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MiniLED背光源模组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195960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2-08 16:01
一种Mini LED背光源模组结构,包括多个蓝光Mini LED灯珠、多层复合膜、光转换材料层、扩散粒子层和荧光层;所述光转换材料层设置在荧光层上表面,荧光层设置在多层复合膜上表面;所述扩散粒子层设置在光转换材料层上表面;所述多层复合膜包括透光膜层和拼接膜材层;所述透光膜层紧贴蓝光Mini LED灯珠;所述拼接膜材层设置在透光膜层和荧光层之间;每个所述的Mini LED灯珠对应一个拼接膜材层。本发明专利技术,用于实现蓝光透过及局部匀光的效果;光转换材料层用于将蓝光转换为白光;扩散粒子层用于实现将白光打均匀,以形成均匀舒适的光源。以形成均匀舒适的光源。以形成均匀舒适的光源。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Mini LED背光源模组结构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LED背光源模组领域,尤其涉及一种Mini LED背光源模组结构。

技术介绍

[0002]现有的Mini LED的灯珠面积较小,荧光粉颗粒较大,难于实现传统直接点胶的封装方式;同时,量子点由于容易被水氧高光强等淬灭,也难于直接点胶封装。所以一般采用远程荧光膜或者荧光板的方式,实现蓝光转换为RGB光的形式,典型的荧光膜为三明治结构,荧光转换层在中间,上下层为支撑层或者保护层。
[0003]现有Mini LED技术中,为了实现匀光效果,通常采用以下方式:
[0004]方式一:通过增加蓝光灯珠与荧光膜之间的距离,以实现匀光效果,再通过荧光膜发出RGB光;但是,造成的背光仍然较厚;
[0005]方式二:通过增加灯珠的密度,大量增加灯珠使用量而实现超薄的效果;但是,成本大幅增加。

技术实现思路

[0006](一)专利技术目的
[0007]为解决
技术介绍
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Mini LED背光源模组结构,通过复合膜材结构设计,实现膜层紧贴灯珠的背光模组设计,在不大幅增加灯珠使用量的情况下,实现了背光模组整体减薄的效果,且保证发光均匀。
[0008](二)技术方案
[0009]为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Mini LED背光源模组结构,包括多个蓝光Mini LED灯珠、多层复合膜、光转换材料层、扩散粒子层和荧光层;
[0010]所述光转换材料层设置在荧光层上表面,荧光层设置在多层复合膜上表面;所述扩散粒子层设置在光转换材料层上表面;
[0011]所述多层复合膜包括透光膜层和拼接膜材层;所述透光膜层紧贴蓝光MiniLED灯珠;所述拼接膜材层设置在透光膜层和荧光层之间;每个所述的Mini LED 灯珠对应一个拼接膜材层。
[0012]优选的,所述透光膜层为PET、PMMA、PEN或PC中的一种。
[0013]优选的,所述透光膜层的蓝光透过率大于80%,透光膜层的折射率小于1.5。
[0014]优选的,所述荧光层为单独荧光层,单独荧光层为稀土荧光粉材质制备而成;
[0015]或,
[0016]所述荧光层为由上、下水汽阻隔膜保护的三明治结构荧光膜层;三明治结构荧光膜层中,上、下层材料分别由:量子点材料和易失效的荧光材料制备而成;中间层为水汽阻隔膜,水汽阻隔膜为蒸镀氧化硅、氧化铝PET膜或表面涂布有阻水和阻氧涂层的PET膜制备而成。
[0017]优选的,所述拼接膜材层的中心位于蓝光Mini LED灯珠中心的正上方;所述拼接
膜材层包括多个膜材层;多个膜材层以拼接膜材层的中心为基准向四周分布设置多个,多个膜材层的折射率逐渐增大。
[0018]优选的,所述膜材层设置有h个;
[0019]由中心向四周分布,h个膜材层的折射率依次为:n1、n2
……
nh;每个所述膜材层由边缘至中心的距离依次为:L1、L2
……
Lh;
[0020]其中,透光膜层厚度为h;h为大于2的正整数。
[0021]优选的,所述Mini LED灯珠1芯片发光角度θ为,thθ=∑Li/h。
[0022]优选的,多个Mini LED灯珠规则排布。
[0023]本专利技术中,多层复合膜用于实现蓝光透过及局部匀光的效果;光转换材料层用于将蓝光转换为白光;扩散粒子层用于实现将白光打均匀,以形成均匀舒适的光源。
[0024]本专利技术中,通过复合膜材结构设计,实现膜层紧贴灯珠的背光模组设计,在不大幅增加灯珠使用量的情况下,实现了背光模组整体减薄的效果,且保证发光均匀。
附图说明
[0025]图1为本专利技术提出的Mini LED背光源模组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2为本专利技术提出的Mini LED背光源模组结构中多层复合膜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3为本专利技术提出的Mini LED背光源模组结构中多个膜材层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为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了,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并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详细说明。应该理解,这些描述只是示例性的,而并非要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此外,在以下说明中,省略了对公知结构和技术的描述,以避免不必要地混淆本专利技术的概念。
[0029]如图1

