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复杂软土地基的抽排水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2208211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2-09 17:1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复杂软土地基的抽排水系统。所述抽排水系统包括带有出水口的水气分离罐、带有压缩机的水环式真空抽水泵和等距布设在待处理软土地区、并将待处理软土地区分隔成多个降水区域的多组轻型降水管,每组轻型降水管包括至少两排深浅不同的轻型井管,至少两排深浅不同的轻型井管依次插入不同深度的软土层内,且每排轻型井管的滤管段置于对应深度的软土层内,且每排相同深度的轻型井管顶端通过抽排水管与水气分离罐连接,并在每根抽排水管设有控制阀,所述水气分离罐与带有压缩机的水环式真空抽水泵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针对复杂软土地基分层进行抽排水工作,加快超孔隙水排出,提高排水固结效果。提高排水固结效果。提高排水固结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复杂软土地基的抽排水系统


[0001]本技术属于软土地基处理
,具体涉及一种适用于多层复杂软土地基快速降水固结施工的抽排水系统。

技术介绍

[0002]在我国沿江沿海地区广泛分布着高压缩性、低强度的冲积、湖积、海陆交互沉积淤泥与淤泥质土等软土。沿江沿海以软土为主的复杂“二元结构”或“多元结构”地基为前提,即存在深部海陆交互沉积的软土,又存在吹填或冲填的软土。而我国目前城镇化率高,新型产业不断兴起,工程建筑项目众多。当在多层软土分布的范围内开展工程建设时,因软土地基处理不到位导致的岩土工程灾害与事故频发,所以需要对这类土进行加固处理,确定合适的加固处理方式以达到使用要求。
[0003]现有软土地基处理常用的方法有真空预压、堆载预压、静动联合排水固结等。这些方法通常存在预压时间长、造价高、处理效果不佳等缺点,特别是对于软土层较深、复杂多层的软土地基在进行处理时,由于软土层较深,无论采用哪种处理方法,其抽排水过程都无法达到要求。因此为了提高多层复杂软土地基的处理效果,需要提供一种新的抽排水系统。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针对现有软土地基加固处理工期长、造价高、处理效果差、且无法适应多层软土地基的问题提供了一种用于复杂软土地基的抽排水系统;该系统结合深浅不同的轻型井管结合分层抽排水,达到软土排水固结的最佳效果。
[0005]为了达到上述技术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复杂软土地基的抽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抽排水系统包括带有出水口的水气分离罐、带有压缩机的水环式真空抽水泵和等距布设在待处理软土地区、并将待处理软土地区分隔成多个降水区域的多组轻型降水管,每组轻型降水管包括至少两排深浅不同的轻型井管,至少两排深浅不同的轻型井管依次插入不同深度的软土层内,且每排轻型井管的滤管段置于对应深度的软土层内,相同深度的轻型井管水平间距为3.0~4.0m,且每排相同深度的轻型井管顶端通过抽排水管与水气分离罐连接,并在每根抽排水管设有控制阀,所述水气分离罐与带有压缩机的水环式真空抽水泵连接;每组轻型降水管中深浅不同的轻型井管交错间隔布置,相邻两组轻型降水管中两排相同深度的轻型井管水平间距为14.0~16.0m。
[0006]本技术较优的技术方案:所述抽排水系统的每组轻型降水管包括一排埋设深度为3.5~5m的浅部轻型井管和一排埋设深度为7.5~9m的深部轻型井管;所述浅部轻型井管埋设在第一软土层内,其井点底距离第二软土层顶面不少于0.5m,深部轻型井管穿透第一软土层进入第二软土层内,深部轻型井管的滤管部位置于第二软土层内,且滤管部位顶端距离第二软土层顶面不少于0.5m,其余部位均为实管。
[0007]本技术较优的技术方案:所述抽排水系统还包括埋设在相邻两组轻型降水管之间降水区域的多组不同深度的孔隙水压力计,多组不同深度的孔隙水压力计分别埋设在
不同深度的软土层内,并单独对不同深度的软土层孔隙水压进行检测,每组相同深度孔隙水压力计包括一个或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孔隙水压力计。
[0008]本技术较优的技术方案:所述轻型井管采用直径20~30mm的PVC管,包括上部的实管和下部的滤管,滤管部位的滤孔直径为8~10mm,滤孔呈梅花形布置,间距为25~35mm,滤管外缠两层60目尼龙滤网;连接每排轻型井管顶部的排水管采用直径为45~55mm的PVC管,分节组成,每节长4~6m,排水管与轻型井点管采用三通直接连接,并在连接外缠密封膜。
[0009]本技术较优的技术方案:所述抽排水系统还包括浅部排水管、浅部集水管、深部排水管和深部集水管,每根浅部排水管将每排浅部轻型井管连接后与浅部集水管连接,并通过浅部集水管与水气分离罐连接,每根深部排水管将每排深部轻型井管连接后与深部集水管连接,并通过深部集水管与水气分离罐连接;在每根浅部排水管和深部排水管与对应集水管连接的端分别设有单排浅部轻型管控制阀和单排深部轻型管控制阀,远离集水管的尾端设有真空表;所述浅部集水管和深部集水管单独连接在水气分离罐上,并通过水气分离罐与水环式真空抽水泵连接,并在浅部集水管和深部集水管上分别设有浅部轻型管总控制阀和深部轻型管总控制阀。
[0010]本技术较优的技术方案:在每个降水区内布设有一组浅部孔隙水压力计和一组深部孔隙水压力计,浅部孔隙水压力计和深部孔隙水压力计均分布在降水区的中部,浅部孔隙水压力计埋设在浅部的第一软土层内,深部孔隙水压力计埋设在深部的第二软土层内。
[0011]本技术较优的技术方案:所述浅部轻型井管的实管段长度2.0~3.0m,滤管段长度1.0~2.0m;所述深部轻型井管的实管段长度6.0~7.0m,滤管段长度1.0~2.0m。
[0012]本技术采用设置深部、浅部两套井点,两套井点降水系统一次施工,两套井点各自独立控制,互不影响,各自形成独立的抽排水系统实现了一次施工、分步处理、深浅独立的目的,最终使整个土体的强度得到有效增长,能够针对复杂软土地基分层进行抽排水工作,加快超孔隙水排出,提高排水固结效果。
附图说明
[0013]图1是本技术的平面图;
[0014]图2是本技术的纵向剖面图。
[0015]图中:1—第一软土层,2—第二软土层,3—浅部轻型井管,4—深部轻型井管,5—浅部排水管,6—深部排水管,7—浅部孔隙水压力计,8—深部孔隙水压力计,9—水气分离罐,10—出水口,11—带有压缩机的水环式真空泵,12

