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污水处理用复合微生物菌剂、制备方法及其在河道治理、黑臭水体治理中的应用技术

技术编号:32187572 阅读:8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2-08 15:5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污水处理用复合微生物菌剂、制备方法及其在河道治理、黑臭水体治理中的应用。该微生物菌剂包括多壳层颗粒;多壳层颗粒包括第一微生物制剂层、可降解塑料层、第二微生物制剂层、微生物制剂芯体。该制备方法包括制备可降解塑料层,将可降解塑料粉末粘附到润湿的颗粒表面,暴露在有机溶剂的气氛,干燥,得到颗粒。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微生物菌剂及其制备方法依据微生物治理黑臭水体不同阶段的特点,筛选各阶段需要的微生物,选择合理的剂量,利用可降解塑料降解特性,实现各组微生物的分时施放,以解决现有用于黑臭水体微生物菌剂单次大剂量投加,微生物活性降低甚至消失,造成治理周期延长,或者运行投入大、成本高的问题。成本高的问题。成本高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污水处理用复合微生物菌剂、制备方法及其在河道治理、黑臭水体治理中的应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水处理
,具体涉及一种污水处理用复合微生物菌剂、制备方法及其在河道治理、黑臭水体治理中的应用。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排放了大量含有有机污染物的废水,造成自然水体,尤其是城镇河道、水塘、小型琥珀等水体的富营养化,这些水体中含有的有机物在分解过程中快速消耗水中的溶解氧,水体处于缺氧环境,导致厌氧微生物成为主导,将有机物中碳、氮、硫等成分转化为甲烷、硫化氢、氨等物质,发散到空气中,形成恶臭污染;不溶于水的硫化亚铁、硫化锰等不溶于水的微小颗粒悬浮在水中,影响光线进入,进一步加剧了黑臭程度,成为水污染治理中的一个难题。
[0003]目前,治理黑臭水体的技术众多,主要包括物理治理、化学治理、生物治理。物理治理主要包括调水冲污、人工曝气、控源截污、清淤疏浚等,但该类方法大多治标不治本,将污染物或污染源转移,并且成本高、周期长。化学治理主要包括化学氧化、化学沉淀、强化絮凝等,能够在一定时间内较大程度改善水质,效果明显,但需投入较多资金,并且加入的化学药剂可能造成二次污染,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生物治理包括微生物治理、生态浮岛植物净化、人工湿地植物净化等,能够标本兼治,运行费用低,可以维持长效。其中微生物治理技术是一类有效的治理方法。
[0004]现有技术中,微生物治理技术一般采用将所需的微生物菌粉按照一定质量比混合,得到微生物菌剂混合物,然后一次性投加到待处理黑臭水体中,存在微生物浪费的情况,因微生物菌剂中的微生物并不都是从治理初期就需要的,初始黑臭水体的微环境导致这部分微生物活性大幅降低,甚至失活,造成微生物浪费,同时由于大量微生物活性降低或者失活造成治理周期大幅延长。还可将黑臭水体引入到处理系统中,例如厌氧池、好氧池等装置中,利用这些装置中存在的固有微生物对黑臭水体中的污染物进行分解,但该方法存在投入大、成本高,不适用于中、小污染水体的治理。因此,需要开发一种可以一次性投入,不同微生物分时施放的污水处理用复合微生物菌剂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污水处理用复合微生物菌剂、制备方法及其在河道治理、黑臭水体治理中的应用,依据微生物治理黑臭水体不同阶段的特点,筛选各阶段需要的微生物,对其进行分组,选择合理的剂量,利用可降解塑料的降解时间不同,实现各组微生物的分时施放,至少部分解决现有用于黑臭水体微生物菌剂单次大剂量投加,微生物活性降低甚至消失,造成治理周期延长,或者运行投入大、成本高的问题。
[0006]为达到此专利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7]第一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污水处理用复合微生物菌剂,所述微生物菌剂包括多
