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装配结构、管组件及风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254417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2-09 18:0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装配结构、管组件及风扇,涉及风扇技术领域,解决了注塑材料的管组件容易装配不良的技术问题。该装配结构,应用在注塑材料的两组件的装配中,包括设置在第一组件中的第一连接部、设置在第二组件中的第二连接部,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连接到位时为零装配间隙;管组件包括上管、下管、以及设置在上管和下管之间的装配结构;风扇包括管组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连接部设置成零配结构,使得二个组件装配在一起后,由于间隙为零产生阻力,防止两个组件进一步的进入,也就是阻止了拧过导致的偏位,造成使用效果不佳的问题;通过在接头部位设计U形槽,受力后能向内收缩,管组件易于装备,用户的体验效果好。用户的体验效果好。用户的体验效果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装配结构、管组件及风扇


[0001]本技术涉及风扇
,尤其是涉及一种装配结构、管组件及风扇。

技术介绍

[0002]台地扇管组件一般采用的是不锈钢材质或塑料材质,塑料材质较不锈钢材质重量更轻,更易于搬运且材料成本较低,而管组件使用注塑件之后,随之而来的则是注塑件的各种特性问题,管组件一般为上管组件与第一下管组件装配,第一下管组件与底盘或第二下管组件装配,要求配合精度比较高,用户在使用时容易将上下管拧过,而注塑件缩水、变形也会导致用户在安装时无法轻松将管组件装配到位,装配不到位容易造成扇叶与底盘偏位影响用户的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装配结构、管组件及风扇,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注塑材料的管组件容易装配不良的技术问题。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0005]本技术提供的一种装配结构,应用在注塑材料的两组件的装配中,包括设置在第一组件中的第一连接部、设置在第二组件中的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到位时为零装配间隙。
[0006]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连接部包括连接头,所述第二连接部包括与所述连接头规格相适配的连接槽,当所述连接头与所述连接槽装配到位时,所述连接头底部抵接在所述连接槽槽底。
[0007]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连接头为中空管状结构,其侧壁底部设置有变形槽。
[0008]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变形槽数量为一个、两个或多于两个,且所有的所述变形槽均为U形结构。
[0009]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变形槽设置在所述连接头的薄壁处。
[0010]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变形槽设置在所述连接头对应于螺钉导向槽位置。
[0011]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连接头外壁上设置有外螺纹段,所述连接槽内设置有与所述外螺纹段相适配的内螺纹段。
[0012]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外螺纹段底端与所述变形槽顶端之间留有间隔。
[0013]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管组件,包括上管、下管、以及设置在所述上管和所述下管之间的所述装配结构,所述上管和所述下管均为注塑材料制成。
[0014]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风扇,包括所述管组件。
[0015]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风扇为台地扇。
[0016]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17]本技术提供的装配结构,通过在其中一个组件上设置第一连接部,另一个组件上设置第二连接部,两个连接部组装到一起时为零装配间隙的零配结构,使得二个组件装配在一起后,由于间隙为零产生阻力,防止两个组件进一步的进入,也就是阻止了拧过导致的偏位,造成使用效果不佳的问题;本技术的装配结构,通过利用材料特性,在管组件接头部位设计U形槽,管组件接头受力向内收缩,可有效解决管组件难装配的问题,使用户的体验效果有了很大的改观。
附图说明
[00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9]图1是本技术管组件中上管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0]图2是本技术管组件中上管的主视图;
[0021]图3是本技术管组件中下管的剖面图。
[0022]图中1、连接头;2、连接槽;3、变形槽;4、外螺纹段;5、内螺纹段;100、上管;200、下管。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技术所保护的范围。
[0024]如图1所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装配结构,应用在注塑材料的两组件的装配中,包括设置在第一组件中的第一连接部、设置在第二组件中的第二连接部,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连接到位时为零装配间隙。
[0025]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两组件可以为管组件中的上管100和下管200,上管100和下管200装配在一起,中间利用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实现二者的连接。
[0026]本技术提供的装配结构,通过在其中一个组件上设置第一连接部,另一个组件上设置第二连接部,两个连接部组装到一起时为零装配间隙的零配结构,使得二个组件装配在一起后,由于间隙为零产生阻力,防止两个组件进一步的进入,也就是阻止了拧过导致的偏位,造成使用效果不佳的问题。
[0027]如图1和图3所示,作为本技术的一种可选实施方式,第一连接部包括连接头1,第二连接部包括与连接头1规格相适配的连接槽2,当连接头1与连接槽2装配到位时,连接头1底部抵接在连接槽2槽底。
[0028]通过此种结构设置,使得当连接头1拧入到位后,由于未设置装配间隙,连接头1底部会抵接在连接槽2槽底处,使得第一组件无法再向内拧入从而放置拧入过当的问题。
[0029]进一步的,连接头1为中空管状结构,为了进一步减小装配难度,连接头1侧壁底部
设置有变形槽3。通过设置变形槽3,使得连接头1在受力时可以向内变形缩小连接直径。
[0030]本技术的装配结构,通过利用材料特性也就是利用注塑材料的具有一定韧性,容易发生形变的特点,在管组件接头部位设计U形槽,在需装配管组件的连接槽位即使有一定形变,整体装配直径变小的情况下,管组件连接头还可以在U形槽部位进一步向内收缩,降低自身直径使其满足整体装配,管组件接头受力向内收缩,可有效解决管组件难装配的问题,使用户的体验效果有了很大的改观。
[0031]使用时,上下管在装配过程中,上管接头越往下,配合间隙越小导致装配阻力越来越大,如果连接头无U形槽则直径无法发生形变,则直径会几乎保持在恒定,这样装配到一定程度,导致接头无法进一步向前则会造成装配不良,而在接头设计U形槽,如上下管还未装配到位,接头受力会在U形槽部位发生内缩,直径进一步减小,而上下管螺旋配合的结构使这种方案得到了完美的实施,原本需要很大的力才会发生形变的U形槽,螺旋结构使用户用很小的力即可将上管轻松拧进下管。
[0032]更进一步的,变形槽3数量为一个、两个或多于两个,且所有的变形槽均为U形结构。如图1所示,变形槽3数量为两个,对称设置在连接头1相对的两侧。变形槽的设计采用U形槽效果最佳,注塑件虽有一定韧性,但是形变到一定程度依然会断裂,而U形槽可将注塑件的受力点均匀的分散到U形位,这样极大的降低了注塑件的断裂风险。
[0033]具体需要说明的是,变形槽3设置在连接头1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装配结构,其特征在于,应用在注塑材料的两组件的装配中,包括设置在第一组件中的第一连接部、设置在第二组件中的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到位时为零装配间隙。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包括连接头,所述第二连接部包括与所述连接头规格相适配的连接槽,当所述连接头与所述连接槽装配到位时,所述连接头底部抵接在所述连接槽槽底。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装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头为中空管状结构,其侧壁底部设置有变形槽。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装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变形槽数量为一个、两个或多于两个,且所有的所述变形槽均为U形结构。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装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变形槽设置在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沈冬冬王伟晨孙明亮陈瑶白伟魏培浩
申请(专利权)人:格力大松宿迁生活电器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