12、横杆一;13、横杆二;14、稳定杆储存筒;15、旋转圆盘;16、滑动片;17、圆弧滑片;18、动力马达;19、齿轮一;20、齿轮二;21、齿轮三;22、齿轮四;23、支撑杆一;24、支撑杆二;25、支撑杆三;26、大圆筒;01、左托盘;02、右托盘;03、三角引导杆一;04、三角引导杆二;05、支撑圆筒一;06、支撑圆筒二;100、牵引线一;101、牵引线二;102、引环线一;103、引环线二;104、转动轮一;105、转动轮二;106、滑轨;200、电机;201、齿轮五;202、齿轮六;203、支撑底座。
具体实施方式
[0016]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17]请参阅图1

14,本专利技术,包括承重台6,安装在承重台6上且能够装药的装药托盘1,装药托盘1包括左托盘01和右托盘02,左托盘01和右托盘02的两端通过圆弧滑片17对称拼接;左托盘01和右托盘02均为弧形板,圆弧滑片17的两端分别与左托盘01和右托盘02滑动连接,左托盘01和右托盘02的一端均固定连接有滑动片16,滑动片16包括两块相同的左滑动片和右滑动片,可分别随着左右托盘移动,安装在承重台6上且能驱动装药托盘1进出炮孔和用于将左托盘01和右托盘02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隧道爆破施工自动连续填装炮孔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承重台(6);安装在所述承重台(6)上且能够装药的装药托盘(1),所述装药托盘(1)包括左托盘(01)和右托盘(02),所述左托盘(01)和右托盘(02)的两端通过圆弧滑片(17)对称拼接,所述左托盘(01)和右托盘(02)的一端均固定连接有滑动片(16);安装在所述承重台(6)上且能驱动装药托盘(1)进出炮孔和用于将左托盘(01)和右托盘(02)分离使药落入到炮孔内的托盘引导装置(5),所述托盘引导装置(5)包括动力马达(18),所述动力马达(18)的输出端通过转动结构连接有至少一根支撑杆,所述支撑杆上连接有带有储线槽的转动轮,所述转动轮连接有牵引线,所述牵引线的两端与所述左托盘(01)和右托盘(02)的两端连接,所述牵引线用于拉动左托盘(01)和右托盘(02)来回移动的;安装在所述承重台(6)上且能够将药装入装药托盘(1)内的自动转筒装置(2),所述自动转筒装置(2)设置在所述装药托盘(1)的上方,所述自动转筒装置(2)包括主轴,所述主轴的一端连接有电机(200)的输出端,所述主轴上环形设置有若干个装药弧板(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隧道爆破施工自动连续填装炮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动片(16)的两侧分别通过三角引导杆一(03)和三角引导杆二(04)连接有支撑支撑圆筒一(05)和支撑支撑圆筒二(06)。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隧道爆破施工自动连续填装炮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结构包括齿轮一(19)、齿轮二(20)、齿轮三(21)、齿轮四(22),所述齿轮一(19)连接在所述动力马达(18)的输出端,所述齿轮一(19)与所述齿轮三(21)啮合,所述齿轮二(20)和齿轮四(22)啮合在所述齿轮三(21)的两侧;所述支撑杆包括支撑杆一(23)、支撑杆二(24)和支撑杆三(25),所述支撑杆一(23)、支撑杆二(24)、支撑杆三(25)分别与齿轮二(20)、齿轮三(21)和齿轮四(2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于洋周羽丰光亮耿大新陈炳瑞蒋亚龙郭浩森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