壳层颗粒;
[0008]所述多壳层颗粒包括第一微生物制剂层、第一可降解塑料层、第二微生物制剂层、第二可降解塑料层和微生物制剂芯体;
[0009]所述第一微生物制剂层包括第一载体、纤维素酶、淀粉酶、蛋白酶、脂肪酶、光合细菌、脱氮硫杆菌、粪产碱杆菌、微生物保护剂;
[0010]所述第二微生物制剂层包括第二载体、氨氧化细菌、乳酸菌、凝结芽孢杆菌、放线菌、硅藻、小球藻、聚磷菌、微生物保护剂;
[0011]所述微生物制剂芯体包括第三载体、枯草芽孢杆菌、坚硬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酵母菌、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微生物保护剂;
[0012]所述多壳层颗粒的第一微生物制剂层、第一可降解塑料层、第二微生物制剂层、第二可降解塑料层和微生物制剂芯体由外向内依次设置。
[0013]优选地,所述第一可降解塑料层包括聚乳酸;所述第二可降解塑料层包括聚羟基脂肪酸酯。
[0014]优选地,所述第一微生物制剂的第一载体包括火山石粉;所述纤维素酶、淀粉酶、蛋白酶、脂肪酶吸附在所述第一载体上。
[0015]优选地,所述微生物保护剂包括甘油、海藻糖溶液中的任一项;所述第二载体包括生物基活性炭、沸石粉、硅藻土中的至少一项;所述第三载体包括底泥基陶粒、膨润土、黏土中的至少一项。
[0016]优选地,所述第一微生物制剂层各组分的重量份为:第一载体10~15份、纤维素酶0.5~1.1份、淀粉酶1.5~2.6份、蛋白酶1~2份、脂肪酶0.2~0.8份、光合细菌20~30份、脱氮硫杆菌25~40份、粪产碱杆菌20~35份、微生物保护剂15~35份;
[0017]所述第二微生物制剂层各组分的重量份比为:第二载体30~45份、氨氧化细菌20~25份、乳酸菌30~40份、凝结芽孢杆菌20~32份、放线菌10~20份、硅藻15~20份、小球藻10~18份、聚磷菌5~13份、微生物保护剂26~33份;
[0018]所述微生物制剂芯体各组分的重量份比为:第三载体95~120份、枯草芽孢杆菌30~40份、坚硬芽孢杆菌40~45份、地衣芽孢杆菌33~43份、酵母菌20~33份、硝化细菌15~25份、反硝化细菌10~20份、微生物保护剂35~55份。
[0019]优选地,所述多壳层颗粒的平均直径为4~10mm;所述第一微生物制剂层的厚度为1.3~4.1mm;所述第二微生物制剂层的厚度为1.2~3mm;所述微生物制剂芯体的平均直径为1.5~2.5mm;所述第一可降解塑料层和第二可降解塑料层的厚度分别为0.1~0.3mm。
[0020]第二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污水处理用复合微生物菌剂的制备方法,所述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21]制备可降解塑料层,将可降解塑料粉末粘附到润湿的颗粒表面,然后将其暴露在含有有机溶剂的气氛中一段时间,取出后使用常温气体干燥,得到具有可降解塑料层的颗粒。
[0022]优选地,所述制备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0023]步骤1)制备微生物菌粉:将光合细菌、脱氮硫杆菌、粪产碱杆菌、氨氧化细菌、乳酸菌、凝结芽孢杆菌、放线菌、硅藻、小球藻、聚磷菌、枯草芽孢杆菌、坚硬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酵母菌、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分别扩大培养,过滤得到菌泥并干燥,得到微生物菌
粉;
[0024]步骤2)制备微生物制剂芯体:将第三载体、枯草芽孢杆菌菌粉、坚硬芽孢杆菌菌粉、地衣芽孢杆菌菌粉、酵母菌菌粉、硝化细菌菌粉、反硝化细菌菌粉按照一定重量份比混合,得到微生物制剂芯体混合物,使用微生物保护剂对所述微生物制剂芯体混合物造粒,得到微生物制剂芯体;
[0025]步骤3)制备第二可降解塑料层:使用微生物保护剂润湿所述微生物制剂芯体表面,将可降解塑料粉末粘附到所述润湿的微生物制剂芯体表面,然后将其暴露在含有有机溶剂的气氛中一段时间,取出后使用常温气体干燥,得到具有第二可降解塑料层的颗粒;
