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更换树脂的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2203159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2-09 17:0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自动更换树脂的装置,包括:高位槽;手套箱,高位槽、控制器设置于手套箱外,吸附柱、过滤器、循环槽设置于手套箱内;吸附柱;过滤器;循环槽;控制器,用于控制第五管道、第二管道、第三管道、真空管道的开启,通过将循环槽内的废液从吸附柱的进树脂口抽至吸附柱内,废液载带吸附柱内的废树脂从吸附柱的出树脂口流入过滤器内,实现固液分离,废液被抽至循环槽内,废树脂则被拦截在过滤器的滤袋内;控制器还用于控制去离子水管道、第一管道开启,将高位槽内的树脂送入到吸附柱中。本发明专利技术中利用水力冲填实现了手套箱内树脂更换的自动化,极大的降低了树脂更换的工作难度、强度及泄漏风险,减小了操作人员的辐照风险和危害。危害。危害。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自动更换树脂的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核化工
,具体涉及一种自动更换树脂的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核工业的发展,核化工
内各种新的工艺方法和工艺技术也在不断的革新和进步。离子交换工艺作为一种高效、经济的生产工艺技术,目前已在核材料制备、乏燃料后处理等多个专业
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离子交换工艺中使用的树脂由于其自身的固有特性无法长期使用,需要不定期进行更换,当前国内核化工生产线运行过程中更换树脂主要通过人工操作进行实现。
[0003]由于核化工生产过程中主要操作物料为铀、钚及其化合物等高放且极毒介质,容易对人体和环境产生辐射伤害、化学毒害及各类潜在危害。目前,国内离子交换工艺过程使用人工拆卸管道和吸附柱进行树脂更换,卸废树脂时,首先将装废树脂的容器开盖放置在吸附柱下方,通过手套孔拆除吸附柱底部连接管道,拆开吸附柱底部紧固件及法兰,将废树脂卸入容器内,卸料完成就再重新安装吸附柱底部紧固件、法兰及管道;装填树脂时,首先把干净的新树脂转至手套箱内备用,通过手套孔拆卸吸附柱顶部连接管道,拆开吸附柱顶部紧固件及法兰,将树脂缓慢倒入吸附柱内并压实,再重新安装吸附柱顶部紧固件、法兰及管道,所有过程均是通过手动操作实现。虽然手动操作可以实现树脂的更换,但也存在诸多缺点和不足:其一是人工更换树脂增加了操作人员在强辐射环境中接触的风险和时间,其二是装卸树脂的过程中易发生废树脂和废液的二次泄漏;其三是据现有运行经验反馈,通过手套孔拆卸手套箱内管道、紧固件及法兰难度极大,操作极不方便,且需要多人同时操作;其四是人工更换树脂延长了无效工作时间,降低了生产效率和连续性,限制了系统产能的提升,其五是人工更换树脂不利于生产过程的自动化管理和系统集成控制。
[0004]同时,随着先进自动化、智能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各行业自动化需求也愈加强烈,而这也是目前核化工
面临的凸出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种自动更换树脂的装置,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人工更换树脂方法的不足。
[0006]解决本专利技术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自动更换树脂的装置,包括:
[0007]高位槽,用于盛放待填充的树脂,高位槽与去离子水管道连接;
[0008]手套箱,高位槽、控制器设置于手套箱外,吸附柱、过滤器、循环槽设置于手套箱内;
[0009]吸附柱,吸附柱的进树脂口与高位槽的出液口通过第一管道连接;
[0010]过滤器,过滤器的进树脂口与吸附柱的出树脂口通过第二管道连接;
[0011]循环槽,循环槽的进液口与过滤器的出液口通过第三管道连接,循环槽的进液口与吸附柱的出液口通过第四管道连接,循环槽的出液口与吸附柱的进液口通过第五管道连
接,循环槽的气体出口与真空管道连接;
[0012]控制器,用于控制第五管道、第二管道、第三管道、真空管道的开启,通过将循环槽内的废液从吸附柱的进树脂口抽至吸附柱内,废液载带吸附柱内的废树脂从吸附柱的出树脂口流入过滤器内,进入过滤器内的废液和废树脂通过真空抽吸实现固液分离,废液被抽至循环槽内,废树脂则被拦截在过滤器的滤袋内;
[0013]控制器还用于控制去离子水管道、第一管道开启,将高位槽内的树脂送入到吸附柱中。
[0014]优选的是,吸附柱的出液口与用于提供压缩空气的压缩空气管道通过第六管道连接;吸附柱的尾气出口与尾气管道通过第九管道连接;
[0015]控制器还用于控制第六管道、第九管道开启,用于从吸附柱的出液口反向通入压缩空气将吸附柱内的废树脂吹至松动或悬浮。
[0016]优选的是,所述的自动更换树脂的装置,还包括:
[0017]压缩空气管道,与高位槽连接;
[0018]伴热机构,设置于压缩空气管道上,伴热机构用于对压缩空气管道内的压缩空气进行加热;
[0019]过滤器的压缩空气入口与用于提供压缩空气的压缩空气管道通过第七管道连接;
