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装配式建筑绿化雨水收集灌溉系统,采用屋顶绿化单元、集水灌溉单元和垂直绿化模块集成于装配式建筑侧壁和顶部,形成一种自动收集雨水灌溉绿植的系统,集水架固定于屋顶用于放置绿植的种植槽以及集水功能,对雨水进行渗透第一次过滤后收集,利用集水管、蓄水池和送水管进行雨水存储,然后通过设置于建筑侧壁倾斜的多排送水管,对安装于建筑侧壁用于种植绿植的种植架进行灌溉,避免了人工灌溉,本装置结构简单,能够充分利用自然雨水,同时在装配式建筑表面覆盖绿植,美化环境的同时,能够对墙壁进行隔热;本申请整体系统既可以收集雨水,又可以防止雨水长期浸泡下导致的钢制屋面被破坏的问题。浸泡下导致的钢制屋面被破坏的问题。浸泡下导致的钢制屋面被破坏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装配式建筑绿化雨水收集灌溉系统
[0001]本技术属于绿色建筑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装配式建筑绿化雨水收集灌溉系统。
技术介绍
[0002]当前城市园林绿化由于用地紧张,屋顶绿化和垂直绿化逐渐成为一种新兴的绿化模式。屋顶绿化和垂直绿化设计作为一种新的被动节能设计,对增加城市绿地面积、改善日趋恶化的人类生存环境空间、改善城市热岛效应以及开拓人类绿化空间、美化城市环境等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垂直绿化不仅能增强建筑物的美观性,同时也更符合当下对“健康、环保、安全和质量优良”的建筑物的要求。装配式建筑作为目前使用范围广且具有绿色节能特征的一种建造方式,与绿化相结合也已成为当下的趋势。然而,目前常采用单纯设置水箱和垂直绿化结合的方式,此做法无法控制雨水降落后水箱中的水量,并且很难实现屋顶绿化。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装配式建筑绿化雨水收集灌溉系统,以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
[0004]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5]一种装配式建筑绿化雨水收集灌溉系统,包括屋顶绿化单元、集水灌溉单元和垂直绿化模块,屋顶绿化单元包括集水架,集水架固定于屋顶,集水架上阵列有多个用于放置绿植的种植槽;集水灌溉单元包括集水管、蓄水池和送水管,集水管铺设于种植槽内底部,种植槽内位于集水管下端设有防水层,蓄水池固定于建筑楼顶一侧,蓄水池的进水口连接于集水管的出水口,集水管上均布有多个入水口,集水管的出水口低于集水管的入水口,建筑侧壁倾斜设置多排送水管,送水管位置高的一端连通至蓄水池的底部,送水管管壁间隔设有多个出水口;垂直绿化模块包括多个固定于建筑侧壁用于种植绿植的种植架,多个种植架沿送水管倾斜方向设置,每个种植架至少连通一个送水管的出水口。
[0006]进一步的,种植槽内底部铺设有土工布。
[0007]进一步的,集水架下端设有支撑结构层,支撑结构层采用混凝土层或者采用钢构层。
[0008]进一步的,支撑结构层采用框架结构形式,在支撑结构层上端设置有保温层,保温层上端为防水层。
[0009]进一步的,蓄水池的一侧设有溢流口,溢流口通过溢流管连接至排水井内。
[0010]进一步的,多排送水管相互平行设置,多排送水管的一端通过一根落水管连接。
[0011]进一步的,建筑侧壁倾斜设置的送水管倾斜角度为15
°
。
[0012]进一步的,种植架通过固定架固定与墙体侧壁,固定架上设有挂槽,种植架通过挂钩挂设于挂槽内。
[0013]进一步的,蓄水池的出水口设置有水阀。
[0014]进一步的,落水管的底部设有过滤装置,所述过滤装置包括活性炭层、砂砾层和滤水板层。
[00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的技术效果:
[0016]本技术一种装配式建筑绿化雨水收集灌溉系统,采用屋顶绿化单元、集水灌溉单元和垂直绿化模块集成于装配式建筑侧壁和顶部,形成一种自动收集雨水灌溉绿植的系统,集水架固定于屋顶用于放置绿植的种植槽以及集水功能,对雨水进行渗透第一次过滤后收集,利用集水管、蓄水池和送水管进行雨水存储,然后通过设置于建筑侧壁倾斜的多排送水管,对安装于建筑侧壁用于种植绿植的种植架进行灌溉,避免了人工灌溉,本装置结构简单,能够充分利用自然雨水,同时在装配式建筑表面覆盖绿植,美化环境的同时,能够对墙壁进行隔热;本申请整体系统既可以收集雨水,又可以防止雨水长期浸泡下导致的钢制屋面被破坏的问题。
[0017]进一步的,土工布使用塑料纤维,在干湿状态下都能保持充分的强力和伸长;透水性好,在纤维间有空隙,故有良好的渗水性能。
[0018]进一步的,集水架采用模块化结构,便于装配式建筑的快速布置装配。
[0019]进一步的,溢流口通过溢流连接至排水井内,防止雨水过量对设置于建筑侧壁的垂直绿化模块造成冲刷,有效保护垂直绿化模块的安全。
附图说明
[0020]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整体装配结构示意图。
