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腔引流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2197890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2-08 16:0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揭示了一种胸腔引流装置,包括引流管、引流袋、以及连接在引流管和引流袋之间的连接组件,连接组件包括管套、上连接套和下连接套;其中,管套固定套设在引流管的管口处,上连接套可旋转地套设在管套和引流管外;下连接套与所述引流袋的导流管连接,并且该下连接套可插入上连接套和管套之间,并与上连接套螺纹连接。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胸腔引流装置胸腔引流装置结构简单,连接稳定并操作简单,使用安全性高。性高。性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胸腔引流装置


[0001]本技术的实施例涉及一种胸腔引流装置。

技术介绍

[0002]胸腔引流是一种闭式引流,所需要的设备为引流管加闭式引流瓶或引流袋。引流管的一端放置在胸腔内,另一端接引流瓶或引流袋,以便排出气体或收集胸腔内的液体,使得肺组织重新张开而恢复功能。胸腔引流作为一种治疗手段广泛地应用于血胸、气胸、脓胸的引流及开胸术后,对于疾病的治疗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0003]目前,引流管与引流袋之间并没有统一规格的连接件,专利技术人所在科室常用做法是利用注射器作为连接件,注射器的乳头端连接引流管,空筒部分连接引流袋,存在连接不稳,以及注射器太长,不便于放置等缺陷。
[0004]在申请号为201920443904X的技术授权文件中,公开了一种胸腔腹腔引流管与引流袋之间的连接装置,其通过设置卡紧装置提高连接密封性,卡紧装置包括弹性钢环、固定块、螺母、螺纹杆和连接杆。经仔细研究发现,该专利技术存在以下缺陷:1、结构复杂,2、部件多采用刚性材质,质地较硬而且棱角明显,存在刮伤皮肤的风险,整体使用安全性差。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同时使用安全性高的胸腔引流装置。
[0006]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胸腔引流装置,包括引流管、引流袋、以及连接在引流管和引流袋之间的连接组件,连接组件包括管套、上连接套和下连接套;其中,管套固定套设在引流管的管口处,上连接套可旋转地套设在管套和引流管外;下连接套与所述引流袋的导流管连接,并且该下连接套可插入上连接套和管套之间,并与上连接套螺纹连接。
[0007]此外,本技术还提供如下附属技术方案:
[0008]管套包括均呈中空圆柱形的外筒和内筒,在外筒和内筒之间具有间隙,所述引流管插入间隙内。
[0009]外筒上端的外壁上设有一圈凸边。
[0010]上连接套由上往下依次包括上连接部、压紧部和内螺纹部,其中,上连接部呈圆柱形,并且贴紧所述引流管的外壁;压紧部呈圆台形,其上端连接上连接部,并且为小口端,其下端连接内螺纹部,并且为大口端;内螺纹部呈圆柱形,内壁设置有内螺纹,并与下连接套螺纹连接。
[0011]下连接套由上往下依次包括受压部、外螺纹部、过渡部和下连接部,其中,受压部包括多片弹性夹片;外螺纹部的外壁设置有外螺纹,并与上连接套螺纹连接;下连接部与所述引流袋的导流管的内壁固定且密封连接。
[0012]引流袋的下端设置有排液开关,该排液开关包括与引流袋连通的竖向排液管,与竖向排液管呈十字相交并连通的横向连接管,以及设置在横向连接管内并控制竖向排液管通断的控制阀。
[0013]控制阀包括左塞体、右塞体、以及位于左塞体和右塞体之间的出液槽。
[0014]相比于现有技术,本技术的胸腔引流装置的优势在于:设计了管套、上连接套和下连接套,可以通过上、下连接套的连接实现引流管和引流袋连通,整体结构简单,而且随着上、下连接套的螺纹不断旋进,下连接套受上连接套挤压,使得下连接套与管套紧密贴合,保证了连接的稳定性和密闭性,同时免去了刚性材质的使用,提高了使用安全性。
附图说明
[001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相关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涉及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并非对本技术的限制。
[0016]图1是胸腔引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2是连接组件的爆炸图。
[0018]图3是连接组件的装配后的剖视图。
[0019]图4是管套的立体图。
