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隧道侧面涌水处置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199505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2-08 16:0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隧道侧面涌水处置结构,包含隧道、位于隧道一侧的泄水洞、连接于泄水洞与隧道之间的封堵墙、设置泄水洞底部的集水井、连接于集水井一侧的流水通路、连接于流水通路下游的地下流水通道、以及设置在隧道长向两侧的排水沟;所述泄水洞上部设置有集水口,集水口对应连接涌水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泄水洞和集水口的设置,利于将涌水进行收集和集中在泄水洞中;通过集水井、地下流水通道和流水通路的联合设置,利于将大量涌水通过地下流水通道进行有序排出;通过封堵墙的设置,保证了泄水洞的设置与隧道间具有良好的隔水和加固。固。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隧道侧面涌水处置结构


[0001]本技术属于隧道施工
,特别涉及一种隧道侧面涌水处置结构。

技术介绍

[0002]在隧道施工时,常会遇到涌水或存在季节性涌水的溶洞。涌水的存在易对隧道施工造成不利影响。且涌水会侵蚀隧道侧壁造成结构性破坏,且在季节性的岩溶洞穴涌水,还会给隧道施工和体系带来不安全和不稳定因素。在隧道建设中,对于遇到涌水或涌水型溶洞,通常是通过封堵加固的方式进行处理,但对于涌水量较大且不便外部排出的情况,需要进行针对性设计。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隧道侧面涌水处置结构,用以解决隧道侧向存在涌水时的集水、封堵和排出等技术问题。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5]一种隧道侧面涌水处置结构,包含隧道、位于隧道一侧的泄水洞、连接于泄水洞与隧道之间的封堵墙、设置泄水洞底部的集水井、连接于集水井一侧的流水通路、连接于流水通路下游的地下流水通道、以及设置在隧道长向两侧的排水沟;
[0006]所述泄水洞包含拱形泄水孔、设置与泄水孔四周的喷射混凝土层以及连接于喷射混凝土层与岩体之间的药卷锚杆;所述泄水洞上部设置有集水口,集水口对应连接涌水处。
[0007]进一步的,所述隧道包含内衬、外衬、连接于内衬和外衬之间的支撑钢架、以及连接于内衬底部的仰拱;所述仰拱和内衬连接处设置有排水沟。
[0008]进一步的,所述排水沟横截面为圆形,且由现浇防水混凝土制作而成;排水沟还与流水通路通过连管连接。
[0009]进一步的,所述排水沟设置有圆形的排水出口,出水口可拆卸连接有过滤网;所述过滤网为钢筋网片制作而成。
[0010]进一步的,所述泄水洞底部高于仰拱与内衬连接点高度,且泄水洞顶部设置于内衬起拱处;泄水洞在洞侧壁和拱顶均预留有防形层。
[0011]进一步的,所述封堵墙通过浆砌片石组成,封堵墙顶部与泄水洞顶部齐平,封堵墙底部与泄水洞底部齐平。
[0012]进一步的,所述集水井为U形且集水井顶部和底部均连接有过滤网;集水井宽度小于泄水洞宽度,集水井顶部与泄水洞贯通且集水井与泄水洞在临近隧道一侧呈台阶状。
[0013]进一步的,所述集水井与泄水洞之间安装有止水阀门和水位传感器,且止水阀和水位传感器均与远程控制端连接。
[0014]进一步的,所述流水通路穿设于仰拱下部且倾斜度不下于2%;流水通路横截面为U形且顶部连接有盖板。
[0015]进一步的,所述地下流水通道为现有地下水流通道路,且位于隧道下方且与隧道
之间有对应加固岩体和加固层。
[0016]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体现在:
[0017]1)本技术通过泄水洞和集水口的设置,利于将涌水进行收集和集中在泄水洞中,一方面疏导了排水,另一方面为有序排出提供基础;
[0018]2)本技术通过集水井、地下流水通道和流水通路的联合设置,利于将大量涌水通过地下流水通道进行排出,由此可在不增设其他结构的情况下将涌水进行有序排出;
[0019]3)本技术通过封堵墙的设置,保证了泄水洞的设置与隧道间具有良好的隔水和加固;
[0020]此外通过止水阀门和水位传感器的设置,利于实时或阶段性进行排水量的调节;通过过滤网的设置,可保证隧道内的良好排水;本技术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技术而了解;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和其它优点可通过在说明书中所特别指出的方案来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0021]图1是隧道侧面涌水处置结构施工断面示意图;
[0022]图2是排水沟连接结构示意图;
[0023]图3是泄水洞断面示意图;
[0024]图4是流水通路连接结构示意图;
[0025]图5是集水井断面示意图;
[0026]附图标记:1

