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的城市滨水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2254138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2-09 18:0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拓展的城市滨水系统,包含生态单元、定期开放单元;平行于主河槽的长度方向,自主河槽起依次设置于原河道开口线至城市道路之间;生态单元包含河床地形、植物纤维垫、架空平台;河床地形与主河槽之间由生态护坡隔开,底部高程低于常水位,铺有粗砂,表面有砾石群;生态护坡顶部高程不高于常水位,高于河床地形的底部高程,设有空隙;植物纤维垫为坡状,下侧与河床地形紧贴,上侧高程高于常水位;架空平台设在河床地形上方,高程高于洪水位;定期开放单元包含活动平台、径流滤池;径流滤池为坡状结构,与活动平台紧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利于生态圈构建;利于水生植物固根生长,利于水生动物生活;形成了鱼类觅食场所、休息场所。休息场所。休息场所。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拓展的城市滨水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水利工程
,具体地涉及拓展的城市滨水系统。

技术介绍

[0002]随着近年来社会经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化与山水林田湖环境保护不可避免地产生矛盾,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城市中心区一些河道、沟渠没有得到足够重视。
[0003]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滨江公共空间考察时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在城市建设中,一定要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合理安排生产、生活、生态单元,努力扩大公共空间,让老百姓有休闲、健身、娱乐的地方,让城市成为老百姓宜业宜居的乐园。”[0004]现有的城市滨水空间的建设技术具有如下缺陷:
[0005]1.由于当前的工程思路仍然是以满足水利功能为导向,以致现有建成的城市滨水空间在汛期和非汛期表现十分极端,具体表现为:汛期时地表径流系数大、产流汇流快、行洪断面大、堤防高、河深水急;而非汛期时则河道维持在较低水位,常水位与堤防之间落差大,河坡长期处于裸露状态;从而使得河道与城市交界地带的生物交换功能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几乎没有生境可言;
[0006]2.由于当前的工程思路仍然是以满足水利功能为导向,在建设过程中多采用岸坡硬化的技术选型,从而也不利于水生植物的生长,进一步由于水生植物的缺失导致水生动物也没有生存环境,最终导致环境效应非常差。