[0020]图5是排液开关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技术方案作进一步非限制性的详细描述。
[0022]见图1,本实施例的胸腔引流装置包括:引流管1、引流袋2以及连接组件3,其中,引流袋2包括袋体20、设置在袋体20上端的导流管21、以及设置在袋体20下端的排液开关22。连接组件3连接在引流管1和导流管21之间。
[0023]见图2和图3,连接组件3包括管套4、上连接套5和下连接套6,其中,管套4固定套设在引流管1的管口处,上连接套5可旋转地套设在管套4和引流管1外,下连接套6与导流管21连接,并且该下连接套6可插入上连接套5和管套4之间,并与上连接套5螺纹连接。
[0024]再结合图4,管套4由医用塑料材质制成,其包括外筒40和内筒41,外筒40和内筒41均呈圆柱形,内筒41的半径小于外筒40的半径,内筒41位于外筒40内部,并且同心,并且两者的边壁相互平行,因此在外筒40和内筒41之间具有间隙,间隙的顶部设置为开口,底部设置为密封,该间隙为凹槽42。凹槽42的半径与引流管1的半径相同,开口宽度与引流管1的管厚度相同。安装时,引流管1插入凹槽42内,管套4的主要作用提高引流管1的抗变形能力。
[0025]外筒40上端的外壁上设有一圈凸边43。
[0026]再看图2和图3,上连接套5由医用塑料材质制成,其由上往下依次包括上连接部50、压紧部51和内螺纹部52。上连接部50呈圆柱形,其内壁贴紧引流管1的外壁,但不与引流管1固定连接,因此,在连接时不需要旋转引流管1或引流袋2。压紧部51呈圆台形,其上端为小口端、并连接上连接部50,其下端为大口端、并连接内螺纹部52。为了结构过渡自然,上连接部50的边壁可以设计成有少许弧度。内螺纹部52呈圆柱形,其内壁设置有内螺纹,该内螺
纹部52通过其内螺纹与下连接套6螺纹连接。外筒40上端的凸边43可与压紧部51相抵靠,有效防止上连接套5脱出。
[0027]再看图2和图3,下连接套6由医用塑料材质制成,其由上往下依次包括受压部60、外螺纹部61、过渡部62和下连接部63。其中,受压部60包括多片弹性夹片,该多片弹性夹片具有一定形变能力,并且相邻弹性夹片之间具有间隙。外螺纹部61呈圆柱形,其外壁设置有外螺纹,该外螺纹部61通过其外螺纹与上连接套5螺纹连接。过渡部62位于外螺纹部61和下连接部63之间,大致呈圆台形,主要起到延长长度和管径过渡作用,而为了结构过渡自然,过渡部62的边壁可以设计成有少许弧度。下连接部63呈圆柱形,其外壁与导流管21的内壁固定且密封连接。
[0028]使用时,将下连接套6插入到上连接套5内,旋转上连接套5,由于螺纹旋进的作用,下连接套6不断伸入上连接套5内。由于压紧部51呈圆台形(下大上小),在下连接套6不断伸入的过程中,受压部60不断收到挤压变小,最终完全贴合在管套4的外壁上,完成连接工作,引流管1与导流管21实现连通。管套4的作用就是在上连接套5压紧下连接套6时,保证引流管1不变形。
[0029]见图5,排液开关22包括竖向排液管23、横向连接管24和控制阀。竖向排液管23和横向连接管2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胸腔引流装置,包括引流管、引流袋、以及连接在引流管和引流袋之间的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组件包括管套、上连接套和下连接套;其中,管套固定套设在引流管的管口处,上连接套可旋转地套设在管套和引流管外;下连接套与所述引流袋的导流管连接,并且该下连接套可插入上连接套和管套之间,并与上连接套螺纹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胸腔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管套包括均呈中空圆柱形的外筒和内筒,在外筒和内筒之间具有间隙,所述引流管插入间隙内。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胸腔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筒上端的外壁上设有一圈凸边。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胸腔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连接套由上往下依次包括上连接部、压紧部和内螺纹部,其中,上连接部呈圆柱形,并且贴紧所述引流管的外壁;压紧部呈圆台形,其上端连接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韦雪玲叶思洁零燕媚覃春莲覃飞飞陈春梅覃雪玲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三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