[0026]步骤4)制备第二微生物制剂层:将第二载体、氨氧化细菌菌粉、乳酸菌菌粉、凝结芽孢杆菌菌粉、放线菌菌粉、硅藻藻粉、小球藻藻粉、聚磷菌菌粉按照一定重量份比混合,得到第二微生物制剂混合物,使用微生物保护剂将所述第二微生物制剂混合物粘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污水处理用复合微生物菌剂,其特征在于,所述微生物菌剂包括多壳层颗粒;所述多壳层颗粒包括第一微生物制剂层(1)、第一可降解塑料层(2)、第二微生物制剂层(3)、第二可降解塑料层(4)和微生物制剂芯体(5);所述第一微生物制剂层(1)包括第一载体、纤维素酶、淀粉酶、蛋白酶、脂肪酶、光合细菌、脱氮硫杆菌、粪产碱杆菌、微生物保护剂;所述第二微生物制剂层(3)包括第二载体、氨氧化细菌、乳酸菌、凝结芽孢杆菌、放线菌、硅藻、小球藻、聚磷菌、微生物保护剂;所述微生物制剂芯体(5)包括第三载体、枯草芽孢杆菌、坚硬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酵母菌、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微生物保护剂;所述多壳层颗粒的第一微生物制剂层(1)、第一可降解塑料层(2)、第二微生物制剂层(3)、第二可降解塑料层(4)和微生物制剂芯体(5)由外向内依次设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处理用复合微生物菌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可降解塑料层(2)包括聚乳酸;所述第二可降解塑料层(4)包括聚羟基脂肪酸酯。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处理用复合微生物菌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微生物制剂(1)的第一载体包括火山石粉;所述纤维素酶、淀粉酶、蛋白酶、脂肪酶吸附在所述第一载体上。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处理用复合微生物菌剂,其特征在于,所述微生物保护剂包括甘油、海藻糖溶液中的任一项;所述第二载体包括生物基活性炭、沸石粉、硅藻土中的至少一项;所述第三载体包括底泥基陶粒、膨润土、黏土中的至少一项。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污水处理用复合微生物菌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微生物制剂层(1)各组分的重量份为:第一载体10~15份、纤维素酶0.5~1.1份、淀粉酶1.5~2.6份、蛋白酶1~2份、脂肪酶0.2~0.8份、光合细菌20~30份、脱氮硫杆菌25~40份、粪产碱杆菌20~35份、微生物保护剂15~35份;所述第二微生物制剂层(3)各组分的重量份比为:第二载体30~45份、氨氧化细菌20~25份、乳酸菌30~40份、凝结芽孢杆菌20~32份、放线菌10~20份、硅藻15~20份、小球藻10~18份、聚磷菌5~13份、微生物保护剂26~33份;所述微生物制剂芯体(5)各组分的重量份比为:第三载体95~120份、枯草芽孢杆菌30~40份、坚硬芽孢杆菌40~45份、地衣芽孢杆菌33~43份、酵母菌20~33份、硝化细菌15~25份、反硝化细菌10~20份、微生物保护剂35~55份。6.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污水处理用复合微生物菌剂,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壳层颗粒的平均直径为4~10mm;所述第一微生物制剂层(1)的厚度为1.3~4.1mm;所述第二微生物制剂层(3)的厚度为1.2~3mm;所述微生物制剂芯体(5)的平均直径为1.5~2.5mm;所述第一可降解塑料层(2)和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绍伟李森
申请(专利权)人:河北天泓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