隧道、2

内衬、3

外衬、4

支撑钢架、5

仰拱、6

泄水洞、7

封堵墙、8

集水口、9

地下流水通道、10

流水通路、11

排水沟、12

集水井、13

盖板、14

排水出口、15

过滤网。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以某隧道为例,隧道1右侧存在涌水。如图1至图5所示,通过隧道侧面涌水处置结构处理,处置结构含隧道1、位于隧道1一侧的泄水洞6、连接于泄水洞6与隧道1之间的封堵墙7、设置泄水洞6底部的集水井12、连接于集水井12一侧的流水通路10、连接于流水通路10下游的地下流水通道9、以及设置在隧道1长向两侧的排水沟。
[0028]所述封堵墙7通过浆砌片石组成,封堵墙7顶部与泄水洞6顶部齐平,封堵墙7底部与泄水洞6底部齐平。
[0029]本实施例中,隧道1包含内衬2、外衬3、连接于内衬2和外衬3之间的支撑钢架4、以及连接于内衬2底部的仰拱5;所述仰拱5和内衬2连接处设置有排水沟。排水沟横截面为圆形,且由现浇防水混凝土制作而成;排水沟还与流水通路10通过连管连接。如图2所示,排水沟设置有圆形的排水出口13,出水口可拆卸连接有过滤网14;所述过滤网14为钢筋网片制作而成。
[0030]本实施例中,在右侧涌水位置,拓宽3m
×
4m的泄水洞6将水引进2.5m含井壁宽
×
2m高的集水井12中;在泄水洞61m位置,采用M10浆砌片石封堵呈封堵墙7。
[0031]结合如图3所示,泄水洞6包含拱形泄水孔、设置与泄水孔四周的喷射混凝土层以及连接于喷射混凝土层与岩体之间的药卷锚杆。泄水洞6上部设置有集水口8,集水口8对应
连接涌水处。泄水洞6底部高于仰拱5与内衬2连接点高度,且泄水洞6顶部设置于内衬2起拱处;泄水洞6在洞侧壁和拱顶均预留有防形层。
[0032]本实施例中,流水通路10穿设于仰拱5下部且倾斜度不下于2%;如图4所示,流水通路10横截面为U形且顶部连接有盖板11,盖板11为C30钢筋混凝土盖板11。地下流水通道9为现有地下水流通道路,且位于隧道1下方且与隧道1之间有对应加固岩体和加固层流水通路10通过C30混凝土现浇而成,通过C30混凝土现浇的流水通路10将水引流至仰拱5底部左侧地下流水通道9中。
[0033]如图5所示,集水井12为U形且集水井12顶部和底部均连接有过滤网14;集水井12宽度小于泄水洞6宽度,集水井12顶部与泄水洞6贯通且集水井12与泄水洞6在临近隧道1一侧呈台阶状。集水井12与泄水洞6之间安装有止水阀门和水位传感器,且止水阀和水位传感器均与远程控制端连接。
[0034]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隧道侧面涌水处置结构,其特征在于,包含隧道(1)、位于隧道(1)一侧的泄水洞(6)、连接于泄水洞(6)与隧道(1)之间的封堵墙(7)、设置泄水洞(6)底部的集水井(12)、连接于集水井(12)一侧的流水通路(10)、连接于流水通路(10)下游的地下流水通道(9)、以及设置在隧道(1)长向两侧的排水沟;所述泄水洞(6)包含拱形泄水孔、设置与泄水孔四周的喷射混凝土层以及连接于喷射混凝土层与岩体之间的药卷锚杆;所述泄水洞(6)上部设置有集水口(8),集水口(8)对应连接涌水处。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隧道侧面涌水处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隧道(1)包含内衬(2)、外衬(3)、连接于内衬(2)和外衬(3)之间的支撑钢架(4)、以及连接于内衬(2)底部的仰拱(5);所述仰拱(5)和内衬(2)连接处设置有排水沟。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隧道侧面涌水处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沟横截面为圆形,且由现浇防水混凝土制作而成;排水沟还与流水通路(10)通过连管连接。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隧道侧面涌水处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沟设置有圆形的排水出口(13),出水口可拆卸连接有过滤网(14);所述过滤网(14)为钢筋网片制作而成。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隧道侧面涌水处置结构,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冯柯郭真河廖朝晖刘佳康桂亮王洋谢海彬陈小丽徐会超高顺治付凯斌苏文卓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冠粤路桥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