技术实现思路

[0007]本技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拓展的城市滨水系统,其目的在于可全年维持一个相对稳定的水位,有利于生态圈的构建;利于水生植物固根与生长,利于水生动物的生活;形成鱼类觅食的场所;为鱼类提供休息场所,也为洪水期间生物避难提供场所。
[0008]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为:
[0009]拓展的城市滨水系统,包含用于保持河床生境的生态单元和用于行人进行亲水活动的定期开放单元;所述生态单元和所述定期开放单元都平行于主河槽的长度方向,自主河槽起依次设置于原河道开口线H1至城市道路之间;其中:
[0010]所述生态单元包含河床地形、用于阻隔所述生态单元与所述定期开放单元的植物纤维垫和用于供行人在汛期通行的架空平台;所述河床地形与主河槽之间由一个用于防止河床地形土壤流入主河槽的生态护坡隔开;所述河床地形的底部高程低于常水位;所述河床地形的底部铺设有粗砂作为筑底;所述筑底的表面投放有砾石群;所述生态护坡的顶部高程不高于常水位,高于所述河床地形的底部高程;所述生态护坡上均匀设置有用于透水的空隙;所述植物纤维垫为坡状结构,下侧与所述河床地形的远离主河槽的一侧紧贴,上侧高程高于常水位;所述架空平台平行于主河槽的长度方向设置在所述河床地形的上方;所述架空平台的高程高于洪水位;
[0011]所述定期开放单元包含活动平台和用于阻隔所述活动平台与所述城市道路的径流滤池;所述活动平台的高程对应所述植物纤维垫的上侧的高程;所述径流滤池为坡状结构,下侧与所述活动平台的远离主河槽的一侧紧贴。
[0012]优选地,所述粗砂的厚度为5cm。
[0013]优选地,每个所述砾石群包含3~9块砾石;所述砾石的直径为20cm~40cm;所述砾石之间的间距为15cm~1000cm。
[0014]优选地,所述植物纤维垫的表面铺设有用于种植植物的后覆土。
[0015]优选地,所述活动平台采用透水铺装的方式设置。
[0016]优选地,所述径流滤池内平行于主河槽的长度方向设置有多道梯级生态挡墙;相邻两级所述梯级生态挡墙之间填充有种植土;所述梯级生态挡墙与所述种植土的上方共同铺设有一层覆土。
[0017]优选地,所述径流滤池与所述城市道路之间由一道用于保护所述城市道路的稳定性的路基挡墙隔开。
[0018]优选地,所述路基挡墙与所述城市道路之间设置有用于收集雨水的集水井。
[0019]优选地,相邻两级所述梯级生态挡墙之间的距离不低于0.6m。
[0020]本技术与现有技术对比,具有以下优点:
[0021]1.由于本技术在主河槽与城市道路之间设置了生态单元,而生态单元在生态护坡的作用下,可全年维持一个相对稳定的水位,从而十分利于生态圈的构建;
[0022]2.由于本技术在生态单元的底部铺设有软质透气的粗砂层,从而十分利于水生植物固根与生长,进一步则利于水生动物的生活;
[0023]3.由于本技术在生态单元中设置有砾石群,能形成良好的深潭与浅滩的序列,局部砾石密集区域水流湍急,营造出较高的流速,有利于河道水体的曝气增氧,加上光线、温度为生生昆虫以及藻类提供了生存空间,从而形成了鱼类觅食的场所,进一步来说,砾石间隔较大的地方,水流相对较缓,为鱼类提供了休息场所,也为洪水期间生物避难提供了场所。
附图说明
[0024]图1为应用本技术具体实施例的原城市河道区域的状态的断面示意图;
[0025]图2为本技术具体实施例的断面布局示意图;
[0026]图3为本技术具体实施例的平面布局示意图;
[0027]图4为本技术具体实施例在汛期和非汛期的应用的断面示意图;
[0028]其中:A.主河槽,A1.河底地形,A2.生态护坡,B.生态单元,B1.河床地形,B2.砾石群,B3.植物纤维垫,B4.架空平台,C.定期开放单元,C1.活动平台,C2.径流滤池,C3.梯级生态挡墙,C4.行道树,D.城市道路,D1.路基挡墙,D2.路面,D3.集水井,E.土地权属方,F.河道管理范围,G.城市绿地,H1.原河道开口线,H2.下开口线,H3.上开口线,H4.原河道线,H5.常水位,H6.洪水位。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明本技术,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
技术而不用于限制本技术的范围,在阅读了本技术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对本技术的各种等价形式的修改均落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
[0030]需要事先说明的是,应用本技术需要严格按照城市规划来进行,这是由于本技术所涉及的区域在城市管理的权责划分上十分复杂,具体来说:
[0031]如图1所示,本技术在施工中所涉及的区域有主河槽A、河道管理范围 F、城市绿地G、城市道路D、土地权属方E五大块内容。其中主河槽A、河道管理范围F涉及到的管理部门有水务、环保、农业,城市绿地G涉及到的管理部门有园林、城管、国土等部门,从断面上可以看出虽然划定了各自的范围线,但是主河槽A与河道管理范围F以及城市绿地G存在交叉。
[0032]因此,在发挥河道基本功能的基础之上应用本技术,原则上需要将主河槽A、河道管理范围F以及城市绿地G进行了重新分割。具体来说:
[0033]如图2所示,将主河槽A依据相应的城市上位规划、水系专项规划划定的原河道开口线H1成果并结合,划定生态护坡A2的位置,确定为下开口线H2,从而确定主河槽A的宽度范围;生态护坡A2所在的位置,为原河道线H4;这个区域内,仍然以挥发水利的基本功能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拓展的城市滨水系统,其特征在于:包含用于保持河床生境的生态单元(B)和用于行人进行亲水活动的定期开放单元(C);所述生态单元(B)和所述定期开放单元(C)都平行于主河槽(A)的长度方向,自主河槽(A)起依次设置于原河道开口线(H1)至城市道路(D)之间;其中:所述生态单元(B)包含河床地形(B1)、用于阻隔所述生态单元(B)与所述定期开放单元(C)的植物纤维垫(B3)和用于供行人在汛期通行的架空平台(B4);所述河床地形(B1)与主河槽(A)之间由一个用于防止河床地形(B1)土壤流入主河槽(A)的生态护坡(A2)隔开;所述河床地形(B1)的底部高程低于常水位(H5);所述河床地形(B1)的底部铺设有粗砂作为筑底;所述筑底的表面投放有砾石群(B2);所述生态护坡(A2)的顶部高程不高于常水位(H5),高于所述河床地形(B1)的底部高程;所述生态护坡(A2)上均匀设置有用于透水的空隙;所述植物纤维垫(B3)为坡状结构,下侧与所述河床地形(B1)的远离主河槽(A)的一侧紧贴,上侧高程高于常水位(H5);所述架空平台(B4)平行于主河槽(A)的长度方向设置在所述河床地形(B1)的上方;所述架空平台(B4)的高程高于洪水位(H6);所述定期开放单元(C)包含活动平台(C1)和用于阻隔所述活动平台(C1)与所述城市道路(D)的径流滤池(C2);所述活动平台(C1)的高程对应所述植物纤维垫(B3)的上侧的高...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昱
申请(专利权)人:湖北省水利水电规划勘测设计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