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连接器及与之配接的对接连接器,所述电连接器包括本体及端子组件,本体设有向前贯穿的端子孔,端子组件固定在端子孔内。所述端子组件包括绝缘前件、端子件及绝缘后件,端子件设有向前贯穿的对接腔及向后贯穿的线缆腔,对接腔内收容有冠簧;端子件设有外环肋,绝缘后件包括后环部及自后环部向前延伸的多个悬臂,悬臂自外向内抵接在端子件的外环肋;绝缘前件包括前内腔、后内腔及位于两者之间的台阶部,端子件与绝缘后件组装在前、后内腔内,外环肋抵接在台阶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专利技术端子组件为绝缘前、后件与端子件彼此抵压,增加元件之间的固定力,增加端子组件的稳定性。增加端子组件的稳定性。增加端子组件的稳定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连接器及与之配接的对接连接器
[0001]本专利技术有关一种电连接器及对接连接器。
技术介绍
[0002]参见CN106374282A,其揭示了一种用于新能源汽车高压系统的电连接器组合,这种使用于高压的电连接器,在电连接器本身的组装稳定性、锁扣稳定性等具有很高要求。我司在该等电连接器持续投入研发,进行改进,以克服产品设计中存在的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方案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增加端子组件的组装稳定性。
[0004]为达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连接器,包括本体及端子组件,所述本体设有向前贯穿的端子孔,所述端子组件固定在所述端子孔内;所述端子组件包括绝缘前件、端子件及绝缘后件,所述端子件设有向前贯穿的对接腔及向后贯穿的线缆腔,所述对接腔内收容有冠簧;所述端子件设有外环肋,所述绝缘后件包括后环部及自所述后环部向前延伸的多个悬臂,所述悬臂自外向内抵接在所述端子件的外环肋;所述绝缘前件包括前内腔、后内腔及位于两者之间的台阶部,所述端子件与绝缘后件组装在所述前、后内腔内,所述外环肋抵接在所述台阶部。
[0005]为达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对接连接器,其包括基部、自基部垂直凸伸的围壁及端子,所述围壁形成对接空间,所述端子包括位于对接空间内的接触部及固定在基板内的固定部;其特征在于:所述基部设置有向后延伸的管状部,所述管状部的内壁面设有向内延伸的指部,所述端子的固定部开设有环槽,所述固定部收容在所述管状部内且所述指部抵接在所述环槽内,限制所述端子向后移动
[000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端子组件为绝缘前、后件与端子件彼此抵压,增加元件之间的固定力,增加端子组件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0007]图1为本专利技术电连接器的立体图。
[0008]图2为图1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其中锁扣装置被去除。
[0009]图3为图2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其中本体进一步被去除。
[0010]图4为图3中端子组件的立体分解图。
[0011]图5为图4中绝缘后件另一角度的立体图。
[0012]图6为图1沿虚线A
‑
A的局部剖视图。
[0013]图7为本专利技术对接连接器的立体图。
[0014]图8为图7另一角度的立体图。
[0015]图9为图7对接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其中一个端子、遮蔽套及金属板座被去除。
[0016]图10为图7另一角度的立体分解图,其中密封圈被去除。
[0017]图11为图8中端子、遮蔽套及金属板座的立体分解图。
[0018]图12为图7沿虚线B
‑
B的剖视图。
[0019]【元件符号说明】
[0020][0021][0022]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专利技术。
【具体实施方式】
[0023]本专利技术为一种电连接器组合,参图1
‑
12所示,所述组合能够使用在新能源汽车的高压系统,所述组合包括互相对接的电连接器100及对接连接器200,下面将详细介绍其结构及改进点。
[0024]参图1
‑
3所示,电连接器100包括本体10、端子组件20、锁扣装置30。本体10由绝缘材料注塑而形成,其设有向前贯穿的端子孔11,端子组件20则收容且固定在端子孔11内,端子组件20的后端连接有线缆41。锁扣装置30通过枢接方式安装在本体10的两侧,其并可相对本体10作前后旋转运动,达成锁扣及解扣状态,图1所示状态为其处于锁扣状态的图面,其具体工作原理可参本申请人同日申请的另一件专利申请。端子组件20的外侧套接有遮蔽套42,遮蔽套42与线缆41中的接地层相电性连接。线缆41在与本体10交界处设有固定件43及密封圈44。
