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滨海盐碱地土壤改良结构和改良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2276725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2-12 19:4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滨海盐碱地土壤改良结构和改良方法,属于盐碱地改良技术领域,自下至上依次包括:致密层、秸秆层、第一纱网层、海绵体层、第二纱网层和种植层,所述海绵体层内分布有管道,通过管道可向所述海绵体层内输送水溶性钙盐溶液或水;通过在土壤下方设置致密层、秸秆层,可阻止地下水中的盐向上浸入上层土壤,在秸秆层上设置管道和海绵体,可使海绵体中充满水溶性钙盐溶液,即使地下水上移,也可进入海绵体中,通过钙盐置换出钠盐,并通过水排出土壤,从而延缓“返盐”现象的发生。现象的发生。现象的发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滨海盐碱地土壤改良结构和改良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盐碱地改良
,具体涉及一种滨海盐碱地土壤改良结构和改良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盐碱地是指由于土壤中盐分含量异常,改变了土壤的理化性质,进而影响了植被的生长,导致大面积的土地资源不能被利用。在土地资源越发紧张的今天,如何有效地治理并高效利用盐碱地,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0003]滨海盐碱地是其中的一类,其形成原因一般是由于地下水位较浅,再加之地表蒸发强烈和土壤的毛细作用,使得地下水不断的通过毛细作用到达地表,然后蒸发,众所周知,水中含有无机盐,但水中的无机盐是不能蒸发的,因此水分蒸发以后,水中的无机盐会在土壤表层积累,这样经过天长日久的积累以后土壤就形成了盐碱地。
[0004]目前对于滨海盐碱地的改良通常采取以下方法:工程法,即埋设暗管,通过降水来排盐;生物防治,在土壤中增加有机肥以及种植耐盐植物等;化学治理,在土壤中添加土壤改良剂等;在实际使用时也会将上述方法结合使用,降低土壤的含盐量。但是,使用上述方法治理的盐碱地在短时间内盐分含量可以降低,并适合耕种,但是由于气候、地质等原因,地下水中的盐分还是会不断地移动至土壤表层,即上述方法不能有效地缓解“返盐”现象,长期以往,滨海盐碱地问题还是不能得到有效解决。

技术实现思路

[0005]针对目前滨海盐碱地土壤治理中易出现“返盐”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滨海盐碱地土壤改良结构和改良方法,通过在土壤下方设置致密层、秸秆层,可阻止地下水中的盐向上浸入上层土壤,在秸秆层上设置管道和海绵体,可使海绵体中充满水溶性钙盐溶液,即使地下水上移,也可进入海绵体中,通过钙盐置换出钠盐,并通过水排出土壤,从而延缓“返盐”现象的发生。
[0006]本专利技术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0007]本专利技术的第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滨海盐碱地土壤改良结构,由下至上依次包括:
[0008]致密层、秸秆层、第一纱网层、海绵体层、第二纱网层和种植层,所述海绵体层内分布有管道,通过管道可向所述海绵体层内输送水溶性钙盐溶液或水。
[0009]优选地,所述致密层距离地表40~60cm。
[0010]优选地,所述秸秆层为粉碎的秸秆,秸秆的长度为1~3cm,铺设厚度为5~10cm。
[0011]优选地,所述管道构成了纵横交错且连通的网格状结构,任意格的面积为1~2m2,管道的管壁上开设有多个通水口。
[0012]优选地,所述海绵体层的厚度为7~12cm。
[0013]优选地,所述水溶性钙盐为氯化钙、硝酸钙、碳酸氢钙、硫酸氢钙、次氯酸钙或高锰酸钙中的一种或几种。
[0014]本专利技术的第二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滨海盐碱地土壤改良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15]S1、深耕待处理的盐碱地,之后将深耕后的土壤转移,露出地下土层,夯实所述地下土层,形成致密层;
[0016]S2、将秸秆粉碎,并铺设在所述致密层上方,之后在秸秆层上方铺设第一纱网层;
[0017]S3、在所述第一纱网层上先铺设第一海绵体层,之后在第一海绵体层上铺设管道,在管道表面和管道之间填充第二海绵体层,在所述第二海绵体上方铺设第二纱网层;
[0018]S4、在所述第二纱网层上方填充S1深耕后转移的土壤,填充完毕后,对填充的土壤进行漫灌排盐;
[0019]S5、通过管道向第一海绵体层和第二海绵体中输送水溶性钙盐溶液,对土壤中的盐进行置换,之后将水溶性钙盐溶液替换为水,通过水将置换出的盐排出土壤;
[0020]S6、向填充的土壤中施加有机肥,种植植被,植被生长过程中,定期重复S5排盐过程,即完成滨海盐碱地的改良。
[0021]优选地,S5中,利用水溶性钙盐溶液对土壤中的盐进行置换的时间为2~4天。
[0022]优选地,S5中,利用水将置换出的盐排出土壤的时间为1~3天。
[0023]优选地,S6中,植被生长过程中,每20~30天重复S5排盐过程。
[0024]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25](1)本专利技术在土壤下方设置致密层、秸秆层,可阻止地下水中的盐向上浸入上层土壤,在秸秆层上方设置管道和海绵体层,通过管道可使海绵体层中充满水溶性钙盐溶液,即使地下水上移,也可进入海绵体中,通过钙盐置换出钠盐,并通过水排出土壤,且在治理过程中,可根据需要随时向管道中通入上述钙盐和水,定期排出钠盐,从而延缓“返盐”现象的发生;