1—单排浅部轻型管控制阀,12

2—单排深部轻型管控制阀,12

3—浅部轻型管总控制阀,12

4—深部轻型管总控制阀,13—真空表,14—浅部集水管,15—深部集水管,16—轻型井管的滤管。
具体实施方式
[0016]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附图1至图2均为实施例的附图,采用简化的方式绘制,仅用于清晰、简洁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以下对在附图中的展现的技术方案为本技术的实施例的具体方案,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
用新型的范围。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17]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内”、“外”、“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技术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惯常理解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18]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于复杂软土地基的抽排水系统,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带有出水口10的水气分离罐9、带有压缩机的水环式真空抽水泵11和等距布设在待处理软土地区、并将待处理软土地区分隔成多个降水区域的多组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复杂软土地基的抽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抽排水系统包括带有出水口(10)的水气分离罐(9)、带有压缩机的水环式真空抽水泵(11)和等距布设在待处理软土地区、并将待处理软土地区分隔成多个降水区域的多组轻型降水管,每组轻型降水管包括至少两排深浅不同的轻型井管,至少两排深浅不同的轻型井管依次插入不同深度的软土层内,且每排轻型井管的滤管段置于对应深度的软土层内,相同深度的轻型井管水平间距为3.0~4.0m,且每排相同深度的轻型井管顶端通过抽排水管与水气分离罐(9)连接,并在每根抽排水管设有控制阀,所述水气分离罐(9)与带有压缩机的水环式真空抽水泵(11)连接;每组轻型降水管中深浅不同的轻型井管交错间隔布置,相邻两组轻型降水管中两排相同深度的轻型井管水平间距为14.0~16.0m。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复杂软土地基的抽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抽排水系统的每组轻型降水管包括一排埋设深度为3.5~5m的浅部轻型井管(3)和一排埋设深度为7.5~9m的深部轻型井管(4);所述浅部轻型井管(3)埋设在第一软土层(1)内,其井点底距离第二软土层(2)顶面不少于0.5m,深部轻型井管(4)穿透第一软土层(1)进入第二软土层(2)内,深部轻型井管(4)的滤管部位置于第二软土层(2)内,且滤管部位顶端距离第二软土层(2)顶面不少于0.5m,其余部位均为实管。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用于复杂软土地基的抽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抽排水系统还包括埋设在相邻两组轻型降水管之间降水区域的多组不同深度的孔隙水压力计,多组不同深度的孔隙水压力计分别埋设在不同深度的软土层内,并单独对不同深度的软土层孔隙水压进行检测,每组相同深度孔隙水压力计包括一个或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孔隙水压力计。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用于复杂软土地基的抽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轻型井管采用直径20~30mm的PVC管,包括上部的实管和下部的滤管,滤管部位的滤孔直径为8~10mm,滤孔呈梅花形布置,间距为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瑾李冰尚晶阳小良曾岳张政李华童冉段凯
申请(专利权)人:中冶集团武汉勘察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