[0021]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收集灌溉系统主视图。
[0022]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屋顶绿化单元立体图。
[0023]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中送水管设置结构示意图。
[0024]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屋顶绿化单元结构示意图。
[0025]其中,1、屋顶绿化单元;2、集水灌溉单元;3、垂直绿化模块;4、集水架;5、种植槽;6、集水管;7、蓄水池;8、送水管;9、防水层;10、支撑结构层;11、保温层;12、溢流管;13、种植架;14、落水管;15、固定架。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详细描述:
[0027]如图1至图5所示,一种装配式建筑绿化雨水收集灌溉系统,包括屋顶绿化单元1、集水灌溉单元2和垂直绿化模块3,屋顶绿化单元1包括集水架4,集水架4固定于屋顶,集水架4上阵列有多个种植槽5,种植槽5内用于放置绿植;集水灌溉单元2包括集水管6、蓄水池7和送水管8,集水管6铺设于种植槽5内底部,种植槽5内位于集水管6下端设有防水层9,蓄水池7固定于建筑楼顶一侧,蓄水池7的进水口连接于集水管6的出水口,集水管6上均布有多个入水口,集水管6的出水口低于集水管6的入水口,落入集水架4的种植槽5内的雨水,经过种植槽内绿植后,多余雨水渗透至集水管,水流顺集水管流入蓄水池7内,完成蓄水;建筑侧壁倾斜设置多排送水管8,送水管8位置高的一端连通至蓄水池7的底部,送水管8管壁间隔设有多个出水口;垂直绿化模块3包括多个固定于建筑侧壁的种植架13,种植架13用于种植
绿植,多个种植架13沿送水管8倾斜方向设置,每个种植架13至少连通一个送水管8的出水口。
[0028]种植槽5内底部铺设有土工布,土工布使用塑料纤维,在干湿状态下都能保持充分的强力和伸长;透水性好,在纤维间有空隙,故有良好的渗水性能。
[0029]具体的,如图5所示,集水架4下端设有支撑结构层10,支撑结构层10采用混凝土层或者采用钢构层,支撑结构层10采用框架结构形式,在支撑结构层10上端设置有保温层11,保温层上端为防水层9,形成模块化结构,便于装配式建筑的快速布置装配。
[0030]防水层14采用材料为厚度比=2:1的SBS改性沥青防水卷材和非固化橡胶沥青防水涂料;保温层采用泡沫混凝土和植物秸秆颗粒;结构层16采用建筑钢结构。
[0031]如图2所示,蓄水池7的一侧设有溢流口,溢流口通过溢流管12连接至排水井内,防止雨水过量对设置于建筑侧壁的垂直绿化模块3造成冲刷,有效保护垂直绿化模块3的安全。
[0032]具体的,如图1、图4所示,多排送水管8平行设置,多排送水管8的一端通过一根落水管14连接至蓄水池,该落水管间隔0.5m设置一个出水口连接至每一排的送水管8;送水管8倾斜角度为15
°
,便于雨水流下,送水管8每隔0.3m设置一个出水孔和排水头,用于对垂直绿化的浇灌。具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装配式建筑绿化雨水收集灌溉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屋顶绿化单元(1)、集水灌溉单元(2)和垂直绿化模块(3),屋顶绿化单元(1)包括集水架(4),集水架(4)固定于屋顶,集水架(4)上阵列有多个用于放置绿植的种植槽(5);集水灌溉单元(2)包括集水管(6)、蓄水池(7)和送水管(8),集水管(6)铺设于种植槽(5)内底部,种植槽(5)内位于集水管(6)下端设有防水层(9),蓄水池(7)固定于建筑楼顶一侧,蓄水池(7)的进水口连接于集水管(6)的出水口,集水管(6)上均布有多个入水口,集水管(6)的出水口低于集水管(6)的入水口,建筑侧壁倾斜设置多排送水管(8),送水管(8)位置高的一端连通至蓄水池(7)的底部,送水管(8)管壁间隔设有多个出水口;垂直绿化模块(3)包括多个固定于建筑侧壁用于种植绿植的种植架(13),多个种植架(13)沿送水管(8)倾斜方向设置,每个种植架(13)至少连通一个送水管(8)的出水口。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装配式建筑绿化雨水收集灌溉系统,其特征在于,种植槽(5)内底部铺设有土工布。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装配式建筑绿化雨水收集灌溉系统,其特征在于,集水架(4)下端设有支撑结构层(10),支撑结构层(10)采用混凝土层或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勇,王少锐,袁荔,樊娜,刘羽凡,肖贵灵,郝可彤,白文琦,黄竞越,王康南,邹小敏,李宗凯,李思瑞,刘星宇,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建苑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