[0026](2)通过上述结构设置,即使上层土壤填充原有待处理的盐碱土壤,填充后通过漫灌排盐方法排出土壤中的盐分,漫灌过程中,上层的水也可向下渗入海绵体中,并通过管道排出,而不是直接进入地下水,且漫灌结束后,可向海绵体中通入水溶性钙盐,将海绵中的钠盐置换出,并再次通入水,将钠盐排出,降低了地下水盐含量升高的风险,从而间接延缓了“返盐”现象的发生。
附图说明
[0027]图1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滨海盐碱地土壤改良结构的截面示意图;
[0028]图2为图1中管道和海绵体层具体结构示意图;
[0029]图3是图2管道铺设俯视图;
[0030]附图标记说明:
[0031]1、致密层,2、秸秆层,3、第一纱网层,4、管道,5、海绵体层,51、第一海绵体层,52、第二海绵体层,6、第二纱网层,7、种植层。
具体实施方式
[0032]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能予以实施,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但所举实施例不作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定。下述各实施例中所述实验方法和检测方法,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常规方法;所述试剂和材料,如无特殊
说明,均可在市场上购买得到。
[0033]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滨海盐碱地土壤改良结构,如图1~图3所示,由下至上依次包括:
[0034]致密层1、秸秆层2、第一纱网层3、海绵体层5、第二纱网层6和种植层7,所述海绵体层5内分布有管道4,通过管道4可向所述海绵体层5内输送水溶性钙盐溶液或水。
[0035]本专利技术在土壤下方设置致密层、秸秆层,可阻止地下水中的盐向上浸入上层土壤,在秸秆层上方设置管道和海绵体层,通过管道可使海绵体层中充满水溶性钙盐溶液,即使地下水上移,也可进入海绵体中,通过钙盐置换出钠盐,并通过水排出土壤,且在治理过程中,可根据需要随时向管道中通入上述钙盐和水,定期排出钠盐,从而延缓“返盐”现象的发生。
[0036]其中,所述致密层1距离地表40~60cm,秸秆层2为粉碎的秸秆,秸秆的长度为1~3cm,铺设厚度为5~10cm,管道4构成了纵横交错且连通的网格状结构,任意格的面积为1~2m2,管道4的管壁上开设有多个通水口,海绵体层5包括第一海绵体层51和第二海绵体等52,两者的厚度共计为7~12cm,所述水溶性钙盐为氯化钙、硝酸钙、碳酸氢钙、硫酸氢钙、次氯酸钙或高锰酸钙中的一种或几种。
[0037]上述滨海盐碱地土壤改良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38]S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滨海盐碱地土壤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由下至上依次包括:致密层(1)、秸秆层(2)、第一纱网层(3)、海绵体层(5)、第二纱网层(6)和种植层(7),所述海绵体层(5)内分布有管道(4),通过管道(4)可向所述海绵体层(5)内输送水溶性钙盐溶液或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滨海盐碱地土壤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致密层(1)距离地表40~60cm。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滨海盐碱地土壤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秸秆层(2)为粉碎的秸秆,秸秆的长度为1~3cm,铺设厚度为5~10cm。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滨海盐碱地土壤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管道(4)构成了纵横交错且连通的网格状结构,任意格的面积为1~2m2,管道(4)的管壁上开设有多个通水口。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滨海盐碱地土壤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海绵体层(5)的厚度为7~12cm。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滨海盐碱地土壤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溶性钙盐为氯化钙、硝酸钙、碳酸氢钙、硫酸氢钙、次氯酸钙或高锰酸钙中的一种或几种。7.一种滨海盐碱地土壤改良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S1、深耕待处理的盐碱地,之后将深耕后的土壤转移,露出地下土层,夯实所述地下土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索立柱单燕赵惠丽王丽郭绪绪
申请(专利权)人:鲁东大学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产教融合东营基地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