[0025]参图4
‑
6所示,所述端子组件20整体为圆形管状结构,其包括绝缘前件21、端子件22及绝缘后件23,端子件22设有向前贯穿的对接腔221及向后贯穿的线缆腔222,两者之间
由间隔壁壁223间隔开;对接腔221内收容有冠簧224,线缆41的导芯411则插设在线缆腔222内,端子件22由金属材料制成,具有导电性,如此端子件22与线缆的导芯411达成电性及机械连接,导芯411的前端抵接在间隔壁223上,限制导芯向前移动,在其他实施例中,间隔壁也可开设通孔。端子件22的外周面则设有外环肋225,外环肋与间隔壁223大致位于同一竖直位置上。
[0026]所述绝缘后件23包括后环部231、自后环部向前延伸的多个悬臂232及一对扣臂233,扣臂232位于相邻悬臂233之间,扣臂的末端具有向外凸出的扣头2331。所述绝缘后件23套设在端子件22外,悬臂232自外向内抵接在端子件的外环肋225,悬臂232的末端向内倾斜弯折,可保证抵靠的可靠性。后环部231的厚部大于悬臂232,后环部231在对应扣臂233处呈凹陷而使得后环部231与扣臂232为共面结构。所述扣臂向前延伸的长度短于所述悬臂的长度。
[0027]所述绝缘前件21包括前内腔211、后内腔212及位于两者之间的台阶部213,组装在一起的端子件22与绝缘后件23再一起组装在前、后内腔211、212内,外环肋225抵接在台阶部213。后内腔212的内壁面设有若干前后延伸的间隔肋214,悬臂232与间隔肋214配合而限制绝缘后件23在后内腔212内旋转。绝缘前件设有扣孔215,扣臂233的扣头2331自内向外扣持在扣孔215内。扣孔215位于对应间隔肋214的正后方,绝缘后件23在其后半部的外侧面设有若干前后延伸的间隔槽216,间隔槽216与间隔肋214彼此内外对应,配合图3,绝缘后件的间隔槽216可供遮蔽套42设置有的弹性指421抵接。扣孔215设置在间隔槽216处。
[0028]参图7
‑
12所示,其显示了用来与所述电连接器100配接的对接连接器200,所述对接连接器200包括基部51、自基部垂直凸伸的围壁52及端子60,基部与围壁由绝缘材料注塑而形成,围壁52形成对接空间521。所述端子60包括位于对接空间521内的接触部61、固定在基部51内的固定部62及向后继续延伸的尾部63。基部51为正方形或者矩形结构,其设置有向后延伸的两个管状部511,用来收容两个端子60。管状部511的内壁面设有向内延伸的指部512,端子的固定部62开设有环槽621,端子自后向前插入管状部511,接触部61穿过管状部511而进入对接空间521内,固定部62则收容在管状部511内,管状部内的指部512抵接在环槽621内,从而限制端子60向后移动。
[0029]所述对接连接器200还包括遮蔽套71、金属板座72及密封圈73。遮蔽套71的后端延伸有多个弹性臂711,其自后向前组装在管状部511的外侧,使得遮蔽套71间隔地套接在接触部61及管状部511外。密封圈73则放置在基部51的后端面设有的环槽内。基部51坐落在金属板座72,并通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连接器,包括本体及端子组件,所述本体设有向前贯穿的端子孔,所述端子组件固定在所述端子孔内;所述端子组件包括绝缘前件、端子件及绝缘后件,所述端子件设有向前贯穿的对接腔及向后贯穿的线缆腔,所述对接腔内收容有冠簧;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件设有外环肋,所述绝缘后件包括后环部及自所述后环部向前延伸的多个悬臂,所述悬臂自外向内抵接在所述端子件的外环肋;所述绝缘前件包括前内腔、后内腔及位于两者之间的台阶部,所述端子件与绝缘后件组装在所述前、后内腔内,所述外环肋抵接在所述台阶部。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悬臂的末端向内倾斜弯折而抵接在所述外环肋。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后件设有一对扣臂,所述扣臂位于相邻所述悬臂之间,所述扣臂的末端具有向外凸出的扣头,所述绝缘前件设有扣孔,所述扣臂的扣头自内向外扣持在所述扣孔内。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后件设有四个悬臂,所述悬臂呈环形对称分布。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内腔的内壁面设有若干前后延伸的间隔肋;所述悬臂与所述间隔肋配合而限制所述绝缘后件在后内腔内旋转。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红武,向兴海,朱自强,
申请(专利权)人:鸿腾精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