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热力钢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252783 阅读:4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2-09 17:5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为一种热力钢结构,左连接杆和右连接杆之间设置有多个支撑板,支撑板上设置有弧形槽,每两个支撑板之间均设置有驱动组件,驱动组件包括第一杆体、第二杆体和第三杆体,第一杆体为上端开口的中空圆柱体,第二杆体为下端位于第一杆体内的圆柱体,第二杆体的下端连接连接板,连接板的下端与第一杆体的内底面之间设置有压缩弹簧,第二杆体上部左右两端设置有水平的第三杆体,每个驱动组件后侧相靠近的支撑板前侧面上部均设置有左夹持组件和右夹持组件,第一连杆为长方形杆体,第一连杆与对应的支撑板铰接,第一连杆的左端连接第二杆体,第二杆体为弧形杆体,解决了热力管道的固定支架对热力管道的固定效果差的问题。的固定支架对热力管道的固定效果差的问题。的固定支架对热力管道的固定效果差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热力钢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热力管道
,具体涉及一种热力钢结构。

技术介绍

[0002]热力管网又称热力管道,从锅炉房、直燃机房、供热中心等出发,从热源通往建筑物热力入口的供热管道,热力管网由多根热力管道焊接而成,并且在热力管道周面设置有热力管道固定支架,热力管道固定支架最常采用金属结构的固定支架,采用焊接或螺栓连接的方法将供热管道固定在固定支架上,使其对热力管道进行支撑。
[0003]目前应用于热力管道的固定支架通常只能对热力管道起到承重支撑作用,不足之处在于对热力管道周壁的夹持固定效果差,存在固定效果差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为解决热力管道的固定支架对热力管道的固定效果差的问题,提供一种热力钢结构,能够大大加强对热力管道的固定夹持效果。
[0005]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
[0006]一种热力钢结构,包括支撑架和夹持机构;
[0007]所述支撑架包括连接杆和支撑板,所述连接杆包括两个结构大小均相同、左右对称设置的左连接杆和右连接杆,所述左连接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热力钢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架和夹持机构;所述支撑架包括连接杆和支撑板(3),所述连接杆包括两个结构大小均相同、左右对称设置的左连接杆(1)和右连接杆(2),所述左连接杆(1)是纵截面为直角梯形、上宽下窄的四棱柱体,所述左连接杆(1)的右表面为上端向右倾斜的倾斜面,所述左连接杆(1)和右连接杆(2)之间沿左连接杆(1)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支撑板(3),所述支撑板(3)为上端窄下端宽的等腰梯形板体,每个所述支撑板(3)的左表面下端均与左支撑杆的右表面连接、右表面下端均与右支撑杆的左表面相连接,所述左连接杆(1)的下表面与支撑板(3)的下表面平齐,每个所述支撑板(3)上均设置有沿支撑板(3)上表面向下凹陷、开口向上、贯穿支撑板(3)前后表面的弧形槽;所述夹持机构包括多个驱动组件和夹持组件,每相邻两个所述支撑板(3)之间均设置有驱动组件,每个所述驱动组件均靠近相邻两个支撑板中后侧的支撑板的前表面中部,所述驱动组件包括第一杆体(4)、第二杆体(5)和第三杆体(7),所述第一杆体(4)为上端开口的中空圆柱体,所述第一杆体(4)的下端与支撑板(3)的下端平齐,所述第二杆体(5)为直径小于第一杆体内周壁直径的圆柱体,所述第二杆体(5)的下端位于第一杆体(4)内且与第一杆体(4)的内底面之间有间距、上端位于弧形槽的上方,所述第二杆体(5)的下端与第一杆体(4)的内底面之间连接有周壁与第一杆体内周壁相配应的连接板(11),所述连接板(11)的下表面与第一杆体(4)的内底面之间有间距,所述连接板(11)的下表面与第一杆体(4)的内底面之间设置有压缩弹簧(6),所述压缩弹簧(6)的上端连接连接板的下表面、下端连接第一杆体(4)的内底面,所述第一杆体上端连接有挡板(12),所述挡板(12)上设置有贯穿挡板上下表面、直径与第二杆体外周壁相配应的圆形通孔,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俊杰宋留洋简红日徐新泽张燕可刘玉学赵亮牛付洋王书雨李明博李军涛
申请(专利权)人:河南五建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