3所示,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Mini LED背光源模组结构,包括多个蓝光Mini LED灯珠1、多层复合膜2、光转换材料层3、扩散粒子层4和荧光层5;
[0030]所述光转换材料层3设置在荧光层5上表面,荧光层5设置在多层复合膜2 上表面;所述扩散粒子层4设置在光转换材料层3上表面;
[0031]所述多层复合膜2包括透光膜层21和拼接膜材层22;所述透光膜层21紧贴蓝光Mini LED灯珠1;所述拼接膜材层22设置在透光膜层21和荧光层5之间;每个所述的Mini LED灯珠1对应一个拼接膜材层22。
[0032]本专利技术中,多层复合膜2用于实现蓝光透过及局部匀光的效果;光转换材料层3用于将蓝光转换为白光;扩散粒子层4用于实现将白光打均匀,以形成均匀舒适的光源。
[0033]本专利技术中,通过复合膜材结构设计,实现膜层紧贴灯珠的背光模组设计,在不大幅增加灯珠使用量的情况下,实现了背光模组整体减薄的效果,且保证发光均匀。
[0034]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透光膜层21的蓝光透过率大于80%,透光膜层21的折射率小于1.5。
[0035]需要说明的是,蓝光透过率大于80%。透光膜层21的折射率为:1.5。
[0036]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荧光层5为单独荧光层,单独荧光层为稀土荧光粉材质制备而成;
[0037]或,
[0038]所述荧光层5为由上、下水汽阻隔膜保护的三明治结构荧光膜层;三明治结构荧光膜层中,上、下层材料分别由:量子点材料和易失效的荧光材料制备而成;中间层为水汽阻隔膜,水汽阻隔膜为蒸镀氧化硅、氧化铝PET膜或表面涂布有阻水和阻氧涂层的PET膜制备而成。
[0039]需要说明的是,水汽阻隔膜具有很好的阻隔水汽效果,以及具有很好的防氧化效果。
[0040]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拼接膜材层22的中心位于蓝光Mini LED灯珠1中心的正上方;所述拼接膜材层22包括多个膜材层;多个膜材层以拼接膜材层22的中心为基准向四周分布设置多个,多个膜材层的折射率逐渐增大。
[0041]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膜材层设置有h个;
[0042]由中心向四周分布,h个膜材层的折射率依次为:n1、n2
……
nh;每个所述膜材层由边缘至中心的距离依次为:L1、L2
……
Lh;
[0043]其中,透光膜层21厚度为h;h为大于2的正整数。
[0044]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Mini LED灯珠1芯片发光角度θ为,th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Mini LED背光源模组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蓝光Mini LED灯珠(1)、多层复合膜(2)、光转换材料层(3)、扩散粒子层(4)和荧光层(5);所述光转换材料层(3)设置在荧光层(5)上表面,荧光层(5)设置在多层复合膜(2)上表面;所述扩散粒子层(4)设置在光转换材料层(3)上表面;所述多层复合膜2)包括透光膜层(21)和拼接膜材层(22);所述透光膜层(21)紧贴蓝光MiniLED灯珠(1);所述拼接膜材层(22)设置在透光膜层(21)和荧光层(5)之间;每个所述的MiniLED灯珠(1)对应一个拼接膜材层(2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Mini LED背光源模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光膜层(21)为PET、PMMA、PEN或PC中的一种。3.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Mini LED背光源模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光膜层(21)的蓝光透过率大于80%,透光膜层(21)的折射率小于1.5。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Mini LED背光源模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荧光层(5)为单独荧光层,单独荧光层为稀土荧光粉材质制备而成;或,所述荧光层(5)为由上、下水汽阻隔膜保护的三明治结构荧光膜层;三明治结构荧光膜层中,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俊凯虞建栋段延龙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英诺维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