[0020]循环槽的气体出口与尾气管道通过第十管道连接;
[0021]控制器还用于控制伴热机构将压缩空气管道内的压缩空气加热,控制器控制第七管道、第三管道、第十管道开启,将加热后的压缩空气通入过滤器内对其内的湿的废树脂风干。
[0022]优选的是,所述的自动更换树脂的装置,还包括:
[0023]第一液位计,设置于循环槽内,
[0024]第二液位计,设置于高位槽内,
[0025]高位槽与去离子水管道连接,
[0026]当第一液位计检测到循环槽内的液位超过第一预设容积时,发送给控制器,控制器用于控制关闭第四管道、第三管道、去离子水管道;
[0027]当第二液位计检测到高位槽内的液位超过第二预设容积时,发送给控制器,控制器用于控制关闭第四管道、第三管道、去离子水管道。
[0028]优选的是,所述的自动更换树脂的装置,还包括:
[0029]压力监测器,设置于用于提供压缩空气的压缩空气管道;
[0030]吸附柱的出液口与用于提供压缩空气的压缩空气管道通过第六管道连接;
[0031]过滤器的压缩空气入口与用于提供压缩空气的压缩空气管道通过第七管道连接;
[0032]高位槽与用于提供压缩空气的压缩空气管道通过第八管道连接;
[0033]当压力监测器监测到的压力超过预设压力时,发送给控制器,控制器用于控制关闭第六管道、第七管道、第八管道。
[0034]优选的是,所述的自动更换树脂的装置,还包括:
[0035]压缩空气管道,高位槽与压缩空气管道连接;
[0036]第十一管道,循环槽的出液口与尾液管道通过第十一管道连接;
[0037]第一手动阀门,设置于去离子水管道上;
[0038]第二手动阀门,设置于压缩空气管道上;
[0039]第三手动阀门,设置于第十一管道上;
[0040]第四手动阀门,设置于真空管道上;
[0041]当树脂自动更换的过程中出现异常或紧急工况,控制器无法进行远程操控时,可通过第一手动阀门、第二手动阀门、第三手动阀门、第四手动阀门进行人工干预,迫使自动更换树脂的装置终止运行。
[0042]优选的是,吸附柱为圆柱形结构,高径比为6~12,吸附柱的底部和/或顶部设有可拆卸筛网。
[0043]优选的是,所述的自动更换树脂的装置,还包括:设置于高位槽的进树脂口的漏斗,高位槽与压缩空气管道连接,压缩空气管道的盘管从高位槽的顶部伸入到高位槽底部,压缩空气管道的盘管上均布有细孔。
[0044]优选的是,过滤器为双层过滤结构,过滤器包括:设置于内层的滤袋、设置于滤袋外层的滤筒,且滤筒过滤精度高于滤袋。
[0045]优选的是,高位槽出液口高于吸附柱的进树脂口,吸附柱的出树脂口高于过滤器的进液口,吸附柱的出液口高于循环槽的进液口。
[0046]本专利技术中的自动更换树脂的装置,利用水力冲填实现了手套箱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动更换树脂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高位槽,用于盛放待填充的树脂,高位槽与去离子水管道连接;手套箱,高位槽、控制器设置于手套箱外,吸附柱、过滤器、循环槽设置于手套箱内;吸附柱,吸附柱的进树脂口与高位槽的出液口通过第一管道连接;过滤器,过滤器的进树脂口与吸附柱的出树脂口通过第二管道连接;循环槽,循环槽的进液口与过滤器的出液口通过第三管道连接,循环槽的进液口与吸附柱的出液口通过第四管道连接,循环槽的出液口与吸附柱的进液口通过第五管道连接,循环槽的气体出口与真空管道连接;控制器,用于控制第五管道、第二管道、第三管道、真空管道的开启,通过将循环槽内的废液从吸附柱的进树脂口抽至吸附柱内,废液载带吸附柱内的废树脂从吸附柱的出树脂口流入过滤器内,进入过滤器内的废液和废树脂通过真空抽吸实现固液分离,废液被抽至循环槽内,废树脂则被拦截在过滤器的滤袋内;控制器还用于控制去离子水管道、第一管道开启,将高位槽内的树脂送入到吸附柱中。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更换树脂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吸附柱的出液口与用于提供压缩空气的压缩空气管道通过第六管道连接;吸附柱的尾气出口与尾气管道通过第九管道连接;控制器还用于控制第六管道、第九管道开启,用于从吸附柱的出液口反向通入压缩空气将吸附柱内的废树脂吹至松动或悬浮。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更换树脂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压缩空气管道,与高位槽连接;伴热机构,设置于压缩空气管道上,伴热机构用于对压缩空气管道内的压缩空气进行加热;过滤器的压缩空气入口与用于提供压缩空气的压缩空气管道通过第七管道连接;循环槽的气体出口与尾气管道通过第十管道连接;控制器还用于控制伴热机构将压缩空气管道内的压缩空气加热,控制器控制第七管道、第三管道、第十管道开启,将加热后的压缩空气通入过滤器内对其内的湿的废树脂风干。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更换树脂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液位计,设置于循环槽内;第二液位计,设置于高位槽内;当第一液位计检测到循环槽内的液位超过第一预设容积时,发送给控制器,控制器用于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明李国辉侯超原玉涛李绍媛姬中祥吴伟杰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