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下穿已建公路的隧洞进水口布置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185748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2-08 15:4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下穿已建公路的隧洞进水口布置结构,包括与所述隧洞连接的泄洪明渠,泄洪明渠的进水口通过斜坡连接段连接进水口控制闸,所述泄洪明渠由已建公路的下方穿过,已建公路在泄洪明渠上方的位置设置公路桥面板,所述公路桥面板以泄洪明渠侧墙为基础设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下穿明渠的侧墙兼做桥面桥台,减少传统结构明渠侧墙与桥台的设计难度及施工干扰。施工干扰。施工干扰。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下穿已建公路的隧洞进水口布置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水利水电工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下穿已建公路的隧洞进水口布置结构。

技术介绍

[0002]由于城市发展与建设,原来城市防洪规模等级已不能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对于部分穿城而过的河道或位于河道下游的城区而言,一旦发生暴雨,则可能出现河道水位暴涨,城区则出现洪涝现象,严重影响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因此,部分城市通过新建分洪工程,在河道上游将洪水分流,降低洪水对城区的影响。由于无压泄洪方式进水口无需满足淹没深度的要求,因此,为了减少工程投资及建设规模,且周围地势合适的情况下,大多采用无压隧洞的方式。但部分城市建设中,城乡主要连接公路依河而建,无压隧洞在结构布置上与公路冲突,如果采用公路改线或重新建桥方案,则可能工程投资翻倍,且所需工期较长,严重影响沿线交通运输。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下穿已建公路的隧洞进水口布置结构。本技术的下穿明渠的侧墙兼做桥面桥台,减少传统结构明渠侧墙与桥台的设计难度及施工干扰。
[000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0005]一种下穿已建公路的隧洞进水口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与所述隧洞连接的泄洪明渠,泄洪明渠的进水口通过斜坡连接段连接进水口控制闸,所述泄洪明渠由已建公路的下方穿过,已建公路在泄洪明渠上方的位置设置公路桥面板,所述公路桥面板以泄洪明渠侧墙为基础设置。
[0006]进一步的:所述进水口控制闸设置在河道内,进水口控制闸的底板高程与河道的底高程一致,所述斜坡连接段穿过河道和河岸分别与进水口控制闸和泄洪明渠相连。
[0007]进一步的:所述进水口控制闸的底高程高于泄洪明渠和隧洞的底高程,所述斜坡连接段由进水口控制闸向下倾斜设置。
[0008]进一步的:河道内进水口控制闸的进水口位置布置潜坝。
[0009]进一步的:所述泄洪明渠宽度与隧洞的宽度一致或接近一致。
[0010]进一步的:所述进水口控制闸和斜坡连接段的施工过程中,在河道内进水口控制闸和斜坡连接段的外侧设置围堰进行截流。
[0011]进一步的:所述泄洪明渠两侧的侧墙顶部具有公路桥面板接口,公路桥面板搭设在接口上。
[0012]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及有益效果:
[0013]本技术的下穿明渠侧墙兼做桥面桥台,减少传统结构明渠侧墙与桥台的设计难度及施工干扰;进一步的,本技术设置斜坡连接段,使得进水口控制闸无需下压很
低,且下穿公路结构跨度与隧洞的宽度一致,既保证泄洪能流,又使桥面跨度最小,施工难度及设计难度大大降低。
附图说明
[0014]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布置平面示意图。
[0015]图2是本技术的结构布置剖面示意图。
[0016]图3是本技术泄洪明渠及公路桥面的断面示意图。
[0017]图4是本技术施工过程的示意图。
[0018]附图标记1

进水口控制闸;2

斜坡连接段;3

泄洪明渠;4

公路桥面板;5

隧洞;6

已建公路;7

潜坝;8

改线线路;9

围堰;10

接口。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案进行描述,但是应当理解,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为了更好说明本实施例,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结构及其说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
[0020]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但并不作为对本技术限制的依据。
[0021]如图1至4所示,一种下穿已建公路的隧洞进水口布置结构,包括与所述隧洞5连接的泄洪明渠3,隧洞5为无压泄洪隧洞,泄洪明渠3的进水口通过斜坡连接段2连接进水口控制闸1,所述泄洪明渠3由已建公路6的下方穿过,已建公路6在泄洪明渠3上方的位置设置公路桥面板4,所述公路桥面板4以泄洪明渠3侧墙为基础设置,不再布置桥墩。
[0022]所述进水口控制闸1设置在河道内,进水口控制闸1的底板高程与河道的底高程一致,所述斜坡连接段2穿过河道和河岸分别与进水口控制闸1和泄洪明渠3相连。所述斜坡连接段2的底部具有底板,两侧具有侧墙,形成渠的结构。
[0023]所述进水口控制闸1的底高程高于泄洪明渠3和隧洞5的底高程,所述斜坡连接段2由进水口控制闸1向下倾斜设置。
[0024]河道内进水口控制闸1的进水口位置布置潜坝7。布置潜坝7以壅高水位满足更大泄洪的流量。
[0025]所述泄洪明渠3宽度与隧洞5的宽度一致或接近一致。
[0026]所述进水口控制闸1和斜坡连接段2的施工过程中,在河道内进水口控制闸1和斜坡连接段2的外侧设置围堰9进行截流。
[0027]所述泄洪明渠3两侧的侧墙顶部具有公路桥面板4接口10,公路桥面板4搭设在接口10上。所述接口10的横截面呈L型设置,且泄洪明渠3两侧墙顶部的接口10相对设置,形成连接座,公路桥面板4架设在接口10的L型弯折的内侧顶面上。
[0028]以下是隧洞进水口布置结构的施工步骤:
[0029]S1、利用已建公路沿线河滩地进行已建公路6改线,形成改线线路8;
[0030]S2、利用改线线路8边界形成的施工基坑,拆除已建公路6与明渠3交叉部分,进行
泄洪明渠3及公路桥面板4的结构施工;
[0031]S3、拆除改线线路8,行人车辆由建设好的公路桥面板4通行,已建公路6恢复交通;
[0032]S4、在河道内形成新的围堰9,进行进水口控制闸1、斜坡连接段2的基础开挖及结构施工;
[0033]S5、进水口控制闸1、斜坡连接段2施工完成后,拆除围堰9。
[0034]通过本技术的结构,可以大大降低施工围堰填筑难度,以及对公路交通通行的干扰。
[0035]依据本技术的描述及附图,本领域技术人员很容易制造或使用本技术的一种下穿已建公路的隧洞进水口布置结构,并且能够产生本技术所记载的积极效果。
[0036]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技术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技术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均落入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下穿已建公路的隧洞进水口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与所述隧洞(5)连接的泄洪明渠(3),泄洪明渠(3)的进水口通过斜坡连接段(2)连接进水口控制闸(1),所述泄洪明渠(3)由已建公路(6)的下方穿过,已建公路(6)在泄洪明渠(3)上方的位置设置公路桥面板(4),所述公路桥面板(4)以泄洪明渠(3)侧墙为基础设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下穿已建公路的隧洞进水口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口控制闸(1)设置在河道内,进水口控制闸(1)的底板高程与河道的底高程一致,所述斜坡连接段(2)穿过河道和河岸分别与进水口控制闸(1)和泄洪明渠(3)相连。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下穿已建公路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崔伟杰陈祥荣俞丹李高会李东杰杨飞姚右文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