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水井底部防淤排泥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184994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2-08 15:4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配水井底部的防淤排泥结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配水井底部防淤排泥结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适用于给水处理工程的配水井布置设计领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配水井底部的防淤排泥结构,其特征在于:具有若干均布于所述配水井内底部的集泥斗,集泥斗底部形成有安装平台并装有排泥阀,该排泥阀安装于排泥管一端,排泥管另一端向下穿过配水井底板后延伸至配水井外。所述排泥阀上接有用于远程控制排泥阀启闭的液动管。所述集泥斗采用混凝土浇筑形成于所述配水井底板上。上。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配水井底部防淤排泥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配水井底部的防淤排泥结构。适用于给水处理工程的配水井布置设计领域。

技术介绍

[0002]在给水处理工程中,为避免配水不均匀造成的水处理设施利用率下降,往往需要在沉淀池前端设置配水井。目前配水井设计中较多采用的两段式:前段为分配池,采用下部进水上部堰式出水的水力结构,以达到均匀布水目的;后段为混合池,用于絮凝剂的初期混合。尽管配水井水流停留时间较短,但由于原水当中含有泥沙、颗粒等悬浮物,同时在初期投药过程中产生的絮凝体会在混合池少量积累,长时间运行后配水井底部淤积物会对水处理构筑物的运行效率及水厂出水水质产生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配水井底部防淤排泥结构。
[0004]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配水井底部的防淤排泥结构,其特征在于:具有若干均布于所述配水井内底部的集泥斗,集泥斗底部形成有安装平台并装有排泥阀,该排泥阀安装于排泥管一端,排泥管另一端向下穿过配水井底板后延伸至配水井外。
[0005]所述排泥阀上接有用于远程控制排泥阀启闭的液动管。
[0006]所述集泥斗采用混凝土浇筑形成于所述配水井底板上。
[0007]所述集泥斗的斜壁与水平面之间的倾角为45~60
°

[0008]所述排泥管尺寸大于等于DN200,坡度宜大于等于2%。
[0009]所述配水井底板上对应所述排泥管设有防水套管。
[0010]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充分利用了配水井高水头的特点,将集泥斗与之结合布置,利用配水井下部空间设置集泥斗,节约了工程造价。本技术通过集泥斗与排泥阀和排泥管配合,有效解决给水处理工程配水井淤积的难题,排泥阀采用液动快开式排泥阀,直接利用给水处理工程的自用水系统驱动,无需单独设置气动装置,排泥过程中自用水损耗率较低,降低了排泥系统的淤积风险。
附图说明
[0011]图1为实施例的平面布置示意图。
[0012]图2为图1的A

A剖视图。
[0013]图3为实施例中集泥斗的大样图。
[0014]1、配水井;2、集泥斗;3、排泥阀;4、防水套管;5、液动管;6、排泥管。
具体实施方式
[0015]本实施例为一种配水井底部的防淤排泥结构,具有若干均布于配水井底板上的集泥斗,集泥斗底部在配水井底板上形成尺寸不小于300mmX300mm安装平台,安装平台上安装排泥阀,该排泥阀安装于排泥管一端,排泥管另一端向下穿过配水井底板上的安装孔后延伸至配水井外,安装孔内装有与排泥管适配的防水套管。
[0016]本例中集泥斗利用混凝土在配水井底板上浇注形成,集泥斗宜采用方型结构,斜壁与水平面的倾角宜为45
°
~60
°
。排泥管6管径不宜小于DN200,坡度不宜小于2%。
[0017]上述实施例仅用于解释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构思,而非对本技术权利保护的限定,凡利用此构思对本技术进行非实质性的改动,均应落入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配水井底部的防淤排泥结构,其特征在于:具有若干均布于所述配水井内底部的集泥斗,集泥斗底部形成有安装平台并装有排泥阀,该排泥阀安装于排泥管一端,排泥管另一端向下穿过配水井底板后延伸至配水井外。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配水井底部的防淤排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泥阀上接有用于远程控制排泥阀启闭的液动管。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配水井底部的防淤排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泥斗采用混凝土浇筑形成...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丁力冯正宇骆育真许峥江潮刘麦桑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