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狭小深基坑的复合式出土坡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180469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2-08 15:4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狭小深基坑的复合式出土坡道,包括基坑,以及依次连接的基坑外坡道、基坑内第一坡道、基坑内第二坡道和基坑内第三坡道,基坑的内部沿竖向设有第一支撑、第二支撑和第三支撑,所述基坑角部侧壁的第一支撑和第二支撑之间开设有坡道门洞,坡道门洞所在的基坑角部位置处的第一支撑、第二支撑和第三支撑均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所述基坑外坡道为连接于坡道门洞底部的有边坡出土坡道,所述基坑内第一坡道为与第二支撑平齐的无边坡水平坡道,所述基坑内第二坡道为连接于第二支撑和第三支撑之间的有边坡出土坡道,所述基坑内第三坡道为连接于第三支撑和基坑的底部之间的有边坡出土坡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极大程度缩短工期、降低成本。降低成本。降低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狭小深基坑的复合式出土坡道


[0001]本技术属于基坑施工
,尤其是涉及一种狭小深基坑的复合式出土坡道。

技术介绍

[0002]近年来,我国城市建设快速发展,为满足城市改造与开发、城市轨道交通和高层建筑建设等的需要,基坑工程逐渐呈现出“深、大、近、紧”的特点,即开挖深度深、规模大、临近重要建(构)筑物和管线以及场地紧凑等,由于其周围环境复杂,施工过程中对基坑的变形控制要求极其严格。
[0003]针对复杂周边环境(如临近地铁)的深基坑,一般会采取分坑开挖和围护结构和内支撑相结合的支护形式,内支撑常为钢筋混凝土或钢支撑(钢管支撑或型钢支撑),同时辅以常规的出土方式,如施作栈桥、修筑土坡退挖或长臂挖机垂直转运等。但遭遇基坑面积狭小、开挖深度较深等情况时,传统的出土方式(栈桥或放坡)则会因场地紧张而无法顺利实施,面临土方工程施工周期较长、施工成本高等制约因素;同时使用长臂挖机等设施的垂直运输效率会随基坑深度增加而降低,进而使施工成本增加,延长施工工期,不具备良好的经济效益。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狭小深基坑的复合式出土坡道,其特征在于:包括基坑(1),以及依次连接的基坑外坡道(2)、基坑内第一坡道(3)、基坑内第二坡道(4)和基坑内第三坡道(5),所述基坑(1)的四周设有第一围护结构(9),基坑(1)的内部沿竖向设有第一支撑(6)、第二支撑(7)和第三支撑(8),所述基坑(1)角部侧壁的第一支撑(6)和第二支撑(7)之间开设有坡道门洞,坡道门洞所在的基坑(1)角部位置处的第一支撑(6)、第二支撑(7)和第三支撑(8)均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所述基坑外坡道(2)为连接于坡道门洞底部的有边坡出土坡道,所述基坑内第一坡道(3)为与第二支撑(7)平齐的无边坡水平坡道,所述基坑内第二坡道(4)为连接于第二支撑(7)和第三支撑(8)之间的有边坡出土坡道,所述基坑内第三坡道(5)为连接于第三支撑(8)和基坑(1)的底部之间的有边坡出土坡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狭小深基坑的复合式出土坡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6)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所述第二支撑(7)和第三支撑(8)为预应力型钢组合结构。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狭小深基坑的复合式出土坡道,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坑内第二坡道(4)的四周设有基坑内第二围护结构(11),基坑内第二围护结构(11)的顶部之间连接有砼支撑梁(14),靠近基坑内第一坡道(3)的基坑内第二围护结构前段(111)的顶部与第二支撑(7)平齐,远离基坑内第一坡道(3)的基坑内第二围护结构后段(112)的顶部与第三支撑(8)平齐。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狭小深基坑的复合式出土坡道,其特征在于:靠...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宽君马丽丽李林贤